腹腔镜治疗脾囊肿3例体会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9273774 上传时间:2022-05-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腹腔镜治疗脾囊肿3例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腹腔镜治疗脾囊肿3例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腹腔镜治疗脾囊肿3例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腹腔镜治疗脾囊肿3例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腔镜治疗脾囊肿3例体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腹腔镜治疗脾囊肿3例体会【摘要】I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脾囊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6月一2011年 9刀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3例脾囊肿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3例均顺利实施腹腔镜 下脾囊肿开窗引流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依次为70 min, 60min, 90 min,术中岀 血量小于40 mLo术后4 d拔除残腔引流管,57 d出院。分别随访2年,6个月,1个月 未见囊肿复发。结论:腹腔镜脾囊肿去顶减压术操作简单,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关键词】腹腔镜技术;脾囊肿;减压术脾囊肿发病率很低,以中青年居多。小的脾囊肿一般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常在体检彩超 时发现或当囊肿增大到一定

2、程度对周围的组织脏器产牛压迫或刺激后发现。常有的症状包括 腹上区隐痛不适、消化不良、便秘、脐周及腰背部放射性痛等症状。以往多行剖腹探查术。 近年來随着腹腔镜技术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为脾囊肿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我院 自2009年6月—2011年9月,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脾囊肿3例,均 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例患者均为有症状后來诊彩超检查发现,均为女性,年龄1535岁。1例因进食后左上 腹部饱胀不适2周;1例为便秘伴脐周放射痛3个月;1例纳差伴腰背困痛1周。3例均行 64排CT检查,结杲显示囊肿均为类圆形低密度影,位于脾上极前内侧

3、2例,脾卜-级询内位1 例o前2例脾囊肿内无分隔,囊樂厚均约0.4 cm;后1例可见囊腔底部有局限性分隔现彖,包 膜完整,囊壁厚约0.3 cm,提示多发性囊肿。囊肿人小分别约5 cm×6 cm×7 cm, 6 cm×7cm×7 cm, 12.5 cm× 10 cm×7 cm。1.2手术方式均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右侧卧位c采用腹腔镜下囊肿开窗公顶引流术。在脐下做10 mm 切口,作为观察孔。术前给操作孔标记定位后又在腹腔镜引导下修止,瑕后选取两操作孔, AJL:左锁骨中线与肋缘交叉点;B孔:左腋前线与脐水平线交叉点,各穿

4、刺5 mm Trocar作 为操作孔。仔细全面探查腹腔,尤其注意有无副脾。3例患者分別以电钩、电剪、超声刀仔 细游离脾胃韧带、脾结肠韧带及脾肾韧带,完全暴露出脾囊肿后,用纱布条保护好周围纽织 脏器以免损伤,先以腹腔镜穿刺针抽吸囊液判断囊液理化性质,待吸尽囊液后原穿刺孔注入 事先配制好的22.5%高渗盐水,注意穿刺孔周围的防护,保留5 min后尽可能完全抽出注入 的高渗盐水。3例分别采用电钩、电剪、超声刀沿距离脾脏实质0.5 cm处完整切除脾張肿包膜,边切边电凝止血,完整去除囊肿包膜灰用22.5%高渗盐水反复擦拭囊肿残 腔,特别注意有无出血,后川牛理盐水反复冲洗残腔及周围组织,最后残腔内放置26

5、号引 流管1根。2结杲3例均顺利实施腹腔镜下囊肿开窗去顶引流术且术后无并发症。手术视野清晰,无一例中转 开腹。术中见囊肿包膜均为质韧灰白色纤维组织,囊液为透明样淡黄色液体,囊内液体分别 为200 mL, 200 mL, 400mLo手术过程用时分别为70 min, 60 min, 90 niin,操作过程出 血量均不超过40mL。患者术后24 h可进流食并适当下地活动,3例患者依次在术后3d, 4d, 4d行彩超检杏后证实无残腔枳液后拔除残腔引流管,术后4d, 5d, 5 d症状缓解痊愈 出院,分别随访2年,6个月,1个月,均未发现囊肿复发。病理检查结果均提示脾脏上皮 样囊肿。3讨论3.1脾囊

6、肿的常见分类廿前脾囊肿的分类国内报道不一,分类方法较多。根据囊壁是否有内皮细胞可分为真性脾囊 肿和假性脾囊肿。真性脾囊肿据其病因又可分为寄生虫性脾囊肿和非寄生虫性脾囊肿。假性 脾囊肿大多数继发脾创伤引起的血肿、梗死及炎症区域液化故又称之为继发性囊肿,较真性 脾囊肿常见。目前文献报道认为寄生虫性脾囊肿儿乎全由棘球绦虫引起1,国内报道真性 脾囊肿至今病因不明,根据病理可分为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囊状血管瘤和囊状淋巴管瘤 1。病理切片可见真性脾囊肿,囊壁具有上皮细胞或由内皮细胞被覆,而假性脾囊肿囊壁 无细胞层,一般多由増牛纤维组织构成,本组中3例患者均为真性脾囊肿(间皮囊肿)。3.2脾囊肿的诊断与鉴

7、别诊断木病诊断比较容易,小的脾囊肿般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常在体检彩超时发现或当囊肿 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发现。常有的症状包括腹上区隐痛不适、消化不良、便秘、脐周及腰背部 放射性痛等症状。B超和CT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注意区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脾囊肿的鉴別诊断包括脾脏木身疾病及脾外脏器疾病。脾脏本身外科疾病主要有脾肿瘤和脾 脓肿。脾脏外脏器疾病鉴别主要有胰腺喪腺瘤、左侧肾囊肿及膈下脓肿。3.3脾囊肿的治疗原则及方式脾囊肿的治疗原则为祛除喪肿减少复发及最大限度保护脾脏功能。具体如下:山于脾喪肿有 自发性破裂出血、脾亢、继发脾脓肿、门脉高压及腹膜炎等可能,国内对于直径5 cm及有 进食后腹胀

8、、左上腹隐痛不适等周围脏器产生压迫或刺激症状的脾囊肿行手术治疗2。XL 径v5 cm的囊肿可尝试保守治疗。将具有破环囊腔内膜的无水乙醇注入囊腔达到促 进囊肿闭合1=1的。近来有报道称可行脾囊肿超声介入治疗3。但两者的共同缺点在于可能 治疗无效或复发率较高,我们不推荐使用4。以往的治疗中多行全脾切除术或部分切除术。 随着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报道的增多,脾切除后肿瘤、血栓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增加,口前 多采用囊肿开窗去顶引流术。如术中冰冻提示为脾脏的恶性肿瘤主耍有原发性纤维肉瘤、原 发性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血管肉瘤或转移性囊性肿瘤等则应坚决行全脾脏切除术。如术中冰 冻考虑为脾脏的良性肿瘤包括脾脏的纤维瘤

9、、淋巴瘤、血管瘤、脂肪瘤等,目前据医院实力 可考虑尽量行脾部分切除或全脾脏切除术。另外,对于寄生虫性脾囊肿的患者意见多不统一,常见的手术方法有脾脏的完全切除、部分切除或囊肿完全摘除术,归 根结底在于保证囊壁的完整,祛除避免寄生虫的播散种植,最人限度保护脾脏功能。3.4腹腔镜手术治疗及手术器械的选择1992年山Carroll等完成此界上第一例腹腔镜脾脏切除手术。目前利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脾 囊肿的手术方式还有脾喪肿去顶减压术和部分脾切除术。腹腔镜脾囊肿去顶减床术操作较简 单,是目询应用较广的术式6, 70但有报道称8, 9,术后复发率较高,为64%88%o 部分脾切除术能很好地降低术后复发8,但由于

10、手术操作难度人、时间久,术中和术片出 血的概率高,要求术者熟悉脾脏的分段解剖,并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10,廿前国内无报道。 我们报道的3例病例术前根据个人生活史、影像学检查区分囊肿的性质,确诊为非寄牛虫 性脾囊肿(NPSC)后可行囊肿去顶减压术。随着腹腔镜操作器械的逐步发展,超声刀的出现, 木组3例分别采用电钩、电剪(接混切)、超声刀沿距离脾脏实质0.5 cm处完整切除脾囊肿 包膜,边切边止血,尽可能少地残留囊肿组织,这样可有效降低复发。术中比较实际效果认 为超声刀无论从止血程度、操作方向性、稳定程度还是手术速度,效果都是最好的,电剪次 Z,电钩授差,但其成本鮫后者明显增高,我们推荐使用电剪操作

11、,性价比故高。有报道称 手术后残腔用大网膜覆盖可使脾脏形成新的包膜以减少复发。术中没有采用,考虑到容易形 成脓肿及继发死腔,术中在残腔内放置26号引流管左侧腹部引岀后固定。木组3例患者术 后均未见脓肿及左侧腹腔积液形成。另外,术中3例常规行快速冰冻检查结果冋报均考虑脾 脏上皮样囊肿,很好地证实了我们的诊断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是正确的。术中放置引流管主 要是消除继发脓肿及死腔、左膈下积液,预防感染。分别在术后3d, 4d, 4 d见引流液小 于20mL,行彩超检查,均未发现腹腔积液及脓肿,行乳糜实验阴性,患者亦无发热及腹部 不适症状,达到拔出条件后当天拔除引流管。腹腔镜脾囊肿去顶减床术操作简单,患

12、者创伤 小,恢复快,值得推广。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及成熟,腹腔镜技术将使脾脏外科的 治疗逐渐向微创方向发展。【参考文献】1 许世吾.真性脾囊肿的诊断和治疗J.腹部外科,2002, 15(6): 3 791. 132 Pachter H L, Hofstetter S R, Elkowitz A, et al.Traumatic cysts of the spleen the role of cystectomy and splenic preservation: experience with seven consecu-tive patients J J. J Trauma, 1994

13、, 37(3): 512. KlUf3Thanos L, Mylona S, Ntai S, et al.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true splenic cysts: report of two cases(J.Abdom Imaging, 2005, 30(6): 773-776. 124 Moir C, Guttman F, Jequier S, et al. Splenic cysts: aspiration, sclerosis, or resection J. J Pediatr Surg, 1989, 24(7): 646-64&K1H5 Carrol

14、I B J, Phillips E H, Semel C J, et al.Laparoscopic splenectomyJ.Surg Endosc, 1992, 6(4): 183-185. K136 Van der Zee D C, Kramer W L, Ure B M, et al.Laparoscopic management ofa large posttraumatic splenic cyst in a childJ.Surg Enclose, 1999, 13(12): 1241-1 242. K137 Seshadri P A, Poenaru D, Park A.Lap

15、aroscopic splenic cystectomy: a case re port I J. J Pediatr Surg, 1998, 33(9): 1 439-1 440. Hl3f8Fisher J C, Gurung B, Cowles r A.recurrence after laparoscopic excisionof nonparasitic splenic cystsJ.J Pediatr Surg, 2008, 43(9): 1 644-1 648. 129Schier F, Waag K L, Ure B.Laparoscopic unroofing of splenic cysts results in a high rate of recurrencesJ.J Pediatr Surg, 2007, 42(11): 1 860-1 863. K12lOPain P, Parelkar S, Shah H, et al.Laparoscopic partial splenectomy forsplenic epidermoid cystJ.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 2008, 18(6): 899-902.作者:杨军凯,H伟,武飕,张章作者单位:(太原市中心医院,山西太原030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