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86944318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宝典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适用艺术生)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主要耕作方式进步:I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 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耕,教民耕作”2、耕作方式的进步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曲辕犁(耕犁基木定型)3、水利的兴修:战国吋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 “天府之国”。现在都江 堰还被列入I比界文化遗产4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人民版)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岳麓版)“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丝织业: 汉代:丝织品经丝绸Z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素纱禅衣图片) 唐代:(注:人民、岳麓两版无共同之处)2、冶金业 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3、陶瓷业 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杜甫“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 宋代:景徳镇“瓷都” 清代:粉彩瓷器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三)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 史实,I 了解古

4、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 唐:宋:(注:人民、岳麓两版无共同Z处。) 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人)2、城市与“市”的发展(1)唐代长安:布局整齐,“市”与“坊”界限分明 官府总接管理帀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出现夜市,(2)宋代东京: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市的启闭不再rti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晓市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总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3、古代商业的特点:商业不断发展,发展水平较高,具冇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5、; 受垂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 展的原因。1、重农抑商政策(1)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木,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评价: 合理性:在农业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是必要的,它在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 家赋役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弊端: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不利于社会进步。2、“海禁”政策: 含义:明清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

6、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严重限制了小外交往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人大落后于西 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实质:雇佣关系 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 缓慢发展的原因:明清干-朝推彳亍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认识近代中国 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白给B足为特征的

7、占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 后白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木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主要原因),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H由劳动力。时间:19 fH:纪六、七十年代(2)概况J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投资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著名企业丁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徳英) 1广东南海继昌隆纟巢丝厂(陈启源)-)了解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了解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

8、 期,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环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一战爆发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白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原因彳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 “设厂白救” “实业救国”匚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3)表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 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5)代表:张窖(人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徳生(保兴血粉

9、厂)、周学熙(“南张北周,荣氏兄弟”)2.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黄金时代”)(1)时间:一战期间(民国初年,1912-1919)(政治环境: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扌I淸了一些障碍 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2)原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社会环境: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等运动)外 I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3)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迅速3. 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10、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索)(2)推动因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小国白给白足的白然经济逐步瓦解;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侶国货运动; 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概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 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1、1)内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木确立(3)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1)背景:三人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木建立(2)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才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Z间 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最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

12、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而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 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应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才盾;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血追求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经济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局面的历史意义。(三)

13、(四)史实,(五)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 放的战略决策。历史意义是建国以來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 乱反正。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人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

14、中国特色社会上义道路的起点。(是改革开 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邓小平理论形成。)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革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木条件。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过程:安徽、四川率先试点;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特点: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经营,这样由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口负 盈亏。作用: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牛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 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它为城市经济

15、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的对外开放格局(1) 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最大)。(2) 沿海开放城市:福建的福州。(3) 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 地区和坏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 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成为90年代 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5) 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到90年代中期,己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 地,这样多层次、冇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4、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邓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