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散文特点研究梁启超散文特点研究众所周知,梁启超是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同时又是 杰出的宣传家、学者,他还是文学家,对其作品更是知之其少他的 文学创作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其次是诗词以及小说和戏剧 现就其散文创作特点予以探讨梁启超的散文,经历了文体变化的四个阶段从少年时起,到投 身变法维新运动以前,治帖括,擅八股,喜词章,为文学晚汉魏晋, 习为议论,绮习较深,又学姚氏《古文辞类纂》,法桐城派古文守 家法,颇尚矜练这是他散文写作生涯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从《时 务报》到《新民从报》时期,是他冲破传统旧文体束缚,至是自解放, 提倡“文界革命”创作“新文体”的时期这时所作散文“以淹贯流 畅,婉曲的表达出当时人人所欲言而迄未能言,或未能畅言的政 论……象那样不守家法,非桐城,亦非六朝,信笔取之而又舒卷自如, 雄辩惊人的崭新文笔,在当时文坛上,耳目为之一新” O这是他散文 创作思想艺术成就最辉煌的时期第三阶段,从办《政论》、《国风报》 至辛亥革命后从政时期,从追求文体解放,倒退到复古道路,重操骈 俪,绮习未除,既法晚汉魏晋,又拟桐城古文,竟为“新民体”之别 调第以阶段,“五以”前后,弃政从学,文体又一变而为语体文, 不复用浅近文言写作,亦应时代之风气。
但所作散文,“文字已归恬 谈平易,不复如前之浩浩莽莽,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窒人呼吸的电力 感了” O梁启超晚年的散文,虽在文体语言上更趋口语化,但内容已 缺乏激情和锋芒最能代表梁启超散文写作成就,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他在《时务 报》至《清议报》、《新民从报》时期所发表的新体政论和文艺性短论, 如《变法通议》、《自由书》、《少年中国说》、《呵旁观者文》、《新民说》、 《过渡时代论》等文他自称这些文章,“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 暗潮”(《清议报一百册祝辞》)o的确,这些作品议论风发,感情充 沛,形式新颖,条理明晰,语言流畅,别具一格,“成为一大派别的 文体” O梁启超口称这一时期的政论为“新文体”,以区别于当年仍 占正统地位的桐城派古文、骈文和八股文等“旧文体”而一般论者, 从不同角度,给其新体散文以多种称述因为这种新体散文,大多是 政治性的议论文,故称之为“政论”,而这种政论,以文学的笔调, 议论变法维新,有较浓厚的文艺性,因被叫作“时务的文学”(胡适 《五十年來中国Z文学》人由于这类政论屡发表于报刊,故乂称为 “报章文字”或“报章文学”,这种政论的写作,至《新民丛报》吋 期达到顶锋,因此被誉为“新民体”。
总Z,起于《吋务报》,迄于《新民丛报》的十年间,是梁启超“新文体”写作的全盛吋期此后 所作散文,基本上失去了原有的那种高昂的爱国激情、犀利的战斗锋 芒和社会改革的理想,已不甚为读者所欣赏梁启超新文体的思想内容,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批判I口世界,呼 吁社会改革,鼓吹变法图强,追求祖国独立富强的要求和愿望,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与旧体文言散文根本不同 的思想特质如《变法通议》就中H甲午战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问题,提出并反复论述进行资本主义改革的 必要性和迫切性,全面阐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变法的政治主张, 震动海宇《饮冰室自由书》由独自成篇的文艺短论组成,以时势学 理为题,宣传新学思想,鼓吹变法主张《少年中国说》描述了少年 中国的光辉前景,鼓舞国民为祖国的富强独立而奋斗,充满了乐观进 取的精神和理想色彩《呵旁观者文》严辞呵责形形色色的旁观者, 呼吁国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人翁态度,面对外强凌辱,内政不 振的社会现状,奋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报效祖国《过 渡时代论》热烈赞颂中国社会结束了数千年来的“停顿时代”,而进 入“过渡时代”,也即变革的时代,呼吁国民,尤其是青年,“大张 旗鼓,为过渡Z先锋”,为争取社会的进步献身。
《释革》阐述了 “改 革”与“革命”的意义,力主实行“变革”,鼓吹通过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等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言辞激烈《论学术之势 力左右世界》热情颂扬欧美、H本等杰出科学家、文学家的开创性劳 动,创造了 “今H光明灿烂、如荼如锦Z世界”,呼吁国人努力学习 西方,“能运他国文明新思想,移植于本国,以造福于其同胞”总 之,这一时期的新文体写作内容大体可概括为四方面:“一曰倡民 权”、“二口衍哲理”、“三口明朝局”、“四日厉国耻”,“一言 以蔽ZR:广民智,振民气也” o (《清议报一百册祝辞》)但是,却 也有大量文章,鼓吹“君主立宪”、“开明专制”、“保皇保教”尊 孔崇儒的思想此后则不复如新文体那样的内容,能感应吋代前进的 步伐,叱咤风云,激昂慷慨,具有导人进步的积极意义仅有部分政 论,如《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辟复 辟论》、《丽韩十家文钞序》等,尚能应时代潮流的激荡,闪现爱国主 义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光彩,为人称颂梁启超一生所作散文,可称道的艺术成就,还是他的新文体而 其影响,则开创了…代新文风他晚年评述自己的新文体创造说:启 超既亡居H木……复专以宣传为业,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 杂志,畅其旨义,国人竟喜读之。
清廷虽严禁,不能遏,每一册出, 内地翻刻本辄十数二十年来学子Z思想,颇蒙其影响启超夙不喜 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练至是自解放,务为 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 效Z,号“新文体” o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格条理明晰, 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为焉从梁启超的自述,可知新文体的产牛是由于宣传变法维新的政治 需要:一是为了便于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畅其旨义”,二是为了 使广大报刊读者易于理解接受,裨“国人竞喜读之”,因此,不能不 从自幼习练的晚汉魏晋文、桐城派古文,以至为应科举而研治的八股 文中摆脱出來,“至自解放”,写作应新形势需要的新体散文,表现 新&活新思想于是新文体便应运而生了这种新文体的特点,如其 所述有以下几点:第一、“平易畅达,时尽可能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o这就 是说,新文体的文笔语言,文口相杂,文言出俚语,成为一种浅近的 文言文体,接近口语;又能骈散结合,奇句散行与偶句排比相杂,打 破骈体与散体的严格界限,增强了文字表现力;还能吸收外来新词新 语和外国语法,改良文体的语言素质,提高记事述情的表现力凡此 种种,使新文体显得平易畅达。
……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窗隻鞭之惨酷,惟我少年当 Zo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Z尊荣,惟我少年享之 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7彼而漠然置Z,犹可言也我而漠 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 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來Z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Z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 吾中国为过去Z国,其浙匸可翘足而待也故今R Z责任,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 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 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H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 风尘吸张:奇花初胎,雨雨皇皇:干将发硼,有作其芒,天戴其苍, 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來FI方长美哉,我少 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种运用骈偶对仗、八股排比同奇句散行的古文句式,熔于一炉, 文言、口语与外来新词语间杂并出,扩充了语言运用范围,句式多变, 感情充沛,气势浩莽,富于艺术魅力止因如此,就较之I口文体更充 分地发挥中国语文的特性,运用诸如比喻、夸张、重叠、排比、反复、 递进等修辞手段,使抽象议论与形象概括结合,加强说理论事的文艺 性,产生服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艺术效果。
这也是新文体“平易畅达” 的原因Z-o第二,“其文条理明晰” o新文体是一种新体政论,行文起迄自 由,各自成段,分项申说,洋洋洒洒,尽意而罢,“纵笔所至不检束”, 每为长至儿千以至万言的长篇政论而往往乂在题目Z下,各部分再 列小目(小标题),小目之下,乂分项论述,“大纲小目,条分缕析”, 如《变法通议》、《新民说》、《过渡时代论》等梁启超重视文章的条 理,说“于文,经纬整列曰'理',条段错紊LI '乱'” O他的“纵 笔所至不检束”,是指不为I口文体的形式格调所约束,能放言纵论, 不拘一格一口进入口己的论题,则必引经据典,或列举种种中外古 今事例,或列举…连串比喻,设喻引类,广征博引,反得申说,“其 体势顺颇象分段写出的八股文的长比,而不受骈四俪六的拘束但 求“经纬整列”,务必“条理明晰” O从政论的内容到形式均无视古 文辞之门径,也是文体上的一大解放第-:,“笔锋常带情感”新文体“慷慨论天下事”,激情洋溢, 浩莽奔放,虎虎有工气,因其笔端常倾注充沛的情感用说理与抒情 相结合的文笔议事论理,情理交织,明快犀力,气势汪洋,动人心魄, 产纶极大地鼓动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变法通议》中云:要而 论Z,法者,天下Z公器也。
变者,不复存在下Z公理也大地既通, 万国蒸蒸,FI趋相迫,非可瘀制变亦变,不变亦度变而变者,变 Z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 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这种盲抒胸臆,大声疾呼,近于呐喊的议论,伴随着激昂直率, 急切痛快的情绪,颇能激励民气因其议论常带情感,乂反对“从容 模棱之言”和“主文譎练”,主张“以极端之议论出之”(《敬告我 同业诸君》),言词未免“稍偏激”如《呵旁观者文》开头就发危 言耸听、惊世骇俗的议论 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Z人,莫过于旁观者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Z火矣,而望其红光以为乐如立 于此般,观彼船之沉溺,而睹其凫浴以为欢若是者,谓之阴险也不 可,谓Z狠毒也不可此种人无以名Z,名Z日无血性嗟呼,血性 者,人类Z所以生,世界Z所以立也:无血性,则是无人类、无世界 也故旁观者,人类之謐贼,世界之仇敌也所论虽偏激,但直言发论,大声疾呼,于说理中倾注情感,使政 论带上浓烈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动之以情,服之以理,富有警策国 人的感染力散文,不是侧重于客观事物的记叙,就是侧重于主观感 受的抒发就后者而言,抒发主观感受的方式,有的运用抽象说理的 议论,发表主张,有的运用形象的文笔格调,玄抒情怀。
而新文体合 议论与抒情为一体,常常使人读来感到的是,并非是说理的逻辑力量 在推动我们的思路,而是情感的流泻在牵动我们的情绪故蒋智由说 “梁任公笔下大有魔力”,或如严复所说,梁启超能“以笔端搅动社 会”此其重要原因之一梁启超的新文体,既是继承自龚自珍、魏源、冯桂芬、王韬等经 世文派的新体散文,从思想内容到形式风格,均有所承袭,有所发展 同吋,乂吸取了桐城派古文,选派骈文和八股文等I口体文言可以用來 表现新生活新思想的表现手法与文体格调,熔铸而口成新体新文体 以崭新的题材、崭新的主题和崭新的风格,开创了一代新文风,对中 国散文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黄遵宪评梁启超《清议报》、《新民丛 报》时代的新文体时说,“惊心动魂,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 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Z力Z大,无过 于此者矣”《致饮冰室主人书》,1902年5月)严复说,“任公文 笔原自畅达,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 内视听为Z…耸” o郑振铎说,新文体“不再受已僵死的散文套式与 格调的拘束,可以说是前儿年(指”五四“文学革命吋)的文体改革的 先导当然,梁启超的新文体仍是半文半白的浅近文言,并未根本 改变旧体文言的陈旧面貌,持论往往偏激,说理时有矛盾,缺乏深度 和逻辑意识,虽然打破传统文言文体的门户家法,解放文体,自成一 格,但文体运用上尚未纯熟,显得芜杂、堆砌、兀长,不够严谨;虽 其文欲摆脱“代圣贤立言”的古训的约束,光扬新学,著为新说,却 有时乂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