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得概况起源与分类水稻的概况起源与分类第一节我国水稻生产概况一、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第一大粮食作物面积4亿亩左右,占粮食作物的1/3,总产量近2亿吨,占粮食总产1/2 世界市场稻米贸易量少 因为在世界水稻生产国较少,并多集中在东南亚人口密集的国家 二、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一)国外水稻生产概况,分布()亚洲:以上美洲:约非洲:约欧洲和大洋州:小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缅甸、日本等国是稻谷的主要生产国 前四个国家均超过万播种面积.万总产:平均产量:.2022年世界稻谷面积和产量国别面积(万亩)单产(kg/亩)总产量(万吨)国别面积(万亩)单产(kg/亩)总产量(万吨)中国41097.0407.916761.8意大利330.0412.1136.0印度66000.0202.313351.4俄罗斯225.0199.144.8印尼17400.0298.05185.0阿根廷186.3383.171.4泰国16500.0163.62700.0乌兹别克斯坦133.5185.824.8缅甸8400.0260.72190.0墨西哥75.8252.919.2菲律宾6142.5214.41317.1澳大利亚69.0566.739.1巴西4734.6215.81021.9土库曼斯坦63.0173.810.9巴基斯坦3315.0203.7675.1希腊33.8503.717.0日本2520.0391.4986.3法国28.5386.011.0美国1819.4496.5903.4南斯拉夫3.8320.61.2马来西亚1012.5211.9214.5匈牙利3.2317.51.0埃及922.5628.7580.0罗马尼亚2.462.50.2中国水稻生产概况2022年,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较大的省份有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川、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福建、云南等12个省。
籼稻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16个省(市、区),即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陕西和河南 其中四川、重庆、江西、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粳稻主要分布于东北粳稻生产区、华北粳稻生产区、西北粳稻生产区、长江中下游粳稻生产区和西南云贵高纬度粳稻生产区 包含东北三省、内蒙、华北、西北(除青海外)及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和云南等省市 播种面积2883万hm2总产:18059万吨单产:6259kg/hm2(黑河)(海南岛)我国水稻面积和产量的85以上在我国淮河以南各省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北京上海15003000300045004500750万亩75015000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几种粮食作物的产量比较(2022)作物播种面积万hm2总产万吨单产kg/hm2水稻2883180596259小麦227997454276玉米2636139375287水稻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成分稻米小麦玉米蛋白质7.01510淀粉736570脂肪2.32.04.6纤维素1.22.86.7糖份3.64.33.0其他CH2O287灰份12.21.3主要粮食的营养成分表(%干重)营养价值比较(牛奶为100)项目稻米小麦玉米赖氨酸(g/16gN)3.82.32.5苏氨酸(g/16gN)3.62.83.2色氨酸(g/16gN)1.11.00.6蛋白质(%)71510比价83-8662-6852-58我国稻作科技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国家据史书(诗经淮南子周礼战国策史记等)记载,距今5000年的神农时代,我国已开始稻作栽培。
浙江余姚河姆渡曾发现距今6700-7000年的稻作遗址 新中国成立以前水稻生产停滞不前1936年全年播种面积3.45亿亩,单产仅165公斤,为新中国成立前有记载的最好年成 新中国成立以后水稻生产飞跃发展(1)50年代治水改土(2)60年代矮秆品种,陈永康、崔竹松高产经验推广应用(3)70年代杂交稻,小群体、壮个体高产技术推广应用(4)80年代叶龄模式栽培技术推广应用(5)90年代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推广应用(6)本世纪超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应用150200503003504004505060708090本世纪年代单产(公斤/亩)稻的起源与分类(一)栽培稻种的起源栽培稻种在植物分类学上属禾本科(Gramineae)稻属(Oryza)植物 目前全球稻属植物有20多个种,栽培稻只有2个种,即普通栽培稻(Oryzasativa)和非洲栽培稻(Oryzaglaberrima) 普通栽培稻分布于世界各地,占栽培稻面积的99以上;非洲栽培稻仅分布于西非,丰产性差,但耐瘠性强 普通野生稻普通栽培稻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普通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的差异性状普通野生稻普通栽培稻落粒性很强较不易落粒繁殖特性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成熟特性成熟不整齐,穗上着粒甚少成熟整齐,穗上着粒多谷草比极低较高(0.30.5)株型分蘖散生,茎叶长大株型较紧凑芒长芒短芒或无芒米色赤褐通常为白色栽培稻种的分类我国栽培稻由于分布区域辽阔,栽培历史悠久,生态环境多样,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下,出现了繁多的适应各稻区和各栽培季节的品种。
丁颖曾根据它们的起源、演变和栽培发展过程,把我国栽培稻种分为5级 亚种(籼/粳)群(晚季稻/早、中季稻)型(水稻/陆稻)变种(粘稻/糯稻)品种(栽培品种)籼亚种(基本型)粳亚种(变异型)普通野生稻晚季稻(基本型)早、中季稻(变异型)水稻(基本型)陆稻(变异型)粘稻品种(基本型)糯稻品种(变异型)粘稻品种(基本型)糯稻品种(变异型)水稻(同上)陆稻(同上)晚季稻(基本型)早、中季稻(变异型)(以下全部同上)(以下全部同上)1)区别籼稻和粳稻的祖先虽然都是普通野生稻,但两者的亲缘关系相距较远,在植物学分类上已成为相对独立的两个亚种 籼粳杂交亲和力弱,杂交结实率低 它们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差别 粳稻籼稻籼亚种和粳亚种籼稻稻穗粳稻稻穗籼稻稻谷粳稻稻谷区别项目籼稻粳稻叶片叶宽、色淡、毛多叶窄、色浓、少毛稻芒无芒或有短直芒多有芒、芒略弯曲粒形扁长短圆分蘖较强较弱脱粒易较难后熟较弱较强耐寒弱强耐旱较弱较强耐肥较弱较强耐阴较弱较强抗病较强较弱2)籼、粳稻是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生态型籼稻和粳稻种性所以有明显差别的原因,是由于它们所分布的地理气候环境不同引起 籼稻和粳稻是由于纬度和海拔高低不同的生态因子,主要是温度条件的影响而演变形成的两个亚种。
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生态型 3)籼稻和粳稻的演变籼稻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与野生稻较为接近,因此,丁颖等认为籼稻是基本型,即最先由野生稻经人工驯化而演变成栽培稻 而粳稻是从籼稻植株中在不同的气候生态条件下(主要是气温),通过人工选育而形成的变异型 1)晚稻和早稻的分别籼稻和粳稻都有早稻和晚稻型 晚稻和早稻的亲缘关系较密切,两者杂交的结实率比较高 主要区别在于栽培季节的气候环境不同,形成了对栽培季节的适应性不同 晚稻生育季节气温由高到低,日长由长到短,光照由强到弱,风雨由多到少,早稻生育季节的气候环境相反 晚稻保存着与野生稻相同的发育特性,属于典型的短日性植物,早稻已失去对短日反应的敏感性,对日长反应钝感和无感 晚稻和早稻是属于适应不同日长条件而形成的两种气候生态型 2.晚稻和早稻2)晚稻和早稻的演变普通野生稻对日长反应敏感 晚稻的发育特性与普通野生稻相似,所以晚稻是基本型,早稻则是通过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从晚稻中分化而来的变异型 中稻的迟熟品种对日长的反应接近晚稻型,而中稻的早、中熟品种则接近于早稻型。
根据栽培地区土壤水分和生态条件不同,可分水稻(包括浅水稻、深水稻、浮水稻)和,陆稻(又称早稻或坡禾)两个类型 主要区别在于两者耐旱性的不同 它们在形态解剖和生理生态上的一些差别,都是两者的耐旱性不同的表现 水稻和野生稻一样,都是属于沼泽性植物,适宜分布于有水层的土壤环境 深水稻茎秆高达1.52m,浮水稻茎叶可随水上涨而伸长,以保证茎叶暴露在大气中 由于栽培水稻与野生稻的特性相近,并且我国古籍记载,水稻栽培在先,陆稻栽培在后,因此,可认为水稻是基本型,而陆稻是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形成的地土生态型,属于变异型 3.水稻和陆稻水稻旱稻深水稻浮水稻上述各稻种类型中都有粘稻和糯稻,它们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差异,两者杂交的子代结实率也很高 野生稻都属粘稻,未发现有糯稻类型 因此,可以认为粘稻属基本型而糯稻是变异型 糯稻粘稻4.粘稻和糯稻性状糯稻粘稻米粒色泽乳白色,不透明略透明,有光泽淀粉组成几乎全部为支链淀粉,不含或含很少直链淀粉 直链淀粉2030%支链淀粉70%80%碘液反应淀粉吸碘性小,遇碘显棕红色。
淀粉吸碘性大,遇碘显蓝色 煮饭糊化温度低,胀性小 糊化温度高,胀性大糯稻和粘稻的主要区别稻种分类的最后一级是栽培品种 栽培品种是经长期人工培育和选择而成的,其经济性状明显优越,主要表现在谷秆比率高,第二次枝梗数和颖花数增加,每穗结实粒数多,抽穗成熟整齐,粒重增大,不易落粒,株型改良,群体物质生产量高等 从栽培品种演进和利用出发,分类如下:5.栽培品种的演变与利用按熟期分类分为早稻早、中、迟熟,中稻早、中、迟熟,晚稻早、中、迟熟品种共九个类型 熟期分类是因地因时相对而言 按穗粒性状分类可分为大穗型和多穗型 大穗型:秆粗叶大分蘖少,每株的穗数少而穗大粒多 多穗型秆细叶小而分蘖多,每株的穗数多而穗小粒少 按株型分类按茎秆长度可分高、中、矮秆品种 粳稻偏矮、籼稻偏高 籼稻以短于100cm的为矮秆品种,高于120cm的为高秆品种,100120cm的为中秆品种 按杂交稻种和常规稻种分类杂交稻遗传基础丰富,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易取得大面积高产稳产 杂交稻需要制种多种子易混杂或不孕率高,成本也较高。
常规稻种不用制种,有利良种加速繁育,成本较低 现在我国水稻生产是杂交稻与常规稻并存 按高产种和优质种分类我国人多地少,因此,水稻生产把高产放在第一位,米质放在第二位 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扩大出口,对优质稻米的要求不断增高 二、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一)品种生育期的变化特点1.生育期:水稻品种的生育期,短的不足100天,长的超过180天,其中生殖生长期一般为6070天,其余为营养生长期 所以,品种生育期长短的不同,主要是营养生长期的差异 2.品种的生育期随环境变化的规律在同一地域,随纬度增高,生育期延长;纬度相近,随海拔增高,生育期延长;在同一地点,随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不同条件下品种生育期的这种差异也主要是营养生长期的差异;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异地播种,一般生育期长的品种生育期的变化比生育期短的变化大 (二)决定品种生育期的“三性”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决定于内在的遗传性和外界的环境条件 水稻原产于低纬度热带,具有要求短日、高温的遗传性 通常短日照、高温都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而品种不同其反应也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