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社课外研习论文浅析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姓名:赵成飞学号:2110707665专业:药物分析 指导老师:王德和浅析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场突如其来的历史性变革——苏联解体,使得整个 世界格局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极富戏剧性的变化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变 更,为以小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同 吋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取得了许多光 辉成就,但21世纪的社会主义发展将何去何从,还有诸多的未知领域需要进一 步探索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对苏联模式进行分析并探讨21世纪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弊病提纲1. 苏联模式1.1苏联模式的形成1.2苏联模式的特征1.3苏联模式的弊病1.4苏联模式失败的启示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及成长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之处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 150年的历程,实现了 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 四次历史性的飞跃。
虽然东欧剧变、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社会主义无产阶级 解放人类的斗争步伐受到迟缓,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既是一个终结,更是 一个崭新的开始社会主义阵营在脱离了苏联模式的禁锢和束缚之后,经过漫长 和艰辛的探索,正在逐渐的成熟和壮大起来纵观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求史21世纪,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社会主义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可以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在21世纪得到 新的发展,就必须对社会主义的历史,仅有的一段实践史迸•行认真研究和深刻反 思,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苏联模式1.1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 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吋期确立 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 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 这一模式为载体的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冋过渡的办法走向社 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 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⑴。
1.2苏联模式的特征苏联模式过分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却忽视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使社会孑盾扩大;权力的过分集中使苏联产生了庞大的官僚阶层,严重阻 碍了社会的进步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确立了 以国有制为主体,集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并且认为,国有制是一种 更高类型的公有制,集体所有制是一种低级的公有制,要逐步过渡到更高类型的 公有制上去第二,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排斥市场,限制价值规律的 作用范围,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经济的方法主要是行政手段第三,在政 治运行机制上,实行一党制,党处于社会领导核心的位置,党政不分,权力高度 集中第四,在社会生活中,实行高度国家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教育都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第五,实行严格的思想文 化控制制度与在政治、经济领域中的高度集权一样,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实行 高度集权,舆论高度一律⑵1.3苏联模式的弊病⑶经济方而:苏联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并不明确归工人农民所有,公有 制被严重地空泛化了公有制很大程度上是官有制,无论是国营工厂还是集体农 庄都是由国家权力和官员掌控。
政治方面: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病是非常严重的,包括:个人集权制、职务终 身制、指定接班制、控制选举制、消灭杲己制,此外还有以党代政制、等级授职 制、官员特权制等苏联的各种文化作品盛行对领袖的个人祟拜,扼杀了文化创 作和学术研究的自由,极力要求对党和领袖歌功颂德,对人民和对国外进行虚假 的、夸张的宣传苏联最终走向了文化专制主义,掩盖了社会深层的矛盾和阴暗 面对外关系方面:苏联长期支援过许多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功绩昭著但是乂 有大党大国主义,对外扩张主义战后发展到与资本主义列强争霸,想以世界革 命来推翻世界资本主义,畸形地发展军事工业而忽视民用工业1945年苏联取 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有不朽的功绩,但战后苏联又把有严重弊病的苏联模式推广 到其他欧亚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对立阵营的对抗,两 个平行市场的隔绝1.4苏联模式失败的启示按照西方的观点,苏联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巨大错误,计划经济不可行, 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带来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苏联 的解体,既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它只是证明, 这个制度在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时比资本主义优越,比资本主义有更快的发 展、更多的公正。
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列昂诺娃也强调了这一更深层次的 影响:苏联解体没有使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得到解 决,其经济、社会和民族孑盾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俄罗斯⑷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处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进行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 上,过分注重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严重 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i直把发展社 会主义生产力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 保证列宁提出并实行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保留商品生产和货币、利用国家资 本主义、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多种方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 义生产力的发展斯大林建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后,却始终把阶级斗争看作是 比发展社会生产力更为重要的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于是,阶 级斗争在社会各个领域,一方面是首要任务,另一方面阶级斗争的范围和深度大 大扩展了,最终导致阶级斗争扩大,错误地镇压和杀害了i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 优秀分子和栋梁人才,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⑸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实质上就是各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 本国实际,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创造有口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问题。
毕竟,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如果都套用同一种实践形式,必然 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历史证明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每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不应该有必须共同遵循的模式,各国必须根据 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 的一条基本原理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对不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吋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 产力得到了发展,经济建设才能得以良的改革措施,但是没有对原 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与发展,使其成为桎梏苏联经济发展的沉重枷锁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及成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吋的体制和模式都是参照苏联的,1956年苏 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体制问题和斯大林错误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 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八大曾经做出一系列正确的决策,但是由于各种响 亮不切实际的口号的提出,以及后來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 里经历了无言的悲痛。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中共十i届三中全会而苏 联和东欧的剧变发生在90年代之初这十余年的吋问差,为中共领导全国进行 拨乱反正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时机十余年问,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进展,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而都取得了实效人民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 望,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时候初具模型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重大历史关头和严峻考验面 前,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创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 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 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 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把改革开 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的成长,面对越来越复杂的 国际形势,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发展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之处⑺2.2.1国情的特色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小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 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 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 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乂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 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所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情的特色就是为了广大的人民利益而诞生和制定 的2.2.2理论的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指导理论不断的在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发展过程,从邓小平的理论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胡锦 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每一代领导人都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 扎根于我国国情和时代赋予的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 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 变化2.2.3戸标的特色邓小平曾强调说:“我们搞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 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有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 起來,人民生活能一•步步改善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 所以,和平发展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外的标志性特征和国家战略。
如今, 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更加不断强调构建和谐社会,争取一个和平的环境,为中国 及全世界的发展提供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显代表了中国人民的 根本利益,因为发展的H标也具有小国式的特色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 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它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社会主义学说,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发展和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 半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 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 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表征其特殊性与个性;“社会主义”则是同质社会的共同本质,是普遍性与共性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苏 联模式社会主义厂般指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期,由列宁开创的、斯大林奠 基的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政治、经济体制和建设的路线,方 针、政策的总和联模式社会主义有儿个重要特征:在所有制方面,坚持单一的公 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其他经济成份不能并存,并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