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自考练习题

lil****ar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4KB
约16页
文档ID:289230134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自考练习题_第1页
1/16

第一章  绪论  重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特征及其贡献一、相关问题:1文艺学在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位置:基础理论2文艺学的相关学科:哲学、语言学3文艺学与文学史及文学批评(批评理论)4国内的文艺学传统与国外的文艺学传统5马列文论范围的界定:马、恩的经典文论6马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苏理论家的探讨:两个阶段8西马文艺政策:政党的、国家的9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与影响;   中国的情况   西马的情况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言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文艺学作为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它必然要受到各种重要的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论的影响是必然的2.从文艺理论的学习而言: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经典论述、在俄国与苏联的发挥、在中国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3.从文科学生的理论素养而言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渊源三、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特征及其贡献:特征:1.在一些主要问题上,都是把文学放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中,从宏观上把握反映论的文学观)   文学是什么:作家思想观念的体现、历史、现实、文化、意识形态、政治   经济基础对文学(作家的思想与创作方法)的决定作用   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对文学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与十九世纪文学研究方法的密切关系,其时代性与局限性2.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对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重要影响。

阶级性问题,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工具论的文学观)  功利性的文学观与马克思主义特定视角的关系,功利性文学观的局限性不同时期对文学的地位的不同3.强调审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人本主义的文学观)    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审美活动的终极意义、异化及其克服主要贡献:   a) 充分肯定了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命题,如典型问题、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作家世界观的超越问题、文学的倾向性问题等等   b) 历史主义的观点美学的与历史的:   c) 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什么是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内容: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d) 意识形态批判   e) 对人的异化问题的关注四、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发展的必要性:  a) 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是特定时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 对内部研究的忽视人的研究)   c) 对现实主义之外的文学创作的忽视与误解   d) 20世纪苏俄与中国文学理论家对经典作家思想的片面理解甚至歪曲e) 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发展、文学的发展都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a) 历史与辨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成就、意义、局限性与具体结论。

   b)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c) 解放思想,结合实际,积极思考   d) 阅读原典   e) 学术研究讲坛马克思主义)第二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涉及的重要范畴与命题《手稿》的理论内涵及其影响一、手稿的写作及公开发表1.写作:1844年4月—8月残篇《政治与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2.发表:1932年  伯恩施坦:犹太人,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恩格斯的财产执行人,著作执行人  最初出版者为德国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他们在导言中称此文为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福音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 3.发表的背景:   资本主义的新的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许多现实的困境,列宁道路与斯大林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问题,议会道路问题   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与证据的缺乏西方马克思主义:匈牙利卢卡奇、德国赫尔施、意大利葛兰西)   《历史与阶级意义》一书于1923年出版   核心观点:物化理论,商品拜物教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是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人本主义)   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渗透在一切社会关系中 4.手稿与卢卡奇思想的互证: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人是研究问题的起点与终点。

人的劳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劳动的异化、异化劳动的克服、人化自然、人的全面发展 5.《手稿》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影响:   (1)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两大趋势:   A  以列宁、毛泽东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实践,引入现实政治的努力   B  以“西马”为代表的从哲学、文化学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学术化的努力 (2)“西马”对手稿的推崇:   “新的福音书”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从“两个马克思”到“一个马克思”   从人的异化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3)社会主义阵营对《手稿》从拒绝到认同:  A:关于手稿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成熟作品的争论:黑格主义?人性论问题、人本主义观点   B:50年代以后的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对马克思的误读、实践中的失误社会主义实践中对人的价值,特别是个人的价值的忽视庸俗社会学(经济决定论)倾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C:现实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提出的新课题: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繁荣、社会主义的教条化二、手稿涉及的重要范畴与命题:1.劳动: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劳动的区别:   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而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

   肉体需要做为一种强制:本能的(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盲目的)被动的、不自由的、重复的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精神性的、有意识的、自由的2.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规定性)人的本质力量=劳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人的本质的两面性意义:为人类设定一个理想的状态,一种完满的境界,借此以观照现实;理论的意义:生活是什么和生活应该是什么,终极关怀精神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3.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A“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   B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也是它得以被认识的前提   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前提:实践活动,实践的性质: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主观的目的、愿望、蓝图转化为客观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黑格尔等人的区别,对象化的途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感性显现)(P20引文)美与艺术的人文内涵,美的本质怀人的本质的统一;劳动创造了美   这一命题的适用于条件4.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5.异化:   A:德文原意:(G:entfremdung E: estranged):主体经过转化,成为外在的、异已的东西。

   B:黑格尔:理念展开的过程就是异化及其克服的过程   C:费尔巴哈:人借助于幻想把自己的本质从自身分离出动加以神化,使之成为人们必须顶礼膜拜的上帝,并把自己置于这个异已的力量之下  D:马克思: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生存状态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被揭露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的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E: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物化的普遍存在:所有方面,所有人   物化意味着人与整个社会存在的对立   物化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物化与幸福感  6.异化劳动:   A:异化劳动意味着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已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手稿)   B.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劳动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的强制一停止,人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手稿)   科层制问题   C: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工人“只有在动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成为动物的东西手稿)   D:人同人的异化:“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已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手稿)人与人的对立、人与社会的对立   7.社会化的感觉(官)  A:审美的条件: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B:感觉的限度与社会人的感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C:人的感觉的丰富性来源于实践  D:生产为对象生产主体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E:现实功利性(异化)使人处于麻木的状态感觉革命)三、《手稿》的理论内涵及其影响:   1、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看,《手稿》表现出马克思用实践论的观点超越西方近代哲学的努力,这一观点为解决美学与艺术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A.实践论对近代哲学的超越  近代哲学的立足点及其误区:  二元论、理性主义  纯思辩性(抽象性)  人与自然的对立、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悖逆、远离现实人生   马克思主义有两个基本点:一方面,是把实践引进了本体论,强调也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即把事物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强调人类连续不断的感性活动是现存感性世界的深刻基础;另一方面,则始终坚持外部自然界的优先性   B.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审美对象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被人化的自然,体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人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与理解自然的   人的审美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人的社会性:非自然性,非个体性   人的感觉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审美关系的确立依赖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C.实践论美学  美与美的本质的论争  实践论美学的立足点  美是主客体的统一;实践,社会性 对实践论美学的反思:  自然美问题;本质论的局限性;生产劳动与艺术活动的区别  2.《手稿》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继承了席勒以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进行社会批判的理论立场,对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与审美主义理论的形成发生了重要影响    A.“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1)席勒:形式冲动、感性冲动、游戏冲动“现在,国家与社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

2)手稿的立足点:人的自由与解放、人本主义立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革命的目的,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B.法兰克夫学派的批判理论:  感觉的革命  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  感性力量:对异化处境的发现与反抗  先锋艺术的否定性与超越性  审美主义在20世纪的普遍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