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苏教师招聘考前各部分重要分析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4.50KB
约16页
文档ID:288214972
江苏教师招聘考前各部分重要分析_第1页
1/16

第一部分公共知识考点精编考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木”,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新课程的教学H标为三维冃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3.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少综合相结合 的课程2)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 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4) 农村小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4. 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5. 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耍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耍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6.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考点・教师劳动的特点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复杂性主要表现在:(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3)劳动对象的羞异性。

创造性主要表现在:(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与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间接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与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 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从劳动手段角度來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 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耍教师的群 体劳动考点•著名教育家的贡献1.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著有《普通教育学》,提出传统三中心(教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育性教学原则、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著冇《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现代教育的“三 中心论”,即“儿蛍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3. 卢梭著有《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4. 洛克著有《教育漫话》,提出'‘口板说”,倡导"绅士教育”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规律表现启示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循序渐进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 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分阶段教学,不能搞“一 刀切”不平衡性个体白身的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 发展具冇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互补性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 间可以互补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个体Z间的发展具冇差异性;群体Z间的发展具冇 差异性因材施教考点•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徳育因索,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徳品质教育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3. 直观性原则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冇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 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4. 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 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白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巩固性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TL在需耍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 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6. 量力性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考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学生学业成绩 的评价2.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备课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 教法3.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考点・教学评价分类标准评价类型基本概念评价的诊断性评价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 的丙素而进行的评价功能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相对性评价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评价的绝对性评价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标准个体内差异 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考点・徳育方法1. 说服教育法2. 榜样示范法3. 实际锻炼法4. 陶冶教育法5. 道徳修养法6. 品德评价法这是通过摆申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卞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考点・良好的班集体的特征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 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 正确的集体舆论少良好的班风考点・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 存在问题(1) 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2•应对策略针对当前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策略是,建立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应 做好以下几个方血的工作:(1)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 训练学生白我管理班级的能力考点・知觉的基本特性特性含义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來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整体性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彖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冇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來恒常性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 持相对不变的特性考点•遗忘的原因及遗忘规律对遗忘的原因,冇各种不同的看法:遗忘的原因代表人物主张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巴甫洛夫遗忘是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T扰抑制说詹金斯和达伦 巴希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Z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 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來说明动机说弗洛伊徳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 除,记忆也就能恢复提取失败说图尔文储存在长吋记忆中的信息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个体在提取 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遗忘的规律:艾崑浩斯(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

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考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 (0-2岁)感知运动阶段:认知上的两大成就一一客体永久性;直观动作思维2. (2-7岁)前运算阶段:不能理解守恒;思维不可逆;一切以口我为中心,形象思维3. (7-11岁)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思维可逆,出现抽彖思 维;去自我中心4. (11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可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运算考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基本规律条件行为发生频率强化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摆脱厌恶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消退无任何强化物(不理)诚少行为发生的频率考点・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1.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Z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里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 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2.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 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 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吋,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考点・学习迁移的种类分类标准分类含义根据迁移的 性质和结果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积极迁移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根据迁移内 容的抽象和 概括水平的 不同水平迁移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Z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在难度、复 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处于同一水平的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学习活 动之间产生的影响也称横向迁移垂直迁移处于不同抽彖、概括水平的经验Z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先行学习内 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 两个方面:i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 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一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 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也称纵向迁移根据迁移发 生的方向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根据迁移内 容的不同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 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对另i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习得的一般原理 迁移到具体学习情境中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即具体经验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

考点•知识学习的类型一一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组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冇认知结构的关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