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周玉的陶瓷人生-大明文魁

hua****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49KB
约10页
文档ID:287228085
周玉的陶瓷人生-大明文魁_第1页
1/10

周玉的陶瓷人生|大明文魁   周玉,1955年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材料分会理事长   多年从事陶瓷的相变与韧化,陶瓷复合材料的抗热震与耐烧蚀性能及其在航天防热部件上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6年被评为航天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获航天总公司“航天奖”,同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及教材5部,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发表主要学术论文被SCI收录200余篇EI收录200余篇,论著被国内外同行引用2000余次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2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   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是周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老老实实,不要投机,一分勤力一分酬周玉淡淡而坚定地说对于此次当选院士,他说:这要感谢国家、感谢学校、感谢前辈、感谢导师和自己的团队,没有大环境及大家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周玉的“勤”    1978年,周玉考入哈工大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

1984年,周玉从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周玉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廷权教授从此,周玉开始了他的陶瓷人生  1986年6月,雷廷权教授为周玉确定了陶瓷材料研究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并与日本东北大学著名陶瓷专家佐久间健人教授取得联系1987年,周玉作为国家教委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来到了东京大学见过佐久教授的第二天他就开始了实验工作周玉工作十分勤奋,每天早出晚归实验室晚上的电压比较稳定,有利于电子显微镜观测,许多重要的实验周玉就在夜晚完成,有时通宵达旦  由于在国内准备充分,国内外导师悉心指导,再加上勤奋的工作,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周玉就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儿乎全部试验工作,受到了双方导师的好评  1988年10月,周玉回国的日期到了当一些中国学生为回国还是留在日本而痛苦抉择时,周玉带着自己的全部实验结果资料按时回到了母校  回忆起这件事,周玉说,当时我没有想什么,只觉得时间到了,就回来吧!日本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虽然比较优越,但母校哈工大有我的老师、同事,他们替我承担着我应该承担的任务,让我出国学习母校有我的学生,还有我的工作、我的责任。

  回国后,周玉充分利用自己对电子透射显微技术的技能,同时发挥金属材料专业对相变研究和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的特长来研究陶瓷材料的相变,与硅酸盐专业相互补充在涉及高温区的c-t相变和低温区的t-m相变两个方面,主要研究了相变过程、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等对相变及其产物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规律与机理  对于自己在氧化锆基陶瓷领域的研究带来的国际影响是周玉开始时没有想到的1991年,世界著名的美国《陶瓷学报》高度评价并且刊登了他从事的氧化锆基陶瓷无扩散相变方面的论文英国的《材料科学学报》、《国际陶瓷》、《机械工程学报》、《硅酸盐学报》、《航空学报》也分别刊登了周玉关于氧化锆基陶瓷研究的多篇论文    周玉的“聚”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研室第一代主任雷廷权院士,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是出名的“伯乐”1997年5月,周玉继杨德庄教授后担任了第三任教研室主任  周玉用个人的人格魅力感召凝聚着特种陶瓷研究所团队中的每位成员目前研究所的许多老师都是因为周玉的热情相约而留了下来1996年,贾德昌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提前留校了当时,博士生找工作非常容易,很多同学不愿意留校,贾德昌也找好了北京一家研究院周玉觉得在课题组的建设中,急需一个像贾德昌这样的助手,希望他留下来工作。

贾德昌说:“当时,周老师找我谈话后我觉得虽然条件艰苦了一些,但能和周老师一起从事先进陶瓷材料方面的科研工作有挑战、有意思,就义无反顾地留下了也正如周玉所希望的,他日后成了课题组科研及管理的骨干,并逐渐成长为所里多功能航天防热陶瓷复合材料及应用研究方向的带头人  洪堡学者、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叶枫教授是雷廷权院士的博士生,毕业后到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手下作博士后,1999年到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陶瓷研究所作洪堡学者,2022年又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JSPS作高级访问科学家2022年,正当叶枫教授在国外项目即将结束,面临是继续在国外打拼还是回国效力的抉择时,周玉教授及时和他取得联系,向他介绍了学校良好的发展环境,说研究所的后续发展需要他的加盟,动员他回校效力于是,叶枫在结束相关的合同后,很快就登上了归国的航班,成为黑龙江省最早回国工作的洪堡学者之一,成为所里塞隆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研究方向的带头人  同样被周玉教授吸引回国的还有归国洪堡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欧阳家虎教授,他曾在美国、德国、日本留学工作,在高温陶瓷涂层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2022年,周玉教授利用到日本开会的机会同欧阳家虎见了面,动员他回校效力在周玉的鼓励下,2022年,欧阳家虎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哈工大欧阳家虎回校当年就申请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2年又申请了一项“863”项目,已经进入了工作状态,成为所里热障涂层和高温自润滑陶瓷涂层研究方向的带头人  在周玉的推动下,在雷廷权院士和周玉1985年创建的材料科学系陶瓷材料课题组的基础上,哈工大特种陶瓷研究所于2022年5月成立了现在特陶所主要从事新型航天防热材料、先进结构陶瓷、信息功能陶瓷、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特陶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高新工程及航天工业部门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7部,发表论文500余篇(SCI收录350余篇、EI收录350余篇),论著被引用2600余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申报国家专利50余项(已授权10余项);培养博士40余名、硕士96名,出站博士后3名;毕业生遍及美、英、澳等国及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所和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  特种陶瓷研究所副所长贾德昌教授非常感慨地说:“当时包括雷廷权院士、周玉教授,整个课题组一张桌儿就能坐下,现在整个所已有师生近百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6人;这里有‘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入选者、归国洪堡学者等等……”  2022年1月,特种陶瓷研究所入选国防科工委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周玉的“智”    从最初的先进陶瓷材料相变与韧化研究,到防热复合材料设计、制备、抗热震和耐烧蚀性能研究及其在航天防热部件上的应用研究,周玉不断拓展着课题组和自己的研究方向,而这正是周玉不断智克难关、时刻把握科学和尖端工程应用前沿的结果  1992年12月,当周玉的课题组从事设计研制项目后,面临着一个新的考验设计部门提出的设计要求十分苛刻:短短的一两秒钟内,气动热使防热部件表面要由室温乃至零下几十度升到很高温度,防热部件面临的热冲击非常恶劣,同时还要经受高温速气流的冲刷烧蚀  先进陶瓷材料与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在耐高温、耐烧蚀方面得天独厚,但如何提高抗热震性,是摆在课题组面前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1992年冬开始,周玉的课题组饱尝了--失败的痛苦挑战不仅来自技术难度大,更来自于对研究人员毅力和心理因素的考验尤其是在发动机震耳欲聋的怒吼声中,透过观察窗眼见自己煞费苦心制成的样件,一下子就被高温高压燃气流吹得炸裂粉碎的时候,心都要跟着碎裂了,对身心真是一种摧残和蹂躏!”参与项目的贾德昌这样说  周玉意识到了这种心理上的危机,他鼓励课题组人员要有信心参与项目的温广武教授说:“当我们都感到成功那么遥远的时候,周玉老师却十分自信。

他说,必须要有自信,只要方向对头,方案正确,就一定能够成功他那种乐观的态度和拼搏的精神感染了大家在雷廷权院士的共同指导下,从材料体系的选择优化,到制备工艺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再到一次性部件的热压成型的完成,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实验与重复,多少次肯定与否定……  冬去春来,寒暑易节1995年9月,经过大量有规律的实验和严格的科学筛选,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利用他们的科研成果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出的航天器防热部件模拟件,先后5批次通过小样、中样及1:1样件的地面模拟试验,达到了预研的设计要求,最后被确定为惟一方案相关成果获得了1996年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配套研制阶段,从初样到中样、再到正样,由于设计方案变化,设计部门不断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技术要求:由不透波到透波又回到不透波,足寸由小到大……在周玉的骷领下,课题组不断地改进和修正实验方案,终于克服了产品在批量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增强相均匀分散、构件烧结成型、抑制基体析晶、构件机械加工、产品无损检测等多项技术难关……产品又先后多次顺利通过地面台架试验,并最终通过多次实际飞行考核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产品获得正式应用,获得较高评价。

因此,上述成果获得202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教学科研要强调投入产出比,在提高成果水平和创新上下功夫要把工作重心由争取经费的数额转移到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出高水平的成果上由以量取胜,到以质称雄,当许多人还沉浸在成绩中时,周玉等教师却在思索教学、科研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水平较高,但出类拔萃、能够“问鼎中原”的一流成果却相对较少如何出“问鼎中原”的一流成果呢?周玉思索着正是这样的思索,让周玉带着课题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    周玉的“勇”    “当初我们课题组实验室还在机械楼地下室时,对面实验室的隔壁就是学校的配电房有一次,大家正在做实验,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喊失火了当时,正好在实验室的周玉老师,还在大家发愣的时候,二话没说,抄起灭火器,跳出对面屋的窗户,冲进了往外冒烟的隔壁配电房……”周玉的勇敢至今仍让贾德昌记忆犹新而周玉的勇敢却不仅仅表现在生活中,在科研中,他更是敢于迎接挑战  鸡西柳毛碳素公司有亚洲最大的优质天然石墨矿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国内专家充分论证,公司确立了生产天然石墨电极、代替人工石墨电极的构想为实现这个振兴地方经济的计划,鸡西市政府和民间共计筹措了资金约1.2亿元。

然而生产线建成后,生产出的天然石墨电极却不合格企业陷入了困境,心急火燎地派人四处求援国内许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俄、德等国的专家都对这项生产技术难题束手无策  1997年下半年的某一天,碳素公司的代表焦急地来到哈工大,找到了周玉当时,周玉课题组的几个重要的科研项目正处在攻关阶段,任务十分紧他详细了解情况后对公司代表说;“让我们试试吧,我们会利用掌握的所有技术能力,尽最大的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  接下了这个项目就等于埋藏下一个潜在的危机如果这个项目失败,势必对课题组的信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周玉对课题组人员说:“如果这个项目搞成功了,就会给鸡西多少工人带来工作和希望,给地方带来多少财政收入啊!科研工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我们身上同样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在周玉的指导下,课题组从1997年9月开始接手这个项目,经过一年多艰苦的技术攻关,终于在提高导电性和抗氧化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胜利完成了项目的预期目标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项目未能顺利投入中试,他也深表遗憾但他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还是深深打动了合作组双方的每位成员  周玉的“勇”还表现在他敢于承担重责,在国际学术舞台充分展示中国学者的风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