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86941905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作者:静安区教育学院 左卫星高考历史上海卷由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四大题型组成, 这四人题型既有分工乂互相配合,对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进行全面检测。一、成熟的选择题选择题在上海髙考历史卷中占40%,是各种题型中比重最大的一类。由于长 期的探索和实践,选择题型已经十分成熟。在历史学科中,选择题重点考查的是 识记鉴别能力(即考试手册有关历史学科能力的第1类,内含两个方面:记 忆重耍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及其发展过程;对历史及有关的材 料在记忆水平上进行直接的判断,识别其真伪、对错或是非),其成熟主要表现 是它在考查相对低层次能力的同时,己经发展

2、到可以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考 试手册所提到的第2、3、4类能力即领会解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能力在最 近的高考试题中均有反映。具体而言,选择题在命题方而乂具备以下特征:1. 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2004年第3题考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2003年第4题考查“从司马迁著史记究 犬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到刘知几著史通阐发历史通识,形成 系统理论,我国史学经历”约多少年,以及更早的考查地图中战国时期赵魏韩三 国位置题,都是比较直白地考查基础知识再现的题目,其中后两题入选2005年 考试手册的题型示例,说明这类题目的命题思路仍将是以后要坚持和发扬的。知 识再

3、现是历史学科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虽然近年高考中,最直接地考查“是什 么”一类知识再现题日渐减少,但并不意味着学习历史从此不再需要记忆,因为 其他能力都建立在储备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2. 考查知识的运用的能力。2004年第1题可以看作运用知识的典型,它要 求运用所学原始社会历史知识对“儿乎没有野猪特征的红彩猪形陶器”这一考古 发现作出分析,看其能否“说明”、“反映”、“证实”、“显示”。 首先从史学常识可以判断一件出土文物不可能“证实”什么,因为孤证不立,其 次它不足以“说明”吴越文化起源于畜牧,虽然它可以显示什么,但选项中“青 浦先民只用红色” 一个“只”字作了否定回答。此外,本题也考查了

4、史学方法。3. 考查知识的重构或迁移能力。我们都知道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被汉武帝采纳,但2004年第4题,不直接提“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八个字,而借用汉书董仲舒传所载董仲舒对策原文,对以 上主张进行知识重构。如果同学能明白这种重构,并将所学的结论迁移过來,此 题就不难选择“迎合了汉武帝意愿”这一正确选项。2004年第17题也是将萨拉 热窝事件予以重构的另一突出范例。4. 考査史学基本方法运用能力。2004年第2题,是典型的史学方法考查题。 “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一个结论,论从史出,史由证来,那 么是什么能对以上结论提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政府

5、的声明”和“学者的 解释”都不是证据,因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投江自杀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与“古 籍的记载”相比(只能在逝世前完成的)“屈原的作品”明显不是最有力的证据。针对以上特点,在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的前提下,应对时还需要注意:1. 认真审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如2004年第16题,题干为“反映20世 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文献,而选项分别为代表维新运动、新文化 运动、太平天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文献,当审清了 “20世纪第一个十年” 的时间断限后,不大可能去选择分别属于19世纪50-60年代的太平天国、19世 纪80年代的维新运动和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的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文献。又如

6、2004年第20题,如果审清题干中的“向美国人表明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 即使看不清图片也不会去选择与中美关系没有必然联系的“一国两制”、“三个 世界”和“四项原则”三个选项中的任何一项。2. 领会材料精神,结合选项作答。情景类选择题往往由材料构成题干,要 求运用历史学科技能得出正确结论,很多选项木身的表述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 不符或不能由题干材料推导而岀,因此做答时必须将题干与选项结合起来考虑, 才能将适当选项选出來。如2004年第13题,题干引用凯恩斯所言“徳意志帝国 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所强调的是什么?非正确 选项单从表述上看都没有错,但都与凯恩斯的意图不合

7、,只有“工业化是徳国统 一的物质基础”一项符合其意图。2004年第21题题干引用汪道涵先生致宋美 龄女士亲属唁电中一段话,要求学生弄清这段话表明了什么,命题方法与上例 第13题如出一辙,答题方法也完全一样。此外,此题选项“(对)蒋介石亲美 政策的肯定”这样的意思也是绝对不可能在唁电这样的文献中出现的。2004年 第24题更为明显,李鸿章的一席话,丝毫没有触及洋务派,而此题,能排除“洋 务派的失误”就可以找到正确选项。3. 注意重点提示,揣摩提示意图。近年来各种题型都对一-些关键词句通过 黑体加粗方式予以提示,因此,答题时必须对这些词句予以足够的重视,领会命 题者提示的意图。如2004年第15题

8、,如果考生领会了题干中“让发电机原理走 出实验室”中“走出”两字的提示意图,就不会轻率地选择在发电机原理方面作 出突岀贡献的法拉第(M - Faraday )。2004年第5题,如果考生关注材料来源 中加粗的“后汉书”三字,则注意力最容易落到“豪强地主”这一正确选项上去。 2004年第19、22两题都对图片部分内容以箭头或小图予以提示,如果关注到“中 华民国三十年”则极易判断出其发行于抗战时期,第22题中“咸阳”、“伊犁”、“瓦刺”、“吐蕃”都对各图的朝代判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灵动的简释题简释题是上海卷的亮点之一,在全卷中占25%左右(近三年均为36分,实 际占24%),由于只要求简要分

9、析或解释,所以题口小而灵活,能够在肩负考查 领会解释能力(即考试手册有关历史学科能力的第2类)这一主要任务的同 时,多角度地考查历史学科能力。总体而言,简释题是素质教育背景卜重视知识 更重视能力、重视结果更重过程和方法等观念在教学评价中的表现,也是对一度 泛滥的重视史学理论而忽视史料(即“以论带史”)错误倾向的一种纠正。考查信息提取能力。近几年來的上海历史卷都有考查信息提取能力的简释 题,2002年是秦砖汉瓦、2003年是唐代妇女三彩陶俑,2004年是百年徐家汇, 其要求都是“能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 2.这类题冃是历史研究方法向历史学 习方法的迁移,是考查方法取代考查知识的典型代表。限于基础

10、教育的阶段特征,中学历史只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史学方法,即无 需对史料进行甄别,只需耍在相信史料真实的前提下,从史料中汲取信息,也就 是通常所说的“论从史出”。从该题型出现后三年的实践来看,均考查从图片史 料中汲取信息,将来也不能排除使用图文混合史料的可能。针对上述特征,应对时注意以下两方面: 汲取表层信息,即将从史料中能看到都用文字再现出来,不必追求系统性 和完整性。 分析深层信息,这要求将所提供的所有史料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所学知识 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以2004年第31题(百年徐家汇)为例,从A 图中能看到农HI、小道,村庄和教堂(小图重点提示)此为表层信息,将这些信 息综合起来就能

11、得出“农业文明”的深层信息;从B图可以看到高层建筑、街道、 霓虹灯、教堂(还是小图提示)等表层信息,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工商业文明” 的深层信息,再将两幅图结合起来,教堂未变(响应了史料标题老建筑与它的 百年邻居)但其邻居却变了,反映岀社会的进步,反映出从农业文明向工商业 文明的变化发展过程。2. 考查数据整理能力。数据有多种载体,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出现 过的数据载体有曲线图表、饼状图表(如考试说明题型示例第17题中的英、徳、 美1870-1910年钢铁生产产量示意图、1870年和1913年英、徳、美三国工业制 造在世界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二维表格(如2004年第29题17001860年

12、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表、2003年第3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 产统计表)等,在未来还可能出现柱状图表等其他统计图表形式。这类题型是 定量分析、实证研究这些史学方法向历史学习领域的迁移,主要考查处理数据、 分析数据的能力,要求根据数据变化的轨迹看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看出影响 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针对上述特征,应对时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 对同一类数据进行对比,找到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如2004年第29题,对 比就能发现土著人口减少、白种人和黑种人口大幅增加。又如2003年第33题, 对比就能发现工、农业总产值增加。 综合各类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发现差异。如2004年第29题,只有综合 来

13、看才能得出人口总数上升这一结论(当年同学失分最多所在),又如2003年 第33题,只有将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进行横向比较,才能发现工业发展高 于农业发展,才能得出工业化程度在提高这一结论。 抓住关键节点,分析相关历史背景。如2003年第33题,1952年是第一个 五年计划实施前一年,1956年是三大改造完成年,抓住了这些关键节点,在回 答该题“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就不难回答了。3. 考查情景分析能力。索质教育在中学历史的最主要反映就是运用已有知 识和技能分析新的历史材料,当然这里的新材料只是和对于学生而言的新材料。 情景分析类简释题的出现是素质教育提倡的“授人以渔”在教育评价中的反

14、映, 同时,它乂是考查以下两种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其一,对历史及有关材料在记忆 水平上进行直接判断,识别其真伪、对错或是非;其二,对与教材相同性质、深 度的课外历史材料加以解释、整理和提炼,或进行扩散性思考,并作岀必要的解 释。如2000年第39题:两幅新闻图片(一幅为1958年人民日报有关早稻亩产 三万六千九白多斤的报道,一幅为1958年居民将家中铁用具送去炼钢)所报道 的事实,哪一则是虚假的?哪一则是真实的?当年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又 如2004年第28题,以复旦大学赠送美国副总统切尼的礼物构筑一种情景,要求 考生对为何赠送这件礼物的三种说法作出解释。根据上述特点,应对时应该注意: 全面

15、阅读史料,把握关键要素。全而阅读指阅读情景材料的齐方而,既认 真读图,又不放过文字标题,既注意材料,又不忽视其它提示语。如上例2000 年第39题 从1958年结合“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可以判断出“人跃进” 的信息,从“居民将家中铁用具送去炼钢”可以得出“人炼钢铁运动”的信息。 再如2004年第28题 图片中的孔子像是关键信息,它可以得出“中国传统文化” 或“中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或“中国人权思想”等信息,而此像及复旦大学赠 送给美国副总统的礼物,可以得出对外“宣传”、“弘扬中国文化”、“让外国 人知道”等重要信息。 联系教材知识,作出准确判断。如上例,1958年的中国在教材上反映出 来

16、的最大历史事件就只有大跃进运动。结合人民H报的有关报道内容,可以发现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联系题目提问,寻找相应信息。如上例:问题“哪一则是虚假的?哪一则 是真实的? ”透露出两则信息一真一假的重要信息,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早 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是不可能的。4. 考查文献注释能力。这类试题侧重于占典文献或译文文献的解读。题Fl 提供历史上的文献史料,要求学生对史料的全部或局部加以简要注释;或提供一 段虚假或错误的史料,要求判错或纠正。如2002年第29题:阅读连昌宫词(开元Z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入市。 唐元稹),冋答问题。出于是历史文献注释阅读,它不同于语文中的阅读耍求, 学生不必对文献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献的整体内容有人体的把握即可以回答。针对以上特征,应对时应该注意: 切忌纠缠词句,整体把握文献。如上题中“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