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87779027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侯论【教学目标】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 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 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 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难点】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教学方法】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教学时

2、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 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的。二、题解(-)释题(投影)张良宋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 脱身下邳世不知, 素书一卷天与之, 固陵解鞍聊出口, 从来四皓招不得, 洛阳贾谊才能薄,博浪沙中击秦帝。 举国大索何能为? 谷城黄石非吾师。 捕取项羽如婴儿。 为我立弃商山芝。 扰扰空令绛灌疑。(二)文体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 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局部。“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

3、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 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 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三、基础阅读(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和句读。1 .卒(cu)然临之2.圮(yi)上老人 3.刀锯鼎镀(hud) 4.贲(bOn)育5.倨(ju)傲鲜(xidn)腆(tidn)6.肉袒(tfin)7彳皮其(ji)8.不称(chen)其志气(二)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三)在前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分段诵读,并串讲课文,

4、积累文言知识;教师自由提问,适当补充1.重点词语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11)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非有平生之素(13)非子房其谁全之2 .一词多义过超过,超越。例:必有过人之节错。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通猝”,突然)(怎么,哪里)(隐约)(利用)(副词,实在)(只是)(与“迎”是同义,欢迎)(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成就、完成)

5、(名词,早有的交情)(保全)见同“现。动词,显露、表现。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其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3.古今异义人情有所不能忍者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其身之可爱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4 .词类活用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人之常情)(怀有的抱负)(值得爱惜)(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使信服,为所用)(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

6、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臣妾于吴者 奴仆)油然而不怪者臣妾于吴者 奴仆)油然而不怪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均为使动用法。惊:使受惊。怒:使发怒。)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小结: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透过字面体会到作者 的“真情”所在。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使得既保存了意的准确性,又显示出生动性。五、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本【文言练习】四、五题。第二课时一、复习(一)指定学生个人朗诵课文,了解学生阅读情

7、况。(二)提问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检查课本练习完成的情况。二、导语留侯论,集中论述了张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但是,苏轼的立论, 是建立在破除陈见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的众多学者,大都认为张良得益 于圮上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因而“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所以,在文章中,存在着一场围 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一一苏轼与前辈的对话。三、比拟阅读(一)课文中包含着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谈谈吗?明确: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读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二)为了进一步了解苏轼文章

8、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我们可以阅读一下史记留侯世家中的记载,通 过比拟、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三)写作练习:阅读一篇翻案性质的史论文章,谈谈你的感受。(课后完成)宋人理性精神昂扬,疑古之风甚盛,好为翻案文章,以后人眼光审视前朝历史,例如:欧阳修纵囚论、王 安石读孟尝君传等。以疑古精神读疑古之作,当是一件趣事。四、课堂小结从苏轼、王安石,到钱文忠、王立群,实际上表达了他们历史研究的一种独特的品性,他们大都是特殊事实 的观察者和调查者,他们具有关于历史的敏锐的感受力,和作为一个学者的个人机智,他们当然也需要有个人的 风格和偏好,但更需要在对历史的判断中表达出必要的道德责任和尊严意识。不管用怎样的方法研究历史,一定要符合历史的客观性,要以广阔的历史视野把读者引向对事物和事件公正 和准确的评判,让我们当代人可以窥见到历史上那种真实的生活和鲜活的历史戏剧性事件五、课后作业任选一篇翻案性质的史论文章阅读,把你的感受记录下来。附:板书设计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忍)寻人刺秦一一不忍圮上受书一一能忍辅汉建功一一用忍张良貌如女子,其实隐忍非凡一字立骨,层层深入比照衬托,另辟新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