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32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本套试题全部为必做题。第I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传统美学是由三家组成的,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儒家美 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道家美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禅宗美学以六祖慧能为 代表。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正统地位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的思 想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突出一个“仁字。“仁者爱人,其实就是讲和谐,儒家尤 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的思想是“入世,道家的思想是“岀世, 禅宗的思想是“遁世”。我们可以各列举一位唐代的诗人来说明。儒家的唐代诗 坛代表人物毫无疑问是杜甫,杜甫被称为“诗
2、圣”,因为他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代 表人物。道家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是大诗人李白,李白被称为“诗仙二因为他是 典型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禅宗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是大诗人王维,王维被称 为“诗佛二因为他是典型的禅宗思想的代表人物。三种美学,在一代文人身上不是截然分开的。虽然杜甫是以儒家为主,李白 是以道家为主,王维是以禅宗为主,但并不是说他们身上就没有别的思想。杜甫 身上也有道家的东西,李白身上也有儒家的东西,王维身上也有儒家其至道家的 东西。比如,王维进朝做官肯定要按儒家的方式行事,上朝是儒家,退朝是禅宗。 所以说,他们每个人身上三种美学都有,只不过是每个人更侧重哪一种。另外, 一直讲“儒道互补,庄
3、禅相通二这八个字概括了三种美学、三种文化相互渗透的 特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如果大家去过青岛崂山,就能发现山上佛教的 庙宇和道教的道观和平相处,互不侵犯。我们国家没有一个宗教能占统治地位, 但是什么教派都能留下来。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在中国都有分支,但是谁也不占统 治地位。再一个是艺术作为精神的家园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的空间, 尤其是道家和禅宗。刚才讲了儒家是“入世二 但是在历代知识分子失意的时候, 道家和禅宗往往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比如说中国画家中著名的“元代四大家、 “明代四大家、清代“扬州八怪全都是寄情于书画,在道家和禅宗里面尽情地遐 想。而西方就不一样了,西方很多知识分子
4、功成名就以后都自杀了,包括文学家、 艺术家、思想家等。如徳国哲学家尼采,他是19世纪徳国的一位大哲学家,他 的名著悲剧的诞生中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 滋有味地做这个梦;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但 是,十分可惜的是尼采自己就没有做完这场梦和演完这幕剧,他在功成名就之后 反而自杀了,因为他钻研越深入,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 也是一个典型例子,茨威格就是在拿了文学大奖以后和他的妻子双双服毒自尽 的,既不是经济原因也不是生病导致的,就是因为他觉得越写下去越找不到精神 的家园。而中国的文人可以在艺术里面找到精神的家园,失意之后往往到道家
5、美 学和禅宗美学的精神家园中寻找寄托。1. 下列关于原文“传统美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传统美学是由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三家留且成的。儒家美学 以孔孟为代表,道家美学以老庄为代表,禅宗美学以六祖慧能为代表。B. 就儒家、道家和禅宗“三家政治思想而言,在唐代的典型代表是:“诗圣杜 甫代表儒家思想,“诗仙李白代表道家思想,“诗佛”王维代表禅宗思想。C. 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在我国,没有一个宗教能占统治地位,但都能保 留下来,世界上三大家教在中国也有分支。D. 中国的文人失意之后往往到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精神家园中寻找寄托,由 此可见,中国文人可以在艺术里面找到自己的精
6、神家园。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儒家突出一个“仁”字,“仁者爱人”就是讲和谐。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正 统地位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B. 虽然杜甫是以儒家为主,李白是以道家为主,王维是以禅宗为主,但并不是 说他们身上就没有别的思想。三种美学,在一代文人身上不是截然分开的。C. 道家思想是“出世二禅宗思想是“遁世”,在历代知识分子失意的时候,道家 和禅宗作为精神的家园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唯一的精神空间。D.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拿了文学大奖以后和他的妻子一同服毒自尽,既不是经 济原因,也不是生病导致的,就是因为他觉得他越写下去越找不到精神
7、的家园。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三者具有相互渗透的特点,“儒道互补,庄 禅相通”就是很好的说明。B. 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如青陥崂山上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道观可以和平 相处,互不侵犯。又如王维身上既在儒家的东西,也有道家的东西。C. 道家和禅宗往往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失意时的精神家园,如中国画家中的“明 代四大家从扬州八怪”等都是寄情于书画,在道禅里尽情的遐想。D. 西方很多知识分子越钻越深,越来越迷茫,缺少研究道禅美学,所以他们功 成名就以后都自杀了,如哲学家尼采就是其中之一。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峡谷阿城(1) 山被直着劈开,于
8、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 央高岀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2) 森森冷气漫岀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 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 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3)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 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 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4)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 忽地不见去向。(5)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 门口一
9、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6)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 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 不要谁来多舌。(7)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 随旗沉甸甸地垂着。(8)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 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 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9)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 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
10、中回转,又响又高。 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10)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额,眉睫似漆。皮袍 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 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 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11)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 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 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12)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 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
11、,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 唾。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 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乂回去舀来一碗酒, 顺手把钱划在柜里。(13)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 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鬆发沉甸甸慢慢 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 不拢。肥汉乂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14)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 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12、。(15)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 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仃6)阳光乂移出峡谷,风乂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 串响鼻。(17)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 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來 越小。(18)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竞没有了,许久才辨岀风声和布旗的响动。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脚蛇的 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B. 肥
13、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 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C. 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 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D. 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 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E. 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 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5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3分)6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4、14分)莎士比亚传在英国中部、伦敦西北面的沃里克郡,有一个普通的小镇,名叫斯特拉特福,莎-上比亚就是诞牛在这个小镇上。7岁那年,莎士比亚进了镇上的文法学校。除了在学校读书以外,少年时代 留给莎士比亚深刻印象的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茂密荒凉的亚登森林从北方一直 伸展到斯特拉特福镇周围,莎士比亚在童年时就听说过有关这个森林的许多故 事。后来,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这部喜剧里特别提到故事里的英雄罗宾汉。莎士比亚在童年的时候还听过一些可怕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讲到有儿个 极其丑陋的巫婆,她们能预言人的未来。后来,莎士比亚在悲剧麦克白中生 动地描写了三个巫婆的形象。1575年7月,伊丽莎白女王到离斯特拉特福镇
15、不远的肯尼沃斯城堡做客, 欢迎仪式上,许多人装扮成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牧神、海神、河神和其他各种神 怪,走在游行的队伍里。11岁的莎丄比亚也见到了这次欢迎仪式的盛况。当时英国已经有不少流浪的剧团多次到过斯特拉特福镇。少年时代的莎士比 亚有很多机会观看戏剧演出。少年莎士比亚对演戏很感兴趣,也许这正是他把毕 生贡献给戏剧的最初的原因。后來他在戏剧哈姆莱特里满怀亲切Z感地描写 了流浪剧团的演出情况。16世纪是文艺复兴时代,那个时代的精神是进取的、开放的,许多年轻人 都不安于现状,想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莎士比亚也止是在这样的 吋代气氛中离开他的故乡小镇,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的
16、。 1587年左右,莎士比亚来到伦敦,开始了他的新牛活。他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 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年)以写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 10部喜剧和2部悲剧;第二时期(16011607年)以写悲剧为主,写了 3部罗 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第三时期(16081613年)倾 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莎士比亚已经逝世300多年了,几百年来,不同的民族都用各自的语言赞扬 过莎士比亚,历代的大作家们几乎都将莎士比亚视为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他们 都认为莎士比亚是不朽的。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评价他:“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 所有的世纪。T7世纪英国伟大的诗人、一个真正的清教徒一弥尔顿也对莎士比 亚推崇备至。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