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双语使用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摘要:关键词:一、辽宁省地区双语的发展情况(-)辽宁省与周边国家的语言交流一一以辽宁丹东的汉语和朝鲜语为例1、 丹东地区朝鲜族的由来在19实际中叶以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流入中国的境内的朝鲜人很多, 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上就有相关的记载据《奉天通志》记载,在隋唐吋期,高丽 人就曾在丹东地区定居,在唐太宗李世民灭掉高丽国Z后,丹东地区大部分的高 丽人就被迁往江淮流域,少部分的遗民被逐渐迁入的汉族人同化据《筹辽硕画》 记载:“鸭绿江西,汤站堡东,南北顺江一带,辽人丽人住种混杂可见,在明 清时期,丹东东北部鸭绿江沿岸就曾有朝鲜族人与汉、女真人杂居直至19实 际中叶,中朝两国政府逐渐放松对鸭绿江和图们江北岸的禁边管理,众多移民者 迁入鸭绿江、图们江北岸,掀起了移民风潮,成为近代和现代中国朝鲜族迁入的 源头2、 丹东地区朝鲜族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双语使用现状(1) 、双语的使用范围与使用频率由于丹东地区朝鲜族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国家队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政策, 使得丹东境内不仅仅有许多以朝鲜族人民聚居的村落,而且绝大多数的朝鲜族人 民仍旧以朝鲜语作为H常主要的交际语言通过封闭式调查第一语言习得情况的 调查,在调查对象所学会的第一种语言中,以朝鲜语占大多数,共占总数的44.2%; 其次是汉语,占32.1%;还有35人从小最先学会的母语是朝汉双语,即朝鲜语 和汉语同时习得的双语人,占样本的19.2%;而其他语言则在调查中各占非常小 的比例,从调查主题岀发暂且忽略不计。
从母语习得的角度看,丹东地区朝鲜族移民大多数由于家庭、教冇等因素的 影响,最先学会的语言是朝鲜语,但随着在中国境内生长环境和教育政策的影响, 其汉语能力不断提高,少数甚至有使用频率超越汉语使用的倾向,或者说,朝鲜 语的使用以家庭成员或同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为主从习得方式上看,在接受调查的朝鲜族人群中,大部分人都通过不同的途径 接受过汉语教育丹东地区朝鲜族人民无论年龄大小,学习汉语主耍来自三个途 径:一是通过从有正规系统和教育规模的学校学习得来;二是受家庭语言影响, 自然习得;三是通过自学和在周围的中文环境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在促进中朝文化交流政策的鼓励下,部分朝鲜族移民积极参加中国各种社团 活动,不断扩大汉语在朝鲜族移民中的使用范圉,提高汉语使用的频率由于时 间羌和年龄差的原因,朝鲜族移民中除了少数人刚开始说话会同时接触汉语和朝 鲜语两种语言,大多数都是先接触朝鲜语而后接触汉语的同时,随着经济的快 速发展和政策上的支持,说汉语也成了朝鲜族移民不可避免的趋势和实现经济往 来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由于能力有限,在使用汉语吋,遇到无法表达或不清楚 的地方会转换成本民族语,比如说用熟悉常用的朝鲜语来代替。
在访谈中,一位 朝鲜族的同学用汉语说「'我从小就生活在中朝双语的环境中,妈妈是朝鲜族人, 爸爸是汉族人,所以我一小就会说朝鲜语和汉语,但是上学以后基木不接触朝鲜 语,只说汉语了2)对朝、汉双语熟练程度(听、说)的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显示,在汉语“听”、“说”能力方面,能听懂并流利地与人交谈的 被试者共有94人,约占总人数的56.3%;有143个受试者表示能听懂汉语,约 占总人数的86.2%;还有大约2.3%的朝鲜族人口在日常生活中根木听不懂汉语 其中,能够熟练使用汉语的这部分人多是在汉族聚居地生活了较长时间的,其中 还包括出生在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人(受学校汉语教育),已经能够熟练地“听”、 “说”汉语,己经算是真止的被汉化了此外,有将近85.6%的被调查者表示能 说汉语,仅有17.2%的被调查者基本不会说汉语,这说明丹东地区朝鲜族移民私 用汉语能力水平总体上处于“听力好于说力”的阶段3、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朝、汉双语发展的影响随着中朝政策的不断更新,中朝双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流性的不断 加深,丹东地区朝鲜族的流动人口与FI俱增、民族间的往来更加频繁,使得朝鲜 族移民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以及对民族间信任感的增加。
作为影响根本 的经济因素,在丹东地区,中朝的交易上主要表现为餐饮业的发展,比如“朝鲜 煎肉”、“朝鲜狗肉锅”、“朝鲜泡菜锅”等饮食主题,中等规模的餐厅平均每十家 就会有一家是以与朝鲜饮食文化相关的,除此Z外,其他餐饮业所提供的食品一 半以上也都多少都会和朝鲜的饮食文化相关联可见,在中朝双语文化的发展和 当地的政治、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当然,中国的语言关系也受制于以汉族为主体、 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在以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存的民族关系制约下,中朝 双方的语言关系也主要体现在以汉语为当地主要用语,朝、汉语言共存、相互影 响、相互兼用的基本格局二)辽宁省与边缘少数民族的语言交流一一以辽宁阜蒙县的汉语与蒙古语为例1、阜蒙县蒙古族的由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隶属于辽宁省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部,东与彰武 县、黑山县、新民接壤;西与北票毗邻;南与北镇、义县相连;北靠内蒙古库伦 旗、奈曼旗20个镇15个乡,总面积6264.2平方公.1(2013年)总人口 73.0687 万人(2013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有蒙古族15.06万人,占总人口 23%境 内主要使用汉语和蒙古语两种语言现在蒙古族人口中有8万人在学习和使用着 自己的母语、全县有5所蒙古族幼儿园,89所蒙古族小学,25个蒙语授课教学 点9所九年义务教育蒙古族学校,高中2所、全县有3万名蒙古族学生,蒙语授 课在校生有4360多名、我取佛寺镇的蒙古族为调查对彖,因为佛寺镇隶属于少 数民族自治县,当地的蒙古族人口数占当地人口总数的85%以上。
阜蒙县佛寺镇的蒙古族的渊源历史十分长久,其实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己经 有居民里牛存繁衍据当地的史料县志记录,早从先秦时期到宋朝,北戎、东胡、 契丹等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定居在这里,但由于少数民族种类繁多,语言使用情况 各不相同到了元代,先后有阿巴嘎那尔等蒙古族部落迁居此地,蒙古族此时成 为当地的主要民族,蒙古语便成为当地普遍通用的语言明朝之初,当朝政府为 了抵制、消灭、减弱蒙古族残留势力,就严重摧残和销毁当地的民族文化因而 当时一些蒙古族村民为了防止遭到明朝政府对其的迫害,就失去了母语意识,被 迫的开始与汉族相融而当到了清代,随着一些移民政策的颁布,汉族人口迁移 到此地当地的蒙古族居民为了进行社会交际与交流主动接受汉语,由此大量的 蒙古族其语句中混杂着大量的汉语词汇,一部分蒙古族居民或者汉语居民逐步成 为蒙汉双语者现在,佛寺镇的语言情况仍然是蒙汉双语者占主要地位因此, 该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由是蒙古语一一蒙汉双语一一汉语的方向逐渐过渡2、 佛寺镇蒙古语语言情况在与同龄人交往过程中,根据我调查的结果,当地的蒙古族居民会根据族 别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与汉族朋友的交往过程中,88%会选择使用汉语,即 使知道对方可以熟练掌握蒙汉双语也会使用汉语作为两者交流的媒介,11.4%调 查者倾向于使用蒙汉双语,他们的交际对象人都能够说-一些简单的蒙古语语词。
在教育方面,64.8%的被调查者倾向于使用汉语,16.5%,的被调查者倾向于 使用蒙古语,3%倾向使用双语,原因在于现今的教育述是以汉语为主要语言在家庭方面,老人讲蒙语占了 90.8%,而年轻人占56.7%,由此可见在年龄 与蒙语的使用率是成正比的对于语言态度上,从调查结果上来看,当地的蒙古族居民在使用自己的民族 语言时,有82%的人感到自豪,没有人感觉不自豪,13.2%的人觉得无所谓,由 此可见,绝大多数的蒙古族居民都认为说自己的母语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也有一小部分的居民表示 无所谓,这些居民大都不会说自己母语或者由于外出不经常使用自己的母语而 口在处于汉语的大环境中,有8.2%的人认为是否说自己的母语显得不是那么重 要,他们认为民族教育政策的变化导致少数民族和汉族在高考上没有什么区别, 学习过多的蒙古语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汉语学习35.2%表示反对的他们认为语言 是一个民族的标志,身为蒙古族,就必须会说自己的民族语言在自我语言发展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0.5%的居民选择越来越好,他 们认为现阶段在学校都设有蒙古语的课程,汉族的学生在校都有机会接受蒙古语 的学习,其次当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汉族居民在耳濡冃染下也学会一些蒙古 语。
有16%的居民选择越来越少,他们认为在宏观的语言环境中,汉语作为通用 语,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32.6%的居民选择不好说, 他们认为当地懂蒙古语的汉族人口数量,可能会因为深处语言环境的不同,人们 的看法发生相应的改变3、 阜蒙县双语发展的原因分析及建议从上面的调查分析结果,阜蒙县的蒙古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呈现从蒙古语向 汉语的转化,认为可能存在下面儿种原因(1) 政策因素: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虽然有23%的蒙古族,但是占在主体还 是汉族,所以,政府文件及政策等多数还是使用汉文,蒙古族居民必须学习汉语2) 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來,阜蒙县的经济迅速发展,蒙古族居民也不 再局限在农业、牧业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汉语在蒙古族的发展及 与蒙语的融合(3) 教育因素::阜蒙县一直对蒙古族学生实行蒙汉双语教育、学牛从入 学开始就学习蒙古语,汉语两种语言、而且蒙古族学生在高考吋还有加分奖励4) 通婚: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汉通婚大约从二十几年前开始,但真正得 到蒙古族社会认可是在近几年、蒙汉通婚,是汉语在蒙古族社会的传播的必耍条 件由此可见,阜蒙县蒙古语的使用随着使用者年龄成正比,如果任其发展下 去,再过几十年,阜蒙县的蒙古族也许就没有人会频繁使用蒙古语了,为了促进 蒙古语言发展下去,我认为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个人应该加强意识,把蒙古语 言文化发扬下去,使得蒙古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三)辽宁省内的双语孤岛现象一一以营口市为例1. 营口地区朝鲜族的由來十九世纪中期,有大量朝鲜移民市于罕见的口然灾害流入东北,营口地区的朝鲜族移民也从 这时开始在这里活动,由于时代久远以及相关历史资料匮乏,只能从走访调查中得知,最初 朝鲜族移民多活动在西唐(今大石桥水源镇水源村)、盖家卜(今大石桥水源镇盖家村)一 带,并在此定居种植水稻,收获颇丰20世纪初持续发展,一大批朝鲜商贾往返营口与朝 鲜进行贸易,并在牛家屯(今营口市站前区劳动街)开办药店,这也是朝鲜族在营口市内定 居的开端2. 朝鲜语使用情况及对当地的影响十九世纪末迁入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多集中聚居在东北东部,且在辽地区多集中在 丹东、沈阳等地,营口地区朝鲜族居民原本较少,且由于朝鲜族移氏的地理位置选择因素和 不断进行商贾贸易,发展至今在营口地区居住情况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大的聚落,在汉人生 活地区分散且主耍集中在今盖州、水源以及老边区农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得知,现 在营口地区朝鲜族居民虽仍使用朝鲜语,但市于FI常与周围居民交往交流多使用汉语,使用 频率较少,使用范围也有局限我们以一家三代人的朝鲜族居民为主要调查对象,在第一语 言的习得中,祖父辈习得的第一语言是朝鲜语的占76.3%,父辈约占51.6%,而子辈占43.7%, 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一家三代朝鲜族居民在家中尤其是老年人还是习惯于说朝鲜语,但 也有少数子辈被调查者表示不太习惯用朝鲜语交流。
数据表明,朝鲜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习得情况呈下降趋势,由于老年人缺乏充当社会劳动力价 值,其在工作中对加强朝鲜语使用的影响不大,而子女由于日常工作的需要,说朝鲜语的机 会较少,只在家中使用朝鲜语在对子辈的调查中,将中朝双语作为第一语言习得的占大多 数,在対子辈的教育选择上,从小学开始就在朝鲜族学校学习的只有36.3%,多数由于孩子 较小缺乏口理能力,不愿让孩子去离家较远的寄宿制小学,而选择离家近的普通小学所以 多数的子辈孩子学习朝语的途径是受家庭影响而家中孩子年龄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