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小提琴曲述异演奏中的几点建议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87724843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思聪小提琴曲述异演奏中的几点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马思聪小提琴曲述异演奏中的几点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马思聪小提琴曲述异演奏中的几点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思聪小提琴曲述异演奏中的几点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思聪小提琴曲述异演奏中的几点建议(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思聪小提琴曲述异演奏中的几点建议马思聪小提琴曲述异演奏中的几点建议摘 要:本文以马思聪小提琴组曲西藏音诗中第一乐章述 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整体结构及特点的分析,结合自己出版 发行的录音版本,从演奏中乐句的连接、弓法的合理运用等方面找到 了演奏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新的处理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马思聪;述异;乐句连接;弓法; 引言 马思聪作为“中 国小提琴第一人”,1941年创作的组曲西藏音诗是他小提琴音 乐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由述异、喇嘛寺院、剑舞三 首曲目组成,具有较为浓厚的西藏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组曲中的第一 首述异在音乐情感表达上对比较为明显,具有鲜明独特的音乐语 言和音乐魅

2、力。 不同年代、不同时期,演奏者对作品都会有不 同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对自己录音版本的反复聆听,对自己在演奏方 面的提高有着很重耍的作用。演奏者可以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随之加以改善或做出一些更合理的处理方法。笔者通过对自己录音版 本的演奏分析,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改善之处,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 和深究,来达到对述异这首乐曲更加贴切的表现。 一、乐 句之间的连 这里笔者主耍强调的是两乐句之间的过渡或连接音 型与后一乐句第一拍之间的连接。作曲家这种乐句之间的连接在乐曲 引子部分大量的出现,表现急切述说的情感。以8-9小节、20-21小 节为例,录音中的演奏在8小节最后的18连音结尾处做了一点渐慢

3、的处理,与第9小节第一个音A之间有一个小小的喘息。笔者认为第 8小节7连音+7连音+18连音这一连接组合,演奏时不做尾部渐慢的 处理应该更恰当一些,一口气过渡到第9小节第一拍的A音上站住, 使乐句能够更为连贯和完整的表现(见谱例1中标记)。 谱例1 与此同时第20-21小节也存在着衔接的处理,录音中第20小节最后 一拍与21小节第一拍的演奏之间笔者虽然没有像之前8-9小节一样 做渐慢处理,但是却用收束换气的音乐语言来处理连接部位,经过反 复推敲笔者认为这一处理方式同样也略显不妥,影响了音乐旋律走向的进行和乐句的完整度。应该同样用连贯、顺畅、一气呵成的演奏來 处理,演奏吋弓子不应离弦(见谱例2中

4、标记)。谱例2 以上这种乐句连接在引子部分还有很多同样的地方,例如:21-22小节、 22-23小节、23-24小节等等,都是一些复杂音型节奏与重要音的连 接,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二、弓法的运用小提琴演奏中弓法的划分和运用在对作品艺术特点的表现上起着较为重要的 作用,乐码中正确的弓法要贴合旋律走向以及乐句的划分。在这个勇 于创新的年代,许多演奏家都习惯于自己的一套弓法划分规律,毕竟 原谱标记的弓法不一定适合每位演奏家在演奏中的需求和发挥,当然 前提是要在不影响作曲家创作初衷的情况下来进行。述异引子部分中27、28小节笔者录音中是按照原谱弓法演奏的,现在再 听录音觉得这个地方的处理太过草率,

5、没有充分地运用弓段和弓速来 起到推动旋律向前发展的作用,笔者认为是弓法和跳音标记所引起的 问题,所以在此对27、28小节做出了新的演奏处理建议供大家参考。笔者将两个小节中三、四拍的连线去掉,改为分弓演奏,并且把跳音 标记“”改为压奏记号(表示加大运弓的压力,将该音符演奏 的饱满而充分),每个音符还要有顿音的感觉,第四拍的三连音演奏 弓速要加快、弓段加长,推向之后旋律的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和弦(见 谱例3中标记)。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相比录音中的更积极和张扬, 能更好的体现藏民粗旷、耿直的性格。谱例3 作品主题部分62-73小节中切分节奏小节(63、65、69、71、73小节)录音都 是严格按照谱面弓

6、法演奏的,音乐表现略显柔美,应该有更好的处理 方法可以将这一段落中藏民舞蹈场景表现的活灵活现。笔者试着将上 面所说的切分节奏小节除了 63小节第二个连音线保留之外,其他的 所有连音线都去掉来演奏(见谱例4中的弓法标记),发现这样更能 突出舞蹈性段落的跳跃感和轻松、欢快的聚会场面。谱例4综上所述,一个演奏者如果想很好的表现乐曲内涵,必须从练习中的 点点滴滴做起,每个乐句的连接、每个弓法的推敲都起到非常重要的 作用o而且笔者认为每一位演奏者在平吋的练习或演奏吋应该将自己 的演奏进行录音,从自己的录音中能够非常容易找到不足之处,或是 值得改进的地方。结语 述异是马思聪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东方神秘的藏文化

7、(曲目中藏族民间音乐曲调)完美交融在一起 的产物。笔者在不影响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前提下做出了一些弓法、技 法标记等方而的改变,与原谱不同。在这里要提出的是,每位演奏家 都有自己对乐曲分析、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只要不偏离方向,笔者认 为适当的改动不是不可以。在这一点上正在学习中的演奏者要尤为注 意,不能刻意去模仿演奏家的录音,首先还是要扎扎实实的做好原谱 面的工作。总之,笔者在自己出版的录音中发现了早年间演奏上的稚嫩之处(乐句的划分、运弓技巧的运用、句(段)之间换气的 处理等方面),早年间的演奏极力追求技巧的华丽和洒脱,而失去了 本来音符的饱满音色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作品的理性和感情认 识都提高

8、了许多,此吋才发现之前演奏处理中许多不合理之处,现在 笔者在本文中提出并改进,希望广大读者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可以对 马思聪音乐创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且能够帮助小提琴演奏 者客观、准确地分析和演奏述异。参考文献 樊祖荫:马思聪晚期小提琴作品中的和声技法一一以四部小提琴曲为例,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2期梁茂春:论马思聪音乐创作的历史贡献,中国音乐学(季刊)1989第3期 梁茂春:马 思聪的小提琴组曲西藏音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李淑琴:马思聪创作道路的确立及相关背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0年02期苏夏:论马思聪的器乐套曲音乐,音乐研究1985年03期 苏夏:论马思聪的音乐创作(上),中央音乐学院学 报1985年01期 苏夏:论马思聪的音乐创作(下),中央音乐 学院学报1985年02期杨儒怀: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研究(I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3期杨儒怀: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研究(II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4期杨儒怀: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研究Mill),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 年01期 杨儒怀: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研究(IV),中央 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2期杨宝智:马思聪与小提琴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