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成就研究型记者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KB
约8页
文档ID:287704965
成就研究型记者_第1页
1/8

成就研究型记者成就研究型记者2 0 0 3年1 0月,三联书丿占出版了一本长达3 0万字、极富 专业性、定价不菲的城市建设类书籍但此书出版不久即登上三联书 店的销售排行榜,还被《文汇读者周报》评为“ 2 0 0 3年中国十大 年度图书”,并获台湾吴大猷科普著作奖首次印刷的1万多册在短 短几个月内就已告罄;随后,它又被连续重印了三次,累计销量逾四 万册,在读者中产生的影响贯穿了 2 0 0 4年全年;并且这种影响力 已经超越一本书的意义,引发了当前民众对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发展 的集体反思《读书》杂志曾为其召开专题研讨会;它的作者也被《中 华读书报》评为“ 2 0 0 4年度人物”这本书就是《城记》,其作 者是新华社记者王军在生活节奏加快、人心浮躁的今天,能够花费十年时间专注于一 件事,这本身就值得尊敬通过对《城记》以及媒体相关报道的解读, 笔者认为“王军和《城记》”可作为一个样本,是记者在研究型道路 上发展取得成功的范例一、对“王军和《城记》”的剖析王军于1 9 9 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新华社北京分 社从事城建报道;2 0 0 4年5月调到《❷望新闻周刊》后,城建报 道仍是其着力点。

他从1 9 9 3年开始对梁思成的学术思想、北京古 城保护及城市规划问题作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梁陈方案的历史 考察》、《1 9 5 5年: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决裂》;参与《梁思成 全集》年谱部分的编写,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学术演讲;参 与策划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北京城记忆数字影像展对“王军和 《城记》”的解析,将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1・研究问题的动力“19 9 1年参加工作,听说二环路是在拆除城墙的废墟上建设 的,很惊讶,决心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以往一些回忆录里也涉及一些, 但说法很矛盾,他们大多使用的是第二手材料,大家都在说,但谁也 说不清楚o ” “我是记者,作出忠实于事实的报道是我的天职,我要 用史料说话,揭开一个城市被隐藏了半个世纪的秘密从以上引述的文字中,王军踏上研究Z路的动力已基本明晰:天 生爱较真的性格、职业记者的理念驱动1)天生爱较真的性格王军是个爱较真儿的人,最早让他陷入北京古城研究的是同事一 句不经意的话:“北京的二环路是拆城墙拆出來的为了搞清楚这 一切到底是怎么刨事,他去找梁思成的儿了梁从诫谈了 3个下午;他 去找各种各样与那段历史有关的人,甚至打出租车,见到年龄稍长的 “的哥”,他也会问你小吋候见过城墙吗?有段时间,他基本泡在图 书馆和档案室里,做编年史料和读书笔记。

他自述:“那是冬天,满 屋子都是阳光,就我一个人,一张一张旧报哗哗地翻过去,过筛子似 的过为了完成《城记》,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王军骑着自行车 跑遍了北京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了丰富的素材2 )职业记者的理念驱动早在1 9 8 9年,还在大学就读的王军在一份校园刊物《周报》 的“编者寄语”里写下这行字:“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用自己的眼 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踏上工作 岗位后,这些文字仍然在起作用,所以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职业 记者,并要求自己一直“保持住记者的姿势”《城记》一书是对上 世纪5 0年代北京规划中“梁陈方案” Z争的全景实录,长期报道城 建改革的王军至今仍认为,他只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描述”北京 改变的第一个阶段,即“这木书的标的物就是事实,我的冃标就是报 道,而不是通过报道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记者的使命也就在于此” 以下的细节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点《城记》开始名为《城祭》,改名 是因为王军认为“我的使命只是记录” o在应邀到法国演讲时,主持 人介绍说:“王军先生是來自中国的历史学家他马上纠正:“我 不是历史学家,而是一名记者2・研究过程的努力“花1 0年做出来的东西必然是一个非常好看的东西。

这本书好 不好我不敢说,但有我一把力气活在我和信春天播种,秋天收获, 不相信今天播种,明天就有收获"这是王军口己对十年研究过程的一个概括在媒体对他的采访中 也都频频使用强调时间概念的词语,如“十年磨一剑”、“积蓄十年 的激情喷发”等从这些强调中,我们对王军在研究过程中的努力能 有直观感受;透视他1 0年來所做的工作,这种努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直面复杂问题的勇气、对史料整理亲历亲为1 )直面复杂问题的勇气这体现在对问题不屈不挠的追问思索中新城和老城一定要你 死我活吗? ”有段吋间,王军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有人给他泼冷水: 保护古都风貌,从房地产专业看,根木不可行!你不懂房地产,搞得 清这个问题吗?于是他从1 9 9 4年起,集中5年时间专注于房地产 经济的调研,到1 9 9 9年和同事一起完成了4万多字的《北京房价 调查》,对盖房子的每一个环节都作出调查结果表明:新旧分开发 展并实现共荣在今天仍是这个城市的现实选择,否则,在我们把老北 京毁掉的时候,新北京可能也就被毁掉了他的这些调查报告有吋也 给他带來麻烦一一他曾被指责为“破坏北京申奥”,甚至一度被一些 新闻发布会拒之门外在完成对房地产的定量分析Z后,他乂把目光集中到城市发展模 式的层面,3年内完成一批调研,促使决策层酝酿对北京单中心城市 结构作出调整。

接着,他乂开始探索城市房屋产权制度的演变,发现 这是与城市的多样性、历史城市的保护以及拆迁矛盾、危房问题密切 相关,是城市4:命延续的核心问题此外,还体现在身体力行的保护行动中学者杨东平曾在一篇文 章中将王军称为“北京的恩人”,文中罗列着因他的努力而为北京城 保留下了的古建筑、胡同和四合院的名称的确,北京从1 9 9 2年 开始的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使许多古迹、老四合院、胡同受损甚至被 拆毁,这给了王军巨大的紧迫感,作为记者的责任心促使他尽自己所 能为保护北京老城而奔走,虽然他能做到的很有限,但做总比不做要 好,蔡元培故居就是因为他的报道而得以幸存2)对史料整理亲历亲为王军自称《城记》是“长篇深度报道”,它不是报告文学,而是 建立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之上在回答《北京日报》记者的提问吋, 他说:“事实永远是最重要的你的情感必须建立在科学精神之上, 否则它就会被一阵狂风卷走因此,在这个喧嚣的吋代,他扎扎实 实地去亲自收集整理繁杂的史料在研究过程中,王军用两年的业余时间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老报纸 “我太太要帮我查,我说不用,这一定要自己查,因为史料一定要自 己去通读,只有这样,才可能把事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 王军曾如此说。

因为他有着这样独特的理念:“好的东西必然经过从 春到秋的过程,中间的过程是无法压缩的比如我可以找人,把所有 的史料找來了,把所有的人采访了,也许这木书就花1〜2年,但这 不行,因为口己在寻找史料和采访过程中有很多情感的积淀,对生命 的感悟,对事实的不断认识,它们反过来会帮助你准确地把握史料 这个过程无法压缩就像一件手工艺品,每个零件都是要靠自己打磨 出来的……”不仅亲历亲为地去搜集整理史料,王军还要求自己掌握笫一手资 料,因为只有如此,“才有资格说这个问题,否则就是道听途说” 为此,他去找陈占详老人了解“梁陈方案”的始末;数次采访梁思成 夫人林洙女士,1 9 9 7年的整个冬天都用来阅读梁思成工作笔记手 稿从1 9 9 9年开始,王军还尝试着按照梁思成当年的足迹去山西、 河北等地考察、采访,甚至查阅了上世纪4 0、5 0年代的《中央FI 报》、《人民FI报》、《光明日报》等等,像电脑检索…样找寻哪怕是很 短的关于梁思成的文字曾有记者问王军“当第一手史料找不到的吋 候,用现在收集到的第二手史料行不行? ”他回答说:“如果确实有 文字史料,但我没有找到,别人看过转述给我,我宁肯把这种转述从 书里砍掉,因为我要表示怀疑,我找不到就是我不对。

而且我觉得研 究史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要有第一手材料,第二要通读史料,第三 要尽可能结合对当代现实问题的研究3・研究结果的魅力“作者王军我不认识,但书里记载和描述的是这座城市许许多多 消失了的人和事,文字朴素,看上去是史料的收集,是对时间记忆的 整理但书中研究型记者的视角,以及那种对这个城市的忧虑,从语 态中,从图片里跃然字里行间这是不经意间看到的一位读者对《城记》的评价,此书的魅力可 见一斑正是这种魅力解释了一一较Z国外城市建设类读物归属“主 流书目”的潮流而言,我国城市建筑类图书的发展一向乏人问津,非 常滞后;为何《城记》会•版再版、在海内外获得高度评价?对于“魅力”,王军自己有两点解释,一是“书中记载的那些事 情太重要了”; 一是“书的畅销与其专业化程度成正比”这确是经 验之谈,在对“梁陈方案”之争的全景实录中,作者非常冷静客观的 记录一一没有诉诸道德义愤、超越了具体的人事臧否和恩怨;而是不 厌其详地钩沉探微、采访众多当事人,用故纸和史实尽可能地逼近这 桩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从而提供了读者喜欢的货真价实除此Z外,“魅力”还体现在它对现实的强烈呼应一一借用梁思 成先生的眼光,对北京多年的旧城改造、城市规划提出诘问。

在经历 疾病、大雨、日常交通等重重困扰后,北京在城市秩序上的脆弱性被 不加掩饰地暴露出来《城记》的诘问恰好呼应了民众心里的疑惑一一 如何保护残存的旧城区?如何治理日益严重的“城市堵塞” ?如何 通过新规划赋予城市新的催化剂?梁思成先生曾说:“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 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他曾担忧:“早 晚有一天你们会看到北京的交通、工业污染、人口等等会有很大的问 题”,如今看來不幸而言中不幸而言中”是学者的光荣和社会的 失败,现在城市的病况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已经被清醒地预见;于是 今天人们比以往更迫切地想知道事物的真相、破解城市的命运,同时 也在寻找它的恩人,《城记》的推出适当其时更可贵的是,这本书 让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梁思成的智慧,更是他那种痛惜古都文化、关注 城市发展的情怀,从而掀起了公众关注城市建筑文化的高潮二、成就研究型记者的要素浅析在对“王军和《城记》”这一样本进行分析时,主要是从动力、 努力和魅力三个方面着手的以此为鉴,笔者以为,如果把一个研究 型记者能够取得的成就看作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那么自主研究问题的 意识、自觉地运用话语权、口为地做好研究工作就是三角形的三条边。

这三条边越长,三角形的面积就越大;缺少任何一条边,三角形的面 积就等于零研究型记者取得成绩的过程,就是这三个要素交互作用 的过程1・自觉:研究问题的意识新华社的高级记者杨继绳曾在《三种类型记者长短论》中,将记 者分为三类:新闻型、文艺型、研究型按照他的描述,研究型记者 “以研究社会为己任,不满足于纯事实的报道,而致力于探索事件间 的内在联系”、“注重个别事件,但他把事件放到宏大的背景中去研 究、去表述” O可见,成为研究型记者,必须有口觉研究问题的意识 ①王军是由于爱较真的性格以及职业记者的理念驱动,才走上研究 之路的在研究问题的意识该如何培养上,虽然性格特征因人而异, 但强烈的职业认知应是一个普适性因素作为职业记者,应对自己承 担的社会角色及需要履行的历史使命有充分的自觉;应吋刻牢记“新 闻是历史的草稿”,一个职业记者的光荣就在于深刻地描述和解读社 会上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除了职业认知外,“经营个人品牌”的理念也是培养研究问题意 识的普适性因素在如今这个媒体有深度才有影响力的吋代,记者应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研究的视角报道新闻和解释新闻;因为仅依 靠一些从业经验、写作技巧,显然已不能满足读者需求。

为此,记者 应在特定领域打造口己的个人品牌,努力成为该领域中业务精通的专 家2.自主:对话语权的运用对于王军十年写就《城记》,有报道称:“许多建筑规划师都认 为,王军创作《城记》实际上是替建筑知识分子行使其责任这就 涉及新闻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