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探究题设置的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86941603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探究题设置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探究题设置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探究题设置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探究题设置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探究题设置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探究题设置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探究题设置的问题及对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探究题设置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考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探究题的出现。设 置探究题,对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培养学生质疑、思辨、探究、创新意 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研 究近三年的高考探究题,我们会发现部分探究题的设置存在着方方面面的 问题,这些问题必将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成效和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的目标达成产生负面的影响。现将这些问题简述如下。一、提高设题层级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4题)这篇小说意蕴丰富, 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第1 小题)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

2、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 可)安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当代著名作家宗璞的董师傅游湖, 原文发表于2008年第5期小说月报,写的是对普通人性情的关注与肯 定。小说虽然意蕴很半富,探讨了人处在一种喧闹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怎样 给口 C人生定位的问题,但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人物形象清晰鲜明,也正因 为此,“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就失去了探究应有的深度和价值。“请举例”显然暗示考生从文中就能找到董师傅“快乐”这种精神状态形 成的原因,由于文本情节浅显,且只要找出两点,绝大多数考生都可以从文 中找出“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 “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 “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

3、因善于发现美,冇生活情趣而快乐”等 答案耍点。或许,有的人会问:寻找“快乐的缘由”,这不就是一种探究吗?我认为, 这里的寻找不等于探究。寻找只是把既定的、隐藏起來的结果呈现出來, 这个结果是固定的,不包含读者自我的、富有个性的、具有创意的解读,英 考查的能力层级只能是C级,即“分析综合”级;而探究依据2009年全国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卷)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 发展、有创新,是在识记(A)、理解(B)和分析综合(C)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 力层级”,可见,探究的结果常常是自我的、个性的、多维的、动态的、有 创意的,对没有悬念的结果的寻找就不能是探究。类似的题目还冇2009年高考

4、福建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寂静钱钟书 第14题: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 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 的大师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主要分为两点:(1)钱钟书“一生淡泊”“两 耳不闻喧嚣事用心苦读,恪守完整人格”(文本第14节),所以他成为大 师;(2)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文本第11节), 他们沉迷于名利,不能像钱钟书那样坚守“寂静”,所以他们永远不能成为 钱钟书。可以说答案的这两个要点在文中都可找到。所以本题跟传统的现 代文阅读“从文中寻找答案” “以文解问”的设题特点一样,着重考查的仍 然是学生的筛

5、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并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二、深化文本解读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文学类文木阅读第14题)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 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丰子恺的散文阿庆其实是一篇非常浅显的文字,这是老画家晚年 回忆儿时故乡风情、人物的一个短篇,曾被选入初二学生的自读课本。 本题要求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冇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这 道题出得让人很糊涂。因为文中最后一段已经说得很清楚“阿庆孑然一身, 无家庭Z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 之乐”就是说阿庆物质生活贫乏,但文中阿庆生活得很快乐,有“生活乐趣”, 他的精神生活的

6、充实显然就是因为“胡琴”,即对音乐的沉迷、喜爱。所 以从阿庆身上很明显可以看出“精神生活冇时是可以替代物质生活的”, 这个道理从木文节选时被删掉的最后一句“感悟佛法而出家为僧者,亦犹 是也”中也可看出。因为我们都知道,出家人Z所以不畏素食寒灯Z清苦, 是因为精神的超脱,或者说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和丰实使其忽略了物质生活 上的贫苦和匮乏。所以文本中丰子恺已经把道理说得很清楚了,并没有什 么更深的意蕴需要读者挖掘、探究。我本以为本题要读者探究的是“冇时” 这个词,即“物质生活是第一位的,是精神生活不能完全替代的;但有些时 候精神的亨受可以替代部分物质亨受”,但给出的参考答案却令人大跌眼 镜,它是这样的

7、: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在物质生活的基本要 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 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我们不能说参考答案错了,它明显是对的,但显然, 它把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表述复杂化、深刻化了。三、泄露探究结果如:(2008年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 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 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 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 加以探究。”2008年宁夏、海南卷选取的文本非常好,因为吉米和鲍勃是两个有着 复杂个性的人

8、物,这给考生探究提供了机会。但是题冃却说“有人说鲍勃 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冇应得;冇人说吉米忠于职守,冇人说他背叛了友 谊”,这其实已经把两个人复杂的个性先泄露给了考生,再让考生从文中寻 找支撑材料。这样做大大降低了设题的层级,也让一道本可非常精彩的题 目变得平淡无奇。比如有的考生是这样冋答的:“我认为鲍勃值得同情,因 为他相信并重视友情。(1)他在夜间寒风中等待友人;(2)没有违背20年前 许下的诺言;(3)面对警官的假设吉米不会准时甚至不到,仍然坚守自己的 信念,再等半个小时;(4)重逢吉米时的那种真诚的激动;(5)对吉米印象深 刻即使20年后也能辨认出来。从这些细节上,都能体现出鲍勃对友

9、情的重 视与珍惜,但他还是被捕了,所以鲍勃是值得同情的/可以说,这个答案详 细而准确。但这些显然都是对文中信息的简单“筛选、概括”,根本就不 需要学生去“探究”,既然如此,该题乂怎么能考查出学生的“探究”能力 呢?同类的题目还冇2008年宁夏、海南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8题“盛宣 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 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 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这也已经把本该探究的结果呈 现给了读者,从而使题目失去了探究的必要。四、违背文本原意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

10、等 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 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 “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 性格和心理。当年给出的参考答案有四个:教头身份,沉着冷静心理;教头身份, 顾及颜面心理;配军身份,隐忍顺从心理;配军身份,谨慎小心心理。这 里面两个答案都是站不住脚的,我们来看原文:林冲与众人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 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 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來唱喏!你这厮可知在 东京做出

11、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 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 少间叫你便见功效! ”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我们要特别注意最后一句“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 应答”,“一佛出世”是“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也作“涅??”)”的省略, 相当于“死去活来”,如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 佛涅?,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再如海陆丰农民运动的领导者彭湃中 的“陈月波、马剑郎只好把气出在那两个卫兵的身上,骂得他们一佛出世, 二佛升天”。所以这句话换成现代汉语就是“把林冲骂个半死,哪里敢抬头 应答”,林冲连头

12、都不敢抬了,何谈“教头身份,沉着冷静” “教头身份,顾 及颜面”?当然,我们也知道,水浒传中林冲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按照 理论上推断,作为80万禁军教头,有着绝顶武艺,面对一个小小的差拨发威 会惧怕什么?但这仅仅是“理论上”推断,须知任何探究必须依据文本、尊 重文本,文本已经真实地呈现了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中林冲的特定表现,我 们怎么能违背文本故意拔高人物呢?事实上,熟悉水浒传的人也知道, 林冲开始的确是个逆来顺受Z人,他循规蹈矩,遇事便想息事宁人,对未来 抱有幻想,只是面对对手的步步紧逼,最终在火烧草料场之后才决然走上 梁山的,所以此时的林冲英身份和心理只能是配军身份,隐忍顺从心理、谨 慎小心心

13、理。五、限制探究角度如:(2007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 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 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此题分两问,看似都是开放题,允许考生自由发挥。第一问,表面上看 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回答问题,但把题目放回到原文中“可惜这种解 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可知,作者对题干的生活态度是 否定的,考生如果答成肯定的答案,就和文本的观点相违背,思想性方面就 大打折扌II,这是任何考生都不敢冒险的。于是只能顺着作者的思路答成:这 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

14、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 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即 当年的参考答案)O第二问,回答似乎更为自由,但也必须联系文本内容和 全文主旨答题。文本说“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 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依 据文本的观点,考生也只能“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作答。因此,这一类探 究题看起来好像可以多加度、多侧面回答问题,让考生各抒己见,其实早已 朿缚了考生思维,让考生只有一条道路可走。自2007年高考开始设置探究题以來,探究题已经走过了三年的道路, 在不断探索设题形式、设题内容的过程中,虽然探究题出现了一

15、些问题,但 也冇很多的探究题设置得很出色,给中学语文教学以很好的导弓I,也给各 地高考命题以有益的启示。一、利用意蕴丰富的文本,引导学生探究丰厚内涵 这是考试大纲対选考两类文本都提出的考查要求,也是高考探究 考查的重点。命题时首先命题者耍能找到一个意蕴丰富的文木,精心构思 才能命出精彩的题FL如果文本本身意蕴不深,却让读者体悟意蕴岂非“巧 妇难为”。在这方面设题比较成功的是2009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木阅读第14题: 探究都江堰蕴含了 “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江苏卷文本的题目就叫“上善若水”,文本由写都江堰的伟大功用,到 赞美修建和维护都江堰的古人,最后颂扬了都江堰在维护环境、保持生态 方面的历

16、史功勋。初看“上善若水”,似乎就是赞扬都江堰的,但仔细甜味, 却又意犹未尽,似乎还有些更深的意蕴在其中,这就增加了学生探究的欲 望和怎趣。梳理全文的结构内容,联系文末“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 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这些含蓄的语 句,最终学生会豁然开朗,原来的题目中“上善”意蕴非常丰富,既指都江 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乃上善之人;由此也引 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等等。这样的探究,有“我” 有“思”;起点在文中,落点在文外;既紧扣文本,又跳出文本;通过咀嚼品 味联想,揭示丰富多维意蕴。这才是真止意义上的探究。二、利用理解多维的文本,鼓励学生个性创意解读这是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的探究考查要求。要求考牛 阅读时能对文本进行特有解读,能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木,独立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2008年宁夏、海南卷第14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