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物保护论文建筑文化论文论文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50KB
约7页
文档ID:287494009
文物保护论文建筑文化论文论文_第1页
1/7

文物保护论文建筑文化论文南甸土司衙署建筑文化初探摘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甸土司衙署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 整的汉式土司衙署建筑群,是研究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的 珍贵历史文物资料本文通过对南甸土司历史沿革、衙署建筑群建造 历史及建筑保存情况的全景式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土司衙署建筑文化 作出初步的分析讨论与文化解释关键词:南甸土司衙门建筑文化1云南土司制度与南甸土司1.1云南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起源于两汉的羁縻制度,确切地说,土司制度是始于元、 备于明、盛于清的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制度《明史•土司 传•总序》载:“踵元故事,大为恢拓,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听我 驱调,而法始备矣"据此,明朝建立土司制度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少数 民族的集权统治,即:驱调民众、征收赋役事实上,明清王朝在云 南建立土司制度基本达到这个目的当地土司借重统治王朝的封号, 在法理上确立了名分,并以之镇摄当地民众,巩固其地方统治的权威 统治王朝则以皇权限制了土司集团,并利用土司在当地的传统势力, 巩固并完善朝廷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中央政 权与地方土司之间的相互借重在云南众多土司中,南甸土司尤具代 表性。

2南甸土司衙署2.1南甸土司衙署的历史沿革正统年间“三征麓川叩寸,南甸土司的统治范围扩大,土司驻地乃 迁于南甸坝中的蛮干(今九保乡)《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卷一说: “正统九年,(刀乐硬)奉到号纸印牌,开衙视事,……随于十二月十 六口迁司署于团山建立城镇衙门团山在今九保乡西北’‘《明史土司 传》说:“司东十五里,宣抚世居Z"盖蛮干在旧司治蛮林东十五里今九保村西部太平寺,即原南甸 土司衙门所在权势的扩大使土司开始汉化建筑汉族官吏的衙门,开 衙视事,并从迁蛮干后即自称南甸清乾隆年间南甸土司驻地又从南甸(蛮干)迁往永和的永安城 永安城在今九保村与县城遮岛镇东面小山背后,属今遮岛镇长寨村 咸丰元年(即公元1851年)又由永安城迁于罗卜丝庄(芒东乡丝光坪) 旋又迁于遮岛(即今梁河县城,傣语意下城,即在永安之下)其后 二十八代土司龚绶在其地所建司署仍是汉式建筑此即,现存今梁河 县遮岛镇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甸宣抚司署2.2南甸土司衙署的建筑概况南甸宣抚司署,俗称土司衙门,位于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县城 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历经三代土司84年时间不断扩建而成 现在的占地面积是10625平方米,建筑面积778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 保存较完好的土司衙署,1996年1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南甸宣抚司署建筑群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极深,建筑成汉式衙 署式布局该建筑群按汉式衙署形式布置由四个主院落,十个旁院 落,四十七幢,一百四十九间房屋组成分为大堂、二堂、三堂、正 堂,一进四院,逐级升高,粗梁大柱、青瓦屛顶、古朴大方,雄伟森 严内有花园,经书房、小姐楼、戏楼、厨房、粮库、马房、军械库、 烟房、监狱、学堂、佣人住房等主次分明,可谓“层层院井八方通, 幢幢署阁殿中殿第四院用材讲究,正堂栗木,左厢椿木,右厢楸 木,取“正立春秋"之意2.2.1司署大门为斗拱牌坊叠檐样式,方框圆形太阳门洞在大门的顶部,一对 “吻''高高翘首在两端它呈龙头鱼尾形,龙口张开露出厉齿,双目圆 睁2.2.2第一院(公堂、茶库房、巡捕房、监狱)进入第一院左手边原是一幢三开间的平房,供兵丁住宿,俗称“门 房”,门房是司署内具体办事的“三班六房”之一司署左右厢房,它们分别为牢房、巡捕房、茶房过了两旁厢房沿阶而上,就是南甸宣抚司署的第一堂也就是所 谓的公堂这是当吋土司审理公案的地方,这幢五开间的公堂是第二 十六代土司刀守忠建盖的,据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2.2.3第二院(会客厅、军装房、属官房)二院是第二十七代土司刀定国建盖的。

这个院落里有军装房、会客厅、属官房属官房,是文、武官员办理公务的处所,重要负责处理司署内部 日常事务及各种材料的撰写军装房,作为一个有组建自己武装力量权利的土司,这里曾经存 放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兵器,是储备军用物资的主要机构沿着台阶上去,是会客厅二堂中间三格敞开,堂中悬挂着“南 天一柱"、“十司领袖"2.2.4第三院(三班房、议事厅、戏楼、学堂、厨房、仓房)穿过太阳门,左边是三班房,是班员共同共事的地方右门迎入 眼帘的是一排较高的楼排群,它建于民国二十四年,这是专供土司眷 属们看戏的楼房戏楼四角飞翘,别具特色从戏楼月弓门进去,是原来南甸土司的厨房、仓房及生活休息区 厨房,主要用于司署内所有工作人员就餐的地方第三院议事厅,它是第二十七代土司刀定国所建当时,供土司 属官在审理一般案件和接待上司所用一块“守镇边陲”的匾额高高的 悬挂在厅堂的上方在这座厅堂,南甸土司在这里经常与其他土司会 盟议事;决策边疆重大历史事务及召开重要会议2.2.5第四院(书房、正堂、账房、护印府、小姐楼、后花园、 经书房)它又被称为“正立春秋”大殿这是第二十八代土司龚绶建造的 这座大殿用材特别讲究,正殿用栗木,左厢用椿木,右厢用楸木,土 司把它有意的取才组合,取谐音“正立(栗)春(椿)秋(楸),以此 希望江山永固。

3南甸土司衙署建筑文化分析3.1南甸土司衙署建筑文化表现了明清以来少数民上层的汉化 倾向衙署建筑风格反映了这样一个史实就是明清以来云南个少数民 族上层的汉化就南甸土司来说有这么几个原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要借重中央王朝的封号巩固他自己的地位,所以不只是南甸刀龚氏一 家,干崖刀祁氏,芒市方氏和云南的许多土司对于姓氏•族籍多采取 与此相同的说法是中央王朝的强硬政策与怀柔政策并施明王朝冒着 北有蒙古威胁的危险,并最终以“土木堡之变”的惨重代价,聚集兵力 “三征麓川"把不可一世,称霸一方的思氐渤果占壁''小王朝打得支离 破碎,家破人亡而南甸土司正是发迹于三征麓川,思氏逆者亡,自 己顺者昌给土司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他们一心一意效忠第三, 是明代大量汉族迁入,这是南甸土司高度汉化的一个深刻社会历史原 因南甸土司地靠边腾冲,并且一直受其管辖,而腾冲自明以来一直 是汉族势力在滇西南的桥头堡,聚居了大量汉族第四,南甸土司势 力的衰弱,是其汉化的另一个原因而直接体现其衰弱的现象就是其 领地的缩小南甸土司辖境的向后退缩是由于明清王朝统治势力先后 衰弱的结果;而靠内地区领地的缩小,则反映为大民族统治阶级与地 方民族统治阶级间的争夺,结果是地方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受压制而缩 小了领地。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中央王朝的软硬兼施同自身特殊的地理位 置一面是汉族人口大量涌入,文化冲击与土地侵凌,伴随着自身的 衰落,南甸土司为了借重中央,维护自身统治,遂逐渐“汉化”了,那 些镇守边陲的牌匾说明了南甸刀龚氏从一方土酋逐渐汉化为封建王 朝的守土疆臣而南甸土司衙署采用汉式的建筑风格正是这种历史现 象的外在文化表现3.2南甸土司衙署是民族文化交融汇聚的典型代表南甸土司衙门采用了汉式衙署的建筑布局方式,其建筑具有明显 的汉式风格在门窗装饰上大量采用了汉文化中的故事、典故,水浒 故事的门窗,周敦颐爱莲的雕花等都是汉文化在南甸土司衙署建筑群 中的体现这座由汉族工匠设计并参与兴建的土司衙署,已经完全是 汉式的衙门从元时的竹楼到明•清官衙取汉式到民国的遮岛司衙, 方圆相和的门楼,屋顶的龙饰,“正立春秋"的寓意,和阴阳相和的太 极图都说明了南甸土司衙署对汉族建筑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南甸宣抚司署建筑群不仅接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同时,对其他外 来民族建筑也做了吸收,因腾冲、南甸一带多为大理剑川的白族木匠 所为,雕刻精巧,富丽堂皇从建筑装饰材料可以证明是对白族建筑 文化的吸收而太阳形的门洞,小姐楼一院采用了傣族传统的四面滴 水屋顶的建筑布局和堂屋中佛塔、孔雀的木雕装饰又是对本民族建筑 文化的保存。

可以说南甸土司衙门是汉族、白族、傣族多民族的建筑 文化融合对的典型代表参考文献:[1]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k],北京:中华书局,1978・[2] 龚荫编著•明清云南土司通纂[K],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4.[3] 云南省梁河县志编委会编•梁河县志[K],昆明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3.[4] 清•木越清氏等撰,龚月清等编校•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K], 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198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