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励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777

lil****ar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6.50KB
约14页
文档ID:288716986
励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777_第1页
1/14

励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777 [日期:2011年06月30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字体:大 中 小] 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励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王 军 摘要: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励志教育以信念教育为导向、以教育激励为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励志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的道德教育,励志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意志战胜挫折的赏识教育关键词:励志教育 理论 实践 三大步励志教育  第一部分 励志教育的理论研究一、励志教育的概念(一).励志 关于励志教育的概念,集中在两个字上,即“励”和“志”首先是“志”,我们要立什么“志”,是考大学的志向,是发财的志向,是升官的志向,还是什么其它的其次是“励”,这个字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解读成“砺”,是磨砺、砥砺的意思,是个人行为;另一种解读是字的本义“励”,就是激励和鼓励的意思,显然是教育行为从励志教育的总体来看,应该是两种意思都有,即个人砺志和教育砺志谈到“志”,人们更多的想法是“志高存远”,“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志”要高要大。

但是,我们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且几乎是全部,大家都有这样的志向,是不现实的就是说,精英教育大众化是错误的但是,肯定一点的讲,人是应该有“志”的,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有精神,而精神是人之魂 那么,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志”这个问题,涉及到“三观”教育(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根本的总的看法,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的总的看法,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有无价值的基本判断世界观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的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这种世界观,决定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人各有志”,但是我们从“三观”中,提取出对所有学生普遍适用的“志”,对学生进行教育,还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普遍适用的“志”是一种方向,和个人的理想有些区别那么,如何让这种“志”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应该是我们研究的核心可以肯定一点,“志”一定要和个人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才有这种力量课题组进行了很好的实践,提出“我的未来一定是流星花园里的美好,我对社会的贡献无人可比”“我是最棒的”“我能行我一定行”等个人的未来,让学生想像的非常好而不是吃一辈子苦,让学生认为人生就是非常美好的,从而去追求。

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将来,一定会很有能力,自己好还能帮助别人,而不是啃老、索取、抢夺和贪污这是非常好的“三观”教育,是学生很好的“志”我们不管将来是什么志向,都要兼顾个人发展和社会奉献如果是发财的志向,就要考虑纳税和公益;如果是升官的志向,就要考虑为民和为国高考可以励志,不可为志高考为志,必然导致人生误区,贻害学生但是由于高考是中国社会的重大教育制度,必然会对每一个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回避肯定是错误的就像车祸和天灾可以励志一样,高考同样可以励志所以,我们提出了“高考励志”的观点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高考在社会的制度性上的优点,几千万考生如果没有一个杠杠,都会蜂拥而至北大清华,北大清华必然会再出一个杠杠,那新的杠杠可能会是又一个新的“高考制度”二).励志教育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励志教育是以教育激励为手段的信念教育信念是对观点、对人或对事的一种坚信的状态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信念有时是由目标产生,有时是由信仰产生,有时是由兴趣产生总之,信念是一种念想,而且坚信励志教育的核心,是我们给学生什么信念。

这种信念首先是前面讲的“志”,当然还有自信,还有道德我是最棒的”,这是自信角度的信念我能讲文明我能有礼貌”,“我是中国人我有中华魂”,这是道德角度的信念激励就是通过外界对人的刺激和影响,来调动、激发人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的要素有需要、动机和目标[①]教育激励是教育者为了满足学生成长、人才发展和道德教育的需要,创设激发学生动机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②]在教育激励中,信念就是学生对教育目标的坚信通过教育激励,我们要让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信念前几年,山东有一所学校搞了“誓词激励”的“励志教育”特色办学,起床喊誓词、跑操喊誓词、课间喊誓词这种激励产生了一定程度激励作用,很多学校竞相仿效几年后,这种以高考为目标的激励被教育厅叫停之后,对励志教育,人们的认识停留在考大学上,认为教育励志就是举拳头喊口号,就是考北大清华,就是精英教育大众化 高考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必然会贻害学生 我们的励志教育一定要是以信念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激励而这种信念一定要是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并且兼顾社会需求的还有,爱恨情仇功名利禄,能不能成为学生的信念这些刺激,对人尽管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但是作为学生的信念肯定不行,因为狭义的爱,以及“恨情仇功名利禄”,考虑的主要角度是个人,没有兼顾社会。

只有兼顾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信念才是正确的当然,广义的爱心,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生命,是非常值得倡导的信念需要培养,以致铸造教育的方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中国现阶段课题组根据积极心理暗示理论、教育激励理论和道德认知的“顺从认同内化”理论,采用了“三大步育人模式”主要做法是:以“集体朗读励志信”为主的“学生励志每日三大步”,以“批阅成长记录”为主的“导师每月三大步”,以“主题班会”为主的“班级课程体系”,等等这种模式,简单而独到,成效明显励志教育不只是信念教育,更重要的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道德教育在励志教育的实践中,课题组把学生必须接受的道德内容,写在了励志信里,通过“三大步模式”和全员育人导师制等科学理论,对学生进行实施因为德育和励志教育的结合,在实践中产生了较好的德育效果 首先,让我们重新学习一下这个用的非常频繁的“德育”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对德育的概念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胡守棻(fēn)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认为:“德育即是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根据德育的概念看来,课题组根据《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德育课程大纲,把德育内容,由浅入深的、成序列的编排成以励志信为主导的德育读本《我们有话对你说》,完全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让学生集体朗读励志信,就是一个德育过程,是课题组推广的主要德育模式课题组认为, 对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比如爱国、诚信和责任等核心的民族道德品质,无需论证,我们必须让学生无条件接受,通过“顺从-认同-内化”的科学认知过程对学生进行教育课题组把这些内容写在了励志信里,通过励志信的神秘感,应用积极心理暗示的办法,采用集体朗读励志信的做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理论上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实践中德育成效也较明显在孔子故乡曲阜的曲阜一中,对5000名在校学生实施了三大步励志教育,半年后,对5000名家长进行了“曲阜一中励志教育普查”,调查共设置了10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三大步励志教育非常赞同的占93%,93.1%的家长认为孩子“变得自立、自强、自信”或者“学习勤奋刻苦,成绩明显进步”,95.2%的家长认为,集体朗读励志信等方法可以“唤醒孩子的良知,激发生命潜能”根据德育的概念分析和实践数据证明,我们认为,集体朗读励志信为主的“三大步育人模式”,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

是很好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结合励志教育,遵守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按照唯物辨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德育过程一方面固然是一种价值性的环境和影响,但这一环境或影响起作用的先决条件仍是德育对象接受这一影响的内因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过程[③]教育一定要遵守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德育过程,如果对德育对象考虑不足,那一定是反德育所以,课题组倡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兼顾道德教育和学生成长当然,“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也是针对学生“被成长”“被考试”和“被学习”等严重的教育乱象通过以上两点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励志教育不只是信念教育,更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和励志教育的结合,赋予了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励志教育是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结合的教育我们谈到励志教育,可能更多想到的是对学生在挫折中的教育,在挫折中如何产生自信和坚定信念但是,励志教育一定要以赏识教育为主,只有赏识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自信而且学生在挫折中,教师的赏识更重要。

励志教育之“励”,主要意思是勉励、激励,是激发和唤醒因此我们的主要教育手段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赏识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说明能在教学中进行以“激励和鼓舞”的赏识教育是必要的在励志教育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提法,比如“你是最棒的”, 在商界有 “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提法,等等这些提法都是较具体的人生价值的理念,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但是极有必要提出的是,这里的“最”,可以不是第一,将来也可以不是但是如果经常这样讲,就会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这样的提法,是不是志向,是不是符合逻辑,似乎不是特别重要这种提法的激励和鼓舞效果却是重要的、公认的总之,励志教育是以信念教育为导向、以教育激励为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广义教育励志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的道德教育,励志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意志战胜挫折的赏识教育励志教育不可以走偏,不可以成绩为上成绩唯一,要遵循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各种智能,并且给以肯定,给以激励和鼓舞二、对《规划纲要》的励志教育角度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④]第一部分第二章中写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对国家、用人单位和学校来讲,是人才的方向,而对学生来讲,就是在校时的“志”《规划纲要》要求,这种“志”,一定要“学生全面发展”,一定要使学生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这种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志”的教育不就是励志教育吗?可见,励志教育已经被国家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进行普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一部分第二章中还写到:“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