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思考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87191169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思考1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什么是晕轮效应?它对我们认识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3人们通过那些线索形成对他人的知觉?4什么是图式,它可以分为哪几类?5社会认知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6试述Heider、Weiner、Kelly和Bem的归因理论。7人们在归因中会有什么样的偏差?1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也叫印象形成,指我们把他人假设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 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特性如下: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 但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它决定

2、着人们对他人的知觉。评定人或事物时,有三个基本维度:评价(evaluation):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好与坏的方面加以评定 力量(potency):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 活动性(activity):指对他人或事物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 2整体印象的形成尽管第一印象很重要,但随着我们对他人认识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人知觉他 人的时候往往会获得许多信息,对于如何组织这些信息,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几个加工处理的模型,包括: (1)平均模型Anderson在1965年提出,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 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2)累加模型指人

3、们对他人片段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平均(3)加权平均模型Anderson于1968年提出,按照这一模型,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 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相对前两个模型而言,加权平均模型能够解释的范围广, 它是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最常使用的模型。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bias),这些偏差是知觉过程的特性,人们可以注 意到它,并把他们的影响降低,但人们无法防止它的存在。这些偏差包括:(1)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高分 特 质的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

4、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与晕轮效应相对的是副晕轮效应(negative halo),也叫扫帚星效应(forked tail),主要指评 价者对一个人的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低分特质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低。正性偏差(positivity bias),也称慈悲效应(leniency effect),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 正 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对于这种偏差发生的原因心理学家有两种解释:a. Matlin的”极快乐原那么”强调人们的美好经验对评价他人的影响,认为当人们被美好的事物包围的时候,便觉得愉快。即使后 来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人们依然会依照美好的经验对自己所

5、处的环境做出有利的评价。b. Sears的观点认为人们对所评定的他人有一种相似感,因此人们对人的评价要比对其他物体的评价更宽容。人们倾 向于对自己作较好的评价,所以对人作评价也比拟高。2什么是晕轮效应?它对我们认识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1)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 影响而普遍偏高。2)晕轮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如。一个长相漂亮的人在大多数方面都被别人 做出较高的评价,只有在做父母这个维度上有一点例外,人们认为长相中等的人较适合做父母。后来的研 究进一步证明,外表吸引力的晕轮效应能类化到许多与外表无关的特性上。但是由外表

6、引起的晕轮效应也 有不适用的时候,假设一位漂亮的被告所犯的罪直接与外表吸引力有关,将被判重刑。3人们通过那些线索形成对他人的知觉?当人们刚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要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象,这个过程被称为个人知觉。 个人知觉涉及对他人的印象形成、采用什么线索以及在形成印象时可能的偏差。一般情况下,人们通过以 下线索来形成对他人的知觉:(1)情绪情绪是人们知觉他人的首要线索。达尔文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表情的跨文化特性,表情的共通 性对人类具有极大的生存价值,人们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人具有7种不同的情 绪:快乐、高兴;惊奇、迷惑;害怕、恐惧;悲伤;生气、愤怒;厌恶、

7、受辱;好奇、恳切。(2)非言语线索一般说来,人们用三种信息通道来表达与自己有关的信息,除了最常用的言语沟通这一信息通道, 其他两种非言语的信息通道提供了更微妙的线索:a.非言语的视觉线索: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b.超言语线索: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的信号,如频率、振幅、速度、音质等。超言语线索是指语言 中除谈话内容以外的线索,表现为一句话有多种含义。比方同样的一句话、却会因为重音的不同、停顿的 不同或者是语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思。c.表达个人特质;d.辅助言语沟通;e.非言语线索能辅助人们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f.非言语线索也有可能跟你所说的话矛盾;g.非言语线索也可以代替语言信息

8、。非言语线索一般包括:a.人际距离一般而言,当某人对另一个人友善、亲密时,会选择较小的距离。而人们希望让他人觉得自己友善时, 也会选择较小距离。因此、可以从别人选择的距离来了解他对自己的态度。但是,也应该考虑到文化因素 对人际距离的影响。b.身体姿势身体的不同姿势传递着不同的信息。C.目光接触人们也可以用目光传递特定的信息。目光接触的意义依据背景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4什么是图式,它可以分为哪几类?图式(schema)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 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图式包含了我们对人物、事件的认识。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内容把图式分为:(1

9、)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指我们对某一个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2)自我图式(self-schema):指人们对自己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 的联系。(3)团体图式(stereotype):指我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叫团体刻板 印象。团体图式使得我们将某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员所共有的。(4)角色图式(role shema):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如教授)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5)剧本(script):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 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5社会认知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认知的许多方面涉及人们

10、的日常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他对人类健康和幸福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发现这样的影响表达在一下几个方面:(1)社会认知与寂寞心理学说明,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如果人们只注意生活中的消极方面,那么他 就可能体验到更多的寂寞。长期寂寞的人也经常陷入贬低自己的消极作用圈,他们经 常用消极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压抑,经常责备自己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把事物看成是 自己无法控制的等。Jones等人还发现,寂寞感较强的人常常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他人, 比方他们会把自己的室友看成是难以相处的。(2)社会认知与焦虑焦虑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防止的事情,心理学家Broome和Wegner发现人们对情 境的认知可以使人防止焦虑。(3

11、)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开展,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行为和认知对自身的健康有着重 要的影响。行为医学和健康心理学就是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在健康心理 学家看来,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和紧张的认知与疾病产生有着紧密的联系。负性情绪心脏病的产生 免疫系统受抑制 自主神经系统受损心理学家在研究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时指出,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疾病 时的乐观解释时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条件之一。6试述Heiders Weiner、Kelly和Bem的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在研究归因问题的时候,心理学家做出了 一系列的归因理论:Heider的归因理论1958年,H

12、eider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在 Heider看来,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一种想试图解释他人的行为的冲动,这一理论主要解决的就是日常 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Heider认为,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求,一是对周围环境的一贯性理解,即今天看到的世界和以 前看到的世界是一致的;二是控制环境,即能够对周围环境施加影响。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 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而要做出预测,就必须对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Heider认为事件发生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方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 外因,比方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内因和外因涵盖了一切原

13、因。Heider指出,在对原因做出推测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那么。一是共变原那么(principle of covariation),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的结果相联系,原因不存在时,结 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比方,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 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联系起来,把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二是排除原那么,是指如 果内因或外因这两者之一足以解释整个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比方,当一个凶残的 罪犯又杀了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在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就会排除外部归因,而归于他的本性 等内在因素。二Wei

14、ner的归因理论1972年,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Atkinson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 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和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Weiner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 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问题。这两个维度互 相独立,就像平面坐标系中的X轴与Y轴一样。Weiner的归因理论最弓I人注目的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于内 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弓I起个体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反响(自豪或羞耻)。把成功归于内部稳 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自豪感,认为成功的原因是自己聪明;而把失败

15、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 个体产生羞耻感。Weiner在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开展了他的归因理论,于1982年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 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即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在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Weiner看来, 这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制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以发生变化。三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Kelly吸收了 Heider的共变原那么,于1967年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cube theory),他认为任何事 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 行动者(actors) 刺激物(stimulus objects)以及环境背景(contexts) o 例如,对张三打李四

16、这件事的归因,张三是行动者,李四是刺激物,打架时的环境是背景。Kell指出, 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1 一致性信息(consensus information), “其他人也如此吗”一贯性信息(consistency information), “这个人经常如此吗”3独特性信息(distinctiveness information),“此人是否只对这项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响,而不对其他事物做同样的反响”。Kelly认为有了这些信息,人们就可以对事件归因。另外,Kelly还提出了在归因过程中人们会使 用另一个原那么,即折扣原那么(discount principle):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