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大豆起源3・栽培大豆起源大豆是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在我国至今大约有五千年的种植历史 我国不仅种植大豆的丿力史悠久,而且是栽培大豆(Glycinemax(L)Merrili)的 起源地这从多方面可以考证:第一,从人豆的基木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大小,生态地理分布,杂交 后代的分离状况以及种子蛋白电泳谱带等方而看,有理由认为,栽培大豆 是由我国的野生大豆(G.Soya(L) SibeetZucc)进化而來而口野生大豆至今仍遍及我国各地,并有进化程度不同的各种类型 第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大豆文字记载的国家据于省吾先生考证,商代甲骨文中就有 关于“寂”的记载,“寂”秦朝以后才改称为豆子汉初司马迁的《史记》 中有黄帝(传说为5000年前的人物)种五谷(黍,稳,稻,麦,寂)的记栽, 寂即今日之大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书《诗经》中也写道:“中原冇寂,庶 民采之”,“七月烹葵及孜”这些描述说明,大豆在当时己被广大群众作 为粮食作物第三,我国有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大豆出土文物1953年河南省洛阳 烧沟汉墓中出土的陶仓,距今己2000多年,上而就写有“大豆万石”的 字样,在出土的壶上写着“国豆一钟”四个字1975年在湖北江陵风山发 掘的距今2142年的汉墓中,有大豆组织粉沫。
第四,据考证,世界其它 国家的栽培大豆,几乎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引去的据资料记载,尽 在2000年前左右朝鲜和日本先从我国引种大豆,在《古事记》(712年)、《日本书记》(720年)上己有关于大豆的明确记载大约在300年前,印度 尼西亚开始栽种中国大豆16-17世纪苏联在乌苏里江边区开始种大豆18世纪大豆从我国和FI本经海路引入欧洲,如1739年引入法国,1786年 引入德国,1790年引入英国在美国,最早是1804年在文献上有人豆的 报导1873年我国大豆在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上首次展出后,就进一步震惊 世界,闻名于世,并更加迅速地传到了世界各地此外,一些外国大豆名 字的发音也与我国大豆的古名“寂”音相似大豆的拉丁文是soja,法文 是soja,美国叫soy,苏联叫c朋FI本人则直接取名于汉语的“大豆” 这些均可作为外国人从我国引种大豆的旁证由此可见,大豆起源于我国 是毫无疑义的,并己被世界所公认但大豆具体发源于我国何地,冃前尚 无一致的看法一些人根据我国东北有野生种、近野牛种和高度进化的栽 培种,以及古书中有“齐候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寂布之天下”的记载, 认为东北是大豆的原产地王金陵先生(1937年)在分析了我图南北各地野 生大豆的光周期特性后认为,我国南方冇大量的野生大豆、近野生的小粒 大豆和类型复杂的栽培大豆,而大豆的短日照特性正反映了南方低纬度地 区日照较短的特点,因而主张大豆首先起源于我国长江流域或以南的一些 地区,然后自南向北,逐步驯化迁移。
此外,乂有人根据古书、文物记载 及黄河流域有野生大豆和近野生类型等情况,提出了大豆起源于黄河流域 的看法如《诗经》中《朗风•七月》、《鲁颂•购宫》等篇国外学者对大豆的起源地的看法也不一样Fukuda(1933)>日本福田 (1935)认为,大豆起源我国东北;Cfeandalle(1886)>苏联因肯认为,大豆起 源我国南部;、乞vieov(1951)认为,大豆起源于我国中部和西部;美国Hymowitz(1970)认为,中国华北东部为大豆的起源地,东北为第二基因中 心但在美国1976年出版的《栽培植物演化》一书里,Hymowits在其所 写的大豆一章中又提到,中国大豆首先由东北的野生大豆驯化而来,然后 向中部和南方迁移维生素B2(核黄素)维牛素B2,也称为核黄素其主要功能是以FAD和FMN的形式作为 辅酶,参与催化许多氧化还原反应据统计,含有维生素B2的酶有160 多种,除在呼吸链能量产生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外,还与羟化、氧化脫竣、 双加氧等过程密切相关大量的研究证实,维生素B2有很多重耍的生物学作用,包括抗心肌缺血、提高免疫功能、治疗 大脑局部缺血引起的水肿等维牛素B2缺乏后,机体的氧化磷酸化、脂 肪酸B ■氧化、维生素PP与B6的代谢以及红细胞的携氧能力等均受到影响, 出现口角炎、唇炎、舌炎、口腔溃疡、阴囊皮炎等缺乏症状。
已有的研究 表明,机体在高原低氧条件下,维生素B2需要量增加,随着海拔高度的 上升,血液中的FAD水平下降,提示维生素B2营养状况发生显著变化 本研究拟采用低压氧舱模拟高原环境,探讨急性低氧暴露对小鼠维生素B2 营养状况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维生素B2提高机体耐低氧能力作用及其 机制奠定基础维生素B2在食物中多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即黄素蛋口,在消化道 内经蛋白酶等水解为游离核黄素后在小肠上部被主动吸收维生素B2在 体内大多数以辅酶形式储存于血液、组织中,当人体摄入大量维牛素B2 时,肝、肾中维生素B2含量明显增加,并有一定量以游离形式从尿中排岀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VB2),是黄素单核昔酸和黄素腺卩票吟二核昔酸的统称,它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丄920年被第一次发现J931年第一次从卵蛋白中分离出來,1935年核黄素的化学结构被鉴定[2]核黄素主要用于防治核黄素缺乏症,如舌炎、口角炎和阴囊炎等近几年来研究表明,核黄素还具有利尿、降血脂和改善心脏功能等作用它的重要性已引起广泛的关 注,国内外学者对其生理功能作用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1核黄素的结构、性质和分布 核黄素的化学结构是一个核糖醇侧链的异咯嗪的衍生物,是一种橙黄色晶体,在常温下稳定,在280°C即可熔化分 解,而且不受氧气的影响。
核黄素微溶于水,溶液呈现强的黄绿色荧光不 溶于有机溶剂,在强酸溶液中稳定,在碱性条件下或者暴露在可见光或是紫 外线中不稳定在生物学上,核黄素具有向光性、趋光性和光治疗的作用, 其本身是一类重要的光敏感剂研究发现,核黄素在337 nm激光作用下,可 产生激发三重态,而在248 nm激光作用下,既可产生激发三重态,又可生成 氧化性自由基核黄素在生物界中分布极广,广泛地分布在所有的菜叶、温 血动物和鱼的肉中/旦每种食物的含量相差很大,每百克食物含量低的只有 0.01 mg,高的可达到3.5 mg,在肝脏中含量最高,浅色蔬菜和薯类含量最低 食物中的核黄素很容易吸收,但是单独服用,则只有15%的吸收率核黄素 在生物体内储存量不多,多余的随尿液排出.4核黄素的生理功能核黄素的主要牛理功能是参与主物氧化及能量的代谢,维持皮肤黏膜 完整性,参与药物代谢、抗氧化和视觉感光过程,影响肾上腺素产生和红细 胞形成等4.1核黄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核黄素为机体健康和正常生长所必需的维生素,其形成的辅酶是许多 氧化酶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参与氢的传递,促进碳 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核酸的代谢扬焕民(1998)研究表明/氐温下给 1日龄大鼠补充适量核黄素有利于牛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有利于牛 长;且通过增加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宽度及束状带和髓质细胞数,降低血清T3、 T4、皮质醇水平/足进机体冷适应,提高机体耐寒力。
因此耐寒条件下适量 补加核黄素有利于动物的生长4.2核黄素对铁代谢的影响核黄素的缺乏会导致机体对铁的吸收、储存和利用的降低,其机制可能 是通过影响体内NAD・FMN氧化还原酶而起作用核黄素缺乏时能够引起 动物生长停滞,因而缺铁的同时,核黄素的严重缺乏将抑制幼龄动物对铁的 需求,从而掩盖机体铁的缺乏国内外大量的动物试验表明,核黄素缺乏可 能通过影响小肠中NAD-FMN氧化还原酶活力而影响铁代谢,即核黄素缺乏可能影响到体内铁的吸收,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的增多4.3核黄素的抗氧化功能因为核黄素依赖的谷胱甘肽还原酶对谷胱甘肽(GSH)再生有重要的作 用,而谷胱甘肽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内抗氧化剂,谷胱甘肽的供应减少引起氧 化状态,间接地减弱了机体的抗氧化功能,而补充核黄素可以增加机体的抗 氧化功能4.4核黄素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核黄素具有降低血脂,抗血小板凝集,抑制脂质过氧化等作用,这些都是 高血压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左保华(1997)报道,高血压患者口服核黄素 (75 mg • d・l)后,与用药前相比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性,降低血清丙二醛、甘 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口含量,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核黄 素改善心功能的可能原因是:核黄素是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重耍的辅酶・ 黄素酶辅基,该酶系参与糖的有氧代谢,促进丙酮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改善 心肌能量供应,促进缺血性心肌细胞恢复;核黄素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阻断 因果循环,因为血小板聚集增加,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及心肌缺血,血管内皮损 伤又促进血小板聚集;核黄素可能通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还原性谷胱 甘肽再生发挥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核黄素能减慢和稳定心率,降低心率失常异黄酮大豆籽粒中富含多酚类化合物 异黄酮,这类化合物是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次生类代谢产物现已发现的大豆异黄酮有12种,主要包括背 元型(Aglycon)和糖昔型(Glucosides)两类研究表明,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具冇 弱雌性激素活性、抗氧化活性和抗溶血活性,异黄酮的这些生理活性特征与 人体防治癌症、防治骨质疏松症、防治心血管疾病有肴密切的关系[1-3]o因此,大豆异黄酮被称为大豆“软黄金”国际上特别是美国和 FI本早己开始了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美国于1999年在加州建 立了第一家年产量1801的大豆异黄酮的工厂一ADM公司,每年产值8 000 多万美元,日本的丁、八 丄、不二制油等公司也己经向市场推岀了各自的大 豆异黄酮的商品。
黄豆背元(daidzein)是异黄酮类化合物'其化学名为4,7■二拜基异黄酮, 是中药葛根(Pueralia Lo-bata)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明显的增加冠脉血 流量及抗缺氧、抗缺血作用,能改善和消除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头晕、颈 痛等症状本品还具有雌激素样作用、抗真菌活性作用贫血补铁更要补铜王婉婷根据流行病学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70%的人存在着不同 程度的贫血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出现贫血呢?这与老年人本身消化吸收功 能减退,多吃精细食品,少食粗粮和天然食品有关甚至有部分老人为了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过分地控制饮食,忌食肉类、鸡蛋和牛奶,甚至连植 物油也吃得过少,长期与青菜、萝卜Z类素食为伍,造成身体内长期缺乏 叶酸、维牛素BB12、铁剂和一些微量元素等造血元素,从而引起贫血在 这些形形色色的贫血中,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为多见,但这种贫血有时 仅靠补充铁剂是不起作用的实践证明,体内缺铁往往伴随缺铜体内缺乏铁元素会使红细胞生成 发生障碍,导致血红蛋白下降,造成贫血铜也是人体内必需微量元素之 一,铜与铁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它能促进铁的吸收利用,促进红细胞的 成熟和释放铜还是许多酶的组成成分,直接参与造血过程。
缺铜时由于 铜蓝蛋白减少,血红蛋白合成受阻,导致铁的吸收和利用减少,从而加重 贫血因此这种贫血单纯补铁效果不佳,必须同时补铜缺铜性贫血主要 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容易疲劳,生长发育 缓慢,肝脾肿大,慢性腹泻等因缺铁缺铜导致红细胞成熟障碍,红细胞 数量减少,故临床表现为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患者人多为婴幼儿、体弱 的老年人或多病的中年人由于贫血会导致心血管的功能失调,引发心绞痛、心律失常,造成心肌肥大,最终导致心衰;其次,贫血还会造成 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血液供给不足,引起失眠、记忆力衰退等神经功能病 变;贫血还会引发身体各脏器的功能衰竭,给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对于 缺铜性贫血的治疗,关键是补充足够量的铜、铁元素因为铜在人体内不 能贮存,故必须靠每天的饮食供给平时注意科学调理饮食,合理搭配主 副食,适当多食些含铁、铜较半富的食物,如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