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市化问题》PPT课件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288435530 上传时间:2022-05-05 格式:PPTX 页数:56 大小:79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城市化问题》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区域城市化问题》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区域城市化问题》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区域城市化问题》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区域城市化问题》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城市化问题》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城市化问题》PPT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城市化问题-窦永斌一、区域与城市化区域是指社会交流频繁,经济联系紧密的特定空间,是经济活动共同体(Storper和Scott,1995)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工业组织的空间形式,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战场。区域由许多社会主体组成,这些参与者的利益和区域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参与者的活动必须相互协调才能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城乡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工农产品剪刀差)城市化的内在驱动力:工业化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追求。规模经济:“给定技术水平”所需要素投入增加小于产出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能快捷得到资金、劳动力、能源原材料要素,方便进入市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

2、产生活服务)范围经济:生产两种以上相关产品的总费用低于分别生产产生的费用,企业增加种类,地区集中拥有配套条件,拥有竞争优势。纵向一体化,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具有集聚效应,减少中间环节。城市化进程虽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但这一过程不能脱离社会主体的能动性而存在,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不同,对同一事物作出的选择不同,所采取的政策也不同,有些可能与城市化的总体利益-致,有些可能相矛盾,出现的一些与城市化不相协调的问题和矛盾。二、作为问题的城市化1.城市危机时代(城市病)-人口爆炸、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管理机制落后2.“伪城市化”、“半城市化”-离土不离乡3.“离土不离乡”户籍制度3.

3、“逆城市化”的“中国特色”1.城市危机时代(城市病)*专家访谈*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任城乡规划与建设研究处处长-翟宝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 以下简称“翟”、“肖”长三角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却有可能妨碍其角色的充分发挥,从区域发展与协调的角度,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小城镇占用耕地过多,工农争地问题严重,良田大量流失。在许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达的地方,小城镇之间仅存少量耕地,空间距离很小,甚至连成一片。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多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基本上是粗放式发展,高消

4、牦,高污染,加之缺乏污染处理设施瘦设施落后,对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都不能进行有效的治理,所以在许多小城镇,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其次,城市偏重个体利益,相互间协作配合不足。城市区域间往往存在重复建设和结构雷同的弊病,产生恶性竞争。各城市的发展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对区域的整体利益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地区协调发展规划。第三,分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格局,影响区域经济整体优势的发挥。尽管存在上海及南京经济协作区,推动横向经济的长期发展,但由于体制上的障碍,使得区内务层次的横向经济联合难以突破行政分隔,影响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还难以完全跳出行政分隔的束缚

5、,以至于出现象深水码头选点难等等区域性问题。长三角的区域发展与城市化的问题珠三角的区域发展与城市化的问题珠三角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试验基地,大量外资。外来劳动力涌入珠三角,使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迅速推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缺少有效引导和合理规范的快速城市化的弊端日益突出,城市区域内外矛盾交织,对珠三角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城市区域内部,城市建设贪大求全。用地结构不合理。整个珠三角的城市建设用地仅在1990年至1993年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3年间就增长了3倍,各地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纷纷扩大人口和用地规模,各类城市用地不是按比例平衡发展,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区开发是城市建设的热点,住宅

6、和工业用地比例过高,除个别城市外,公园绿地偏少,大城市边缘区脏乱现象突出。城市区域之间,由干行政区划不尽合理,存在着腹地重叠和腹地之间的激烈竞争,珠三角存在几处一城多府现象。各级城市政府在城市和区域发展与协调中的权限职责不尽清晰,不少城市区域产业结构雷同,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互不衔接,有些城市甚至拒绝布置某些区域性基础设施。从整体上看,珠三角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大量迁入的外来人口加上本区较高的自然增长使珠三角的入口不断增加,年增长率高达2%。另一方面,大量农用地被占,土地资源披破坏。从1980年到1993年,全区耕地面积减少380万亩,林业用地减少2002亩,大面积炸山取石,开

7、山填海,造成水土流失面积达1254平方公里。目前珠三角人均耕地仅亩,已是中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也令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无序排放,许多城市出现水质性缺水,沿海地区多次出现大面积赤潮。大气环境质量下降,酸雨频繁,不少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活垃圾日益增多,固体废物处理任务繁重专家访谈“翟”:危机时代,我们现在要防范危机不再是GDP,要由城管危管-生产者:行政、法律、经济、社会上去约束他们城市是一定数量人口基础平台聚合体。全局上看是平台与生产的不适应,平台运转不正常。专家访谈“肖”:不是时代问题,管理问题。产业结构转移不合理,规划太过理想。1.规

8、划上要合理(大小相符),2.管理高效3.以人为本京津唐 离我们最近,所谓的“城市病”相信大家有目共睹。专家访谈翟:危机时代中,这是财富、健康的权衡。在此基础上人们会选择,这样就会逐渐分散。肖:1.提高生活成本;2.转移产业、机关事业单位;3.医疗、大学转移2.伪城市化、半城市化在日公布的08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中 城市非农业人口比为32.28%国家统计局公布的08年城镇/总人口为45.68%,而09年的为46.8%是以1%的增长率增加。从两组数据中比较08年有12.4%的灰色人口,约为亿专家访谈“翟”:是因为我们目前的基础平台先于人口、生产规模:过多占用土地,流动性大生产者聚集不足、缺活力。

9、“肖”:城市化是客观现象,不是你说是就是,只是为了统计上的数字,有待商榷。官方解决方案首先是政策层面,围绕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和机制建设,研究创新政策法规。目前农民工在医疗、教育、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没有享受到应得的服务,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在确保农民工享受到城市服务体系的同时,加快城市间 (论坛 新闻 视频)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增强体系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二是社会层面的机制完善和建立问题,让农民工转变市民的过程市场化,在社会层面寻求更多机构、企业、个人的参与和投入,形成政策引导、社会支持的双向结构和良好运转模式,有助于解决农民工转化的成本问题。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建

10、立健全各类社会服务和支持机构,为农民工在转变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充分的援助和指导,做到转变一个,安定一家,带动一群的效果,同时也让更多城市居民理解和认同农民转变市民后的社会地位和权益。3.离土不离乡(户籍制度)一是从聚落类型看,“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被解释为农民改业而不进城,即虽弃农而务工商、但仍然居住在村镇等小型聚落中。二是从职业上看,“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被解释为工农(或商农等等)兼营,以工补农。三是从“文化”上看,“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还被解释为农民改业后仍不脱离乡土文化背景。其他国家也有身居乡村聚落而从事非农业者,也有兼业农户,也有离农改业却保持了乡土文化传统的人们但他们没有“离

11、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者。因为他们没有把人们分为与生俱来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两个准世袭的身份等级。在他们那里“农民”只是一种职业,改了业便不再是“农民”,而在我国,“农民”不但是一种职业,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准世袭身份,因而才可能有“离”了农民职业却“不离”农民身份的问题。 这样的“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也的确是改革时代的新事物,因为在改革前,中国农民不仅没有改变“身份”的自由,也没有改变职业的自由,那时的农民除了少数幸运者经“组织上”的安排,获得既离了土也离了乡的“农转非”机会外,绝大多数都既不能离土,也不能离乡。改革以后中国农民得到了改变职业的自由,但尚未得到改变身份的自由,于是便有

12、了这种新事物。 可见,“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在本质上不是一个聚落问题,不是一个职业问题,更不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等级身份制问题,这道理本是再简单不过,没有必要人为地玄学化。把本来明明白白的东西“解释”得神秘兮兮,反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在身份制下农民要改业,就必然会有“离土离土不离乡不离乡”即改了业而改不了“农民”身份的现象,这与“文化基因”八竿子打不着,没有身份制,无论什么“文化”也不可能孕育出个“乡镇企业”来,而只要有身份制与农民改业这两条,任何民族都会产生“乡镇企业”现象。重庆的户籍改革从2010年8月开始,作为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以解决农民工城镇户口为突破口,开

13、始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这被认为是中国大城市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目标,有组织地向农民敞开胸怀,使农民能够没有顾虑地带着足够财富和尊严进城。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2010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转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居民3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37%,实现转户人口在主城、区县城、小城镇三级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 2012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80万90万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70

14、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0%,主城区集聚城镇居民1000万人,区县城集聚城镇居民600万人,小城镇集聚城镇居民300万人,形成合理流动、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的“江苏淮安”、“河北平泉”也准备逐步展开城乡一体化,但结果如何,请大家关注。4.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在这些聚集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愈来愈强大的聚集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聚集空间趋近极限和难以持续的种种“城市病”。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就

15、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我国的逆城市化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2010年8月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的万人降到去年的万人,降幅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反迁回农村的“逆城市化”现象已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无独有偶,“两栖”公务员出现浙江,不久前义乌出现200多名公务员户口迁农村争补偿分红,一些公务员为“当农民”,把户口迁到农村。抱有“铁饭碗”公务员为何“争当农民”?“农转非”在我国东西部地区境遇为何差异如此之

16、大?专家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差异归根结底主要是土地所蕴含的利益所致。 “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在土地越来越值钱的前提下,农村土地早晚要变成巨大的财富,许多农民不愿进城放弃这些土地,所以出现逆城市化。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乡发展政策要根据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道出个中原因。 *实证分析*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测度方法只能根据同度量的单个或多个指标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无法在总体上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总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综合差异测度方法就是构建一个能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多个指标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计指标体系,借助一定的伎俩方法,得出一个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状况的综合变量,通过这个变量的比较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和评价。三、区域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1.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边际带动作用递减原理2.区域发展差异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滞后效应(趋势分析)3.不合理的城市化阻碍区域发展1.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边际带动作用递减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城市化水平具有带动作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