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肝病治疗通络八法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55KB
约8页
文档ID:287085918
肝病治疗通络八法_第1页
1/8

肝病治疗通络八法;慢性肝病系指以现代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肝脏器官的慢 性疾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原发 性肝癌等一系列肝脏疾病[1],与中医的胁痛、黄疸、“积证”、痰饮(浊)、“气满”、“肝癖”、湿阻、症緞、鼓胀等病证相类 似临床多见黄疸、胁部胀痛/结块、肌肤甲错或面目黯黑、满闷、呕血、便血、水肿、腹部膨隆、青筋暴露或皮间有血缕赤痕、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色暗红/有 小络脉形成、脉沉涩/滑弦等,且以病程长(半年以上)、病势 缠绵、病情复杂多样为其证候特点笔者以吴门医派临床大 师叶天士 “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2]的络病理论指 导现代慢性肝病的临床实践,自觉受益匪浅,现漫谈心得以 冀与同道分享1络病病机概要;络病,络脉病证之简称, 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络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一类病 变《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指出了 络脉的分布是以经脉为纪、支横别出、从大到小,呈网状广 泛分布于脏腑组织之间,形成一个联络全身的网络系统叶 氏络病学说系指《内经》之“阴络”,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 故叶氏又称其为“脏络”、“腑络”,其细小纤微,纵横交错于 周身,无处不达。

经脉之所以能“行血气,营阴阳”,“内灌 脏腑,外濡勝理”,主要是通过络脉来实现的,二者相辅相成、 自成体系由于络脉细小至微的解剖学特征,极易阻滞,如浩 淼江河,泥沙可下;涓涓细流,微尘亦塞当六淫外邪内侵,七 情劳倦过极,痰饮或瘀血内停,久病久痛,以及金刃跌仆均可 导致络病的发生络病的病因病机以虚、实夹杂为多,表现 为3种形式:一是气滞血瘀,痰阻络脉气为血之帅”,“气 行则血行”,气郁、气虚,血行不畅,其在于经者多滞、络者 多瘀,新病多滞、久病多瘀'‘阳化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布 则为痰为饮,痰饮作为病理产物之一,无论有形无形均会影 响气血之畅行详言之,无形多伤气机而致郁,有形多伤血络 而致瘀,且先瘀其络、后瘀其经,终致症痕积聚;二是络脉空 虚和/或经气不足络虚不容,邪更有时”,络脉虚损是邪气 内侵的条件,络气不足、邪气易凑,诸邪入络、留而不去者, 每致络伤,常为痰凝、血瘀等而因虚而致实络脉既为经脉 之分支,络血必赖经气之发动,“气行则血行”,经气虚则络 气虚,络气虚则留邪而易瘀如《读医随笔?虚实补泻论》谓:"叶天士谓久病必治络,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 瘀凝三是络脉损伤主要是由于外伤或体内痰瘀等病理 因素,直接导致络脉损伤。

2慢性肝病证候分析;慢性肝病 虽为现代医学病名,中医无是名而有是证其特点为:第一, 病程冗长,缠绵难愈,'‘久病入络”叶天士明确指出:"久发 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 瘀凝,故致病气缠绵不去”,“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 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多年气衰,延至废弃 沉病第二,慢性肝病符合“久痛入络”等血瘀的临床特征 慢性肝病因其具体病的不同而复杂多样,但多有胁部胀痛、 胁下结块、黄疸、满闷、呕血、便血、水肿、腹部膨隆、肌 肤甲错或面目黯黑、青筋暴露或皮间有血缕赤痕、舌质紫黯 或有瘀斑瘀点、脉沉涩/滑弦等,其中久痛、结块、出血紫黑、 舌脉等主要征候符合瘀血证的表现;第三,生理特点与病理 基础慢性肝病的病位主要在中医的肝脏或和肝脏有关,肝 藏血而为多血之脏《医学发明》说:“血者,皆肝之所主,恶 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胁下,盖主血故也叶天士 曰:''络乃聚血之所”,故多血者多络,多络者多血"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正虚络脉失养,毒邪侵入肝络,伺机待发,日 久营卫失调,气血津液生化不足,肝络益虚,毒邪深伏邪毒、 瘀血、痰浊、虚(损)之间相互影响,肝络遂成慢性肝病之病 所。

3通络八法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现代肝病研究认为, 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常伴有炎症并 可发展为肝硬化而基础研究发现,炎症、纤维化与中医辨 证分型相关,如将肝组织炎症分为G0〜2和G3~4两个级度,肝 组织纤维化分为S0〜2和S3〜4两个级度气分证主要分布在 G0~2、S0~2级度,血分证(瘀血阻络证及瘀血阻络兼湿热中 阻、瘀血阻络兼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兼脾肾阳虚证)主要分 布在G3~4、S3~4级度[3],揭示了炎症、纤维化严重者多属 于瘀血阻络的络病之特点笔者2009年〜2011年对本院156 例慢性肝病进行肝纤4项、影像学检查和部分病例的肝活检, 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而且病程、血瘀络阻证候与 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与当代肝脏病学术权威 ScittlFriedman '‘肝脏有慢性炎症,就一定有肝纤维化病变” 的论断相一致肝纤维化是渐进性、可逆性的,故慢性肝病 的积极、有效治疗是阻断病情发展的需要美国Hanspopper 教授指出:“谁能阻止或减慢肝纤维化,谁就能治愈大多数肝 病循证医学证明,活血化瘀的行气血、化瘀滞、通经络, 能改善肝脏血液灌流与微循环,可以减轻肝细胞炎症、促进 肝细胞再生、防止和逆转肝纤维化等,与“病在血,调之络” 的治疗法则颇为相通。

叶派显学人物吴瞩认为,“肝主血,络 亦主血……肝郁久则血瘀,瘀者必通络”,提出“治肝必治络” 的主张,具体运用归纳如下3. 1和血通络法和血通络法在 慢性肝病中主要用于慢性乙肝携带、慢性肝炎无黄疸型和肝 纤维化、早期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无严重并发症者,其证 可见胁痛(胀痛为主、时刺痛不移),胸闷喜太息,暧气不畅, 抑郁、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舌淡紫、脉见弦象"气行则血 行”,不仅能恢复气血运行之常态,更是治疗肝络病的突破口, 叶氏临证之遣方用药,讲究四气五味,其论“辛以通之,非辛 香无以入络”本文所述八法中均需加入辛味行气之品,因辛 香所以走窜,故行气和血是为通肝络的基本治法,而且辛香 无通络贯穿于肝病络治之全过程另需强调的是,欲行气者 务以疏肝为要,因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舒畅,主疏泄,助气 机之升降和主藏血、动态调节血流量;病理方面,因肝失疏泄 而气滞络阻者更为常见《血证论》谓:“肝属木,木气冲和 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再者,欲以通络者,必用血分 药,因血在脉中,故用血分药,脉之细微者为络,活血之品与 辛香入络之气分药合用,即为入络药,而成和血通络之治 3.2辛润通络法所谓“辛润通络”,即攻实不忘其虚,适用于 气血不足、体虚络伤之证。

其证可见胁下隐痛如刺,面色不 华,爪甲不荣,精神倦怠,齿、肌覷(血色黯淡不鲜),女性经 少经闭,舌质黯淡有紫气、脉细涩辛味宣络,“有却病之能” 辛者,散也,疏肝理气之品味多辛香慢性肝病既久,藏血之 体受损,肝脏脉络不能充盈,运行艰涩,停蓄留滞,瘀血成矣 而单用辛药“无补虚之益”,故当辛行之中兼能润血,实乃补 肝体而强肝用之意叶氏用药多选用桃仁、当归、薙白、青 葱管、旋覆花、柏子仁、新绛等以“通补脉络”润血络须 先补气血补气非但可以生血,气血旺盛则血行得畅,血行则络不滞;且养血之品多质厚而滋腻,有碍脾胃之运化,易于阻 遏气机,补气有利于气机之发动同时,养血必须健脾,因脾 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血充,肝体亦得其所养血气充 盈,气机得畅,血络自和3.3凉血清络法慢性肝病乃“湿 邪、火热、血瘀、疫毒”等病理因素互虐为患然其要者, 则是湿毒蕴结血分而致肝络瘀滞朱丹溪谓:“血受湿热,久 必凝浊”叶氏将湿热蕴结既久者归属于“络脉中凝瘀蕴热” 湿热瘀毒证的临床表现具有口干、口苦、胁肋、脱腹胀痛或 刺痛,疲劳乏力,或低热,或血,或尿黄,或身目俱黄,黄腻 苔,舌质偏红、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数,甚至抽搐烦 躁、神昏请语等共同特点。

治疗可以外感温热病入营伤络辨 治,即所谓“直须凉血散血”,对于毒瘀兼夹阻络,叶氏创清 络宣通之法,多用犀角、生地、玄参、丹皮、连翘、郁金、 丹参、赤芍等清热解毒兼有活血化瘀之功的药物,并配以辛 润通络之品,使毒去瘀化而病自愈而动血、出疹、发斑,则 是温邪入于血络的重要症状,而内闭神昏,亦为邪陷血络所 致叶氏“当清血络以防内闭,然必大用解毒,以驱其秽”, 用药多以牛黄、至宝、紫雪以及犀角、生地黄、元参、银花、 连翘之类总之,苦寒解毒,甘寒清热,咸寒保津,苦燥化湿, 辛散通络之品为其常用,但苦寒、甘寒、咸寒须佐辛散,防“血 得寒则凝”之弊,所谓“凡用清凉,须防冰伏”;苦燥、苦寒、 辛散须佐甘润,慎防伤阴动血,所谓“凡用苦辛,当防燥动” 3.4虫蚁通络法虫蚁通络法主要用于慢性肝炎、重度脂肪肝 及其所导致的重度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内胆汁 郁结证者症见胁痛而不移及症痕、黄疸、痞块,或兼腹水、 癌肿、舌紫脉涩等传统认为,虫类药体阴用阳,取类比象于 肝而常用于肝络病虫蚁峻烈之性远胜常规草木之品,升降 攻逐而直捣络所王旭高善治肝病,往往注意"参入搜络方 法”叶天士曾高度评价为“取虫蚁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 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

虫蚁峻烈之性远胜常规 草木之品,欲其速而缓其用,故多用丸散;虫蚁入汤剂气味太 重而易伤胃气,古人以丸散,现多入胶囊;虫蚁之品有一定的 “毒”性,须经特殊炮制;同时必须强调的是,虫蚁通络必须 与活血化瘀法联合使用,才能使气动血活而散络之结3. 5 缓中通络法缓中通络法源于张仲景治疗“五劳七伤”、“内有 干血”之法肝病日久不愈,病及血分,停积于体内,进一步 发展成“干血”(久积则肝体血络瘀血阻滞)瘀血内停,妨 碍新血的生成,非但肝体不荣,且可由局部影响至全身,肌肤 亦失养而粗糙如鳞甲状(“肌肤甲错”),两目夺精而灰滞黨 黑治宜邪正兼顾,补虚扶本与活血通络并施,即所谓“缓中 补虚”,旨在祛瘀生新或曰推陈致新方用大黄 虫丸(《伤 寒论》),峻剂丸服,意在缓攻,可收“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 正”之功所谓缓中通络法,与虫蚁通络法有相近之处,即均 用虫蚁,然缓中通络,用虫蚁同时补虚,为攻补兼施、扶正祛 邪之法,多用于治疗“至虚”与"盛候”夹杂之证3.6祛 痰通络法祛痰通络法适用于痰瘀阻滞肝络之证慢性肝病中 主要用于慢性肝炎、脂肪肝、肝内胆汁郁结症、肝纤维化、 各期肝硬化而无大量腹水、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 并发症者。

《关幼波临床经验选》中指出:“痰阻血络,可以 引起黄疸、症积、痞块等多种病证慢性肝病最首发、最 常见的是肝郁气滞、脾困湿阻《读医随笔》曰:“肝气久郁, 痰瘀阻络津、气、血均由脾胃化生,津血同源,痰瘀相关, 痰瘀可互相转化痰可因瘀而生,痰亦可化为瘀如《赤水玄珠全集》指出:“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遍一身,如 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为痰,痰乃津液之变,遍身上 下,无处不到祛痰通络之治的重要性,正如关幼波所云:“由于痰血互相胶固,痰阻血难行,血凝痰难化,所以治痰必 治血,血活则痰化,活血必治痰,痰化血易行关于温化痰饮 与活血化瘀两法的联合应用,应根据痰、瘀的动因、先后、 轻重、缓急规范、灵活用药,然二法均以行气温通为基础,即叶氏的辛温通络法的延伸应用3.7理水通络法理水通络 法在慢性肝病中主要用于中、晚期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肝 硬化腹水者病水通常认为,与肺、脾、肾三脏失调所致,然 而属于"阴”质之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气化《血证论》 谓“水质一停,则气便阻滞”,病久则气滞络阻,故病水与肝 络病亦密切相关《灵枢?水胀》曰:“臓胀”为“腹胀身皆 大,大与肤胀等,色苍黄,腹筋起”,“腹筋起”之筋起实为肝 络瘀阻,为血鼓病水之外候;血瘀亦常致水病,《张氏医通》 指出“血薄血浊能致水”,《医门法律》也指出“瘀血化水, 赤缕外现,其水不去,势必不瘀之血亦尽化为水矣”,赤缕外 现即为肝络病,为治(理)水与和血通络法联合应用提供了理 论依据。

理水通络法之通络因病程既久,故多以虫蚁通络或 兼缓中补虚,或以辛温行气治其急,或以益气补虚为本;理水 之法则有轻重缓急之分:轻者淡渗、重者攻逐、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