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红军会师之地 谱写历史新篇章(一)这里见证了一个重要的时刻: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这一刻,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从此,中国工农红军破天荒形成一个拳头,开创历史新纪元 76年风霜雨雪,76年艰苦卓绝抚往追昔,红军长征会师地会宁已经今非昔比 “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已经并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开拓进取,争取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兵力、装备处于绝对劣势且没有后方依靠的情况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乌江天堑、飞夺泸定桥、跨越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渺无人烟的草地,历尽艰难险阻,突破了国民党数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纵横十余省,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会师之前革命形势非常严峻,既有长征路上给红军将士带来这样那样的困难,也有张国焘分裂主义路线对革命的干扰长期从事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研究的会宁县委党校原校长杜守琴说 1936年夏,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作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合的伟大战略决策。
会宁北依黄河,东南面紧靠西兰公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6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保安讨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地点时,就选定了会宁毛泽东同志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日,由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组成的特别支队攻占会宁城10日黄昏,红一、四方面军在县城文庙大成殿内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联欢会 由于连日降雨渭河河水猛涨,加之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二方面军延迟了与一、四方面军10日在会宁县城会师的原定计划之后分别于15日与红四方面军会师,18日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实现了全面会师 会宁县会师文化研究所所长胡炯涛说,从此,中国革命由大江南北转向黄土高原,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政府、中革军委最后实现统一、团结、和谐共进,中华民族长久聚集起的精神力量喷薄而出 会宁是长征期间三个方面军齐聚在一起实现大会师的唯一地区,也是红军到达人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会宁会师是红军数次会师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民族抗战的前进阵地,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毛泽东军事路线重大胜利,张国焘分裂主义路线彻底失败的标志。
作为长征的会合点,会宁与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圣地 抹不去的红色记忆 割不断的革命情结 走进会宁城区,沿街每个路灯灯柱上,都装饰有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军旗血色军旗仿佛在诉说着会宁同中国革命的密切联系会宁,承载着共和国的光荣和梦想,在这里,红军和会师地群众血脉相连 “爷爷在世时,每年上坟都要我们站在小红军的坟前,对我们说:你们要记住,没有小红军就没有这一家子会宁个体工商户魏长征说 他的父亲魏煜3岁在街上玩耍时,敌机飞来轰炸会宁城,一颗炸弹落在魏煜身旁1名年仅14岁的小红军战士猛扑过去,把魏煜压在身下魏煜只有露在小战士遗体外面的右腿和右手2个手指受伤,而小战士却献出了生命小红军没有名字,也找不到家人,爷爷魏鸿儒把小红军安葬在魏家祖坟旁,并以“继续长征”之意给3个孙子分别起名继征、续征、长征 在会宁,对红军的感情也以另一种纽带呈现: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都要到长征胜利纪念馆接受一次革命教育小时候家里人给我们讲故事,讲的就是红军长征每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都有说不完的红军故事我们都是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的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主任杜永胜说。
这些珍贵的记忆和会师留下的诸多旧址,成为会宁人的宝贵财富目前,会宁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之一,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自200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开馆以来,以长征胜利纪念馆、会师纪念塔、会师楼等为主体的会师旧址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会师旧址已成为重温长征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长征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 会师期间,6万会宁人民不但保证了近7万名红军将士战斗、生活所需,还把400多名会宁子弟送进了红军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仅征集带走的粮食就近500万斤而如今,曾为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会宁,也得到了中央和全国各地的支持仅2008年,国家下拨会宁农村建设、扶贫、社会事业等诸多项目资金就达到52150万元;2006年以来,中央、省、市累计下达抗旱资金305万元,引洮工程等诸多饮水和灌溉工程也相继开工建设 在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从去年开始,每年都有来自江苏省如东县的十几位老师参与教学第二批支教老师的带队老师陈德明说:“我们在这里上课,要把如东教学的新方法带到这里,更要认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会宁县城正南30公里的中川乡大墩梁烈士陵园拾级而上,耳听着杨树、侧柏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又回到了会师之后的大墩梁阻击战。
在这一场战役中,红5军副军长罗南辉和887名红军指战员伤亡 如今,站在烈士陵园里俯视四周,农田里的小麦正在收割,玉米正在吐穗,一片丰收景象,早已没有了战争的痕迹每逢清明、春节,上坟的大墩村民总记得到烈士陵园点一炷香、烧几张纸…… 登上会师楼,远眺白云蓝天,看着楼上猎猎作响的红旗,耳边仿佛又听到激战的枪炮声,看到红军战士从硝烟中走来高原小城会宁,已经紧紧和中国革命联系在了一起这一感情,穿越时空,无法阻隔甘肃会宁:红军会师之地 谱写历史新篇章(二)会师精神鼓舞开创新的伟大篇章 73年来,“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激励着会宁人,克服天旱少雨的自然环境,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会宁缺水,多年平均降水在3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十年九旱境内主要河流——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大部分是苦咸水,无法利用杜守琴说:“上世纪70年代大旱时,麻雀和牲口一看见部队的送水车就往前冲,赶都赶不走今年,会宁又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旱,从1月到6月初没有一场有效降雨,城区断水,农田失灌 面对罕见旱情,会宁县干部群众发挥“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不等不靠,积极应对:夏粮绝收了,但以玉米为主的秋粮作物却抵御住了干旱,丰收有望;水窖干了,政府筹措资金补助群众一车一车从灌区拉水,没有一户群众因为干旱而断水…… 经过60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会宁水利设施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发展。
目前,全县已建成人畜饮水、提灌等各类水利工程241项,发展水地有效面积近30万亩,全县累计水窖总数已达到23.6万眼,全县已累计缓解45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发展庭院经济3.78万处,集雨补灌田13万亩 “会宁的发展是同干旱斗争的艰苦历史,虽然过程艰辛,但有中央和各地的支持,依靠全县干部群众顽强不屈的精神,会宁一定能取得抗旱斗争的胜利会宁县县长贾汝昌说 在解决缺水问题的同时,会宁坚持“打红色牌、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打绿色牌、建设陇中绿色产业基地;打金色牌、建设西北教育名县”的发展思路,着力改善以水、田、路、电、林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7元 自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已向全国输送大学生6万余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000多人、硕士学位的5000多人,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三苦两乐”的会宁教育精神现今,会宁籍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和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为会宁赢得了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赞誉今年,全县高考二本上线3190人,其中重点上线866人,分别比去年增加430人和81人。
“过去会宁出钱出粮支援中国革命,如今会宁籍大学生遍布全国支援现代化建设为共和国作贡献,会宁从不落后会宁县委书记常守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