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13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四)历史试题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287784100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湛江市2013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四)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3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四)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3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四)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3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四)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3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四)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湛江市2013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四)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湛江市2013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四)历史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其中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2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合计50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仅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 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1、 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 )A禅让制 B奴隶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2、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右图所示壁画反映的是 ( )A.佛教的传入 B. 张骞出使西域C.玄奘西行 D. 文成公主入藏3、 古人诗赞“

2、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个皇帝统治时?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4、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探索近代化过程中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维新变法,其主要贡献是 ( )A. 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B. 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C. 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求 D. 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5、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有 ( )A. 创建了黄埔军校 B.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 发动了南昌起义

3、D. 达成了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协议6、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7、在今天的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下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史实不符合的是 ( ) A. 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B.婆罗门主持祭祀活动 C. 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办案 D. 吠舍在农田里劳动8、权利法案、独立宣言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基内容的相似之处是 ( )A反对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 B. 要求实现平等、自由 C.

4、 反对殖民压迫,要求民族独立 D.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9、下列有关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B. 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C. 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 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10、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重要的一次苏美英三巨头会议,这次会议 ( )A. 宣告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促成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C. 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D. 加速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11、“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张学良的这首诗称颂的历史人物是 ( )A. 郑和 B. 郑成功

5、 C.戚继光 D. 康熙帝12.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 楚辞 汉赋 唐诗 B. 楚辞 唐诗 宋词C. 宋词 唐诗 楚辞 D. 唐诗 宋词 元曲13、 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科技著作,哪一组的两项属于同一领域 ( )A. 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 B. 齐民要术和九章算术C. 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D. 农政全书和水经注14、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增长,至2011年人均GDP已超6.6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

6、这一事实表明, “一国两制”的实行 ( )A. 融洽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B.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C. 刺激了特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D. 保持了特区生活方式的长期不变15、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时代杂志报道:日本人在攻克了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后,正在向中国的芝加哥进发。这里的“纽约”借指 ( ) A.重庆 B. 上海 C. 北京 D. 南京16、下列选项中,与右图所示军事行动相吻合的是( )A. “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B.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C.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D. “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1

7、7、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 )A. 奉行“一边倒”,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 重申“和平共处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C.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D. 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18、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

8、 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 B. 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 C. 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 D. 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19、“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事实说明( )A. 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B. 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C. 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 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20、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 A. 问题形成 B. 史料收集 C. 史料整理 D. 历史解释二、非选择题(本

9、大题共2小题,第21小题16分,第22小题14分,共30分)21、(16分)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光绪(18751908年在位)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辉煌,明发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材料二:

10、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例如,对清政府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因此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材料三:1978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年 份项 目1978年1992年2002年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36242037010239842136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4318267

11、07328762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4分)(2) 根据材料二,概要指出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4分)(3) 分析材料三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2分)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行?(1分)22、(14分)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对孪生姐妹,战争中孕育着和平,和平中又潜伏着战争。让我们反思战争带来的苦难,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

12、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材料二: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一直处于波动与调整之中。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的支配下,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地奉行对内自强不息、对外竞争共处的方针。对内,将经济建设与变革置于首位,借助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以提高综合国力。对外,力求改善自己的处境,赢得尽可能有利的地位,为本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俞邃大国关系及其良性互动(1) 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A、B两国及它们所在的军事集团名称。(4分)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2分)A国名 ; 所在军事集团的名称 ;B国名 ; 所在军事集团的名称 ;(2) 结合材料二概括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对内对外的政策有哪些变化?(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