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里得塾师被误读得寿镜吾先生三味书屋里的塾师被误读的寿镜吾先生寿镜吾先生长期被我们误读着!寿镜吾,何许人也?答:寿镜吾,名怀鉴,号镜湖,清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初八公历1849年9月24日生于绍兴,鲁迅的启蒙老师,三味书屋业,性格耿直,品行端正,在绍兴城里有口皆碑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以“极方正、质朴、博学传其为人,但被我等后学解读为百草园的践踏者和腐朽的封建教育走卒 我上中学时,语文老师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时,语气极具批判性和权威性 老师认为,寿镜吾老先生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 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他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答复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混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后来等我教书之后,才明白我的老师照搬的教参上观点 不过这一观点在当时确实是标准答案 那时普遍认为,寿镜吾既是封建教育走卒,当然得打倒并踏上一万只脚 所以,长久以来,都把鲁迅写寿镜吾读书的情景,视为封建教育走卒空虚苍白的说教的穷形尽相。
随着年岁的痴长,对事物的理解也开始学着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了 重读鲁迅,我发现,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固然喜爱,对三味书屋又何尝不是深情绵绵?对长妈妈和闰土父亲一往情深,对寿镜吾先生又何尝不是敬重有加呢?一、寿镜吾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也是最有作为的主人 他从先人手里接过教鞭,一挥就是年 仅仅从启蒙了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这一点来看,寿镜吾就为中国新文学创下了殊勋伟业 其实,他自己的子孙们也几乎个个是鸿儒,只是因为遵守祖训,一心在三味书屋教书,所以才默默无闻 世纪年代,寿镜吾的一个名叫寿孝天的侄子偶然走出书屋,一下子就轰动了中国文化界,他与人合作编写了?辞源? 他极为痛恨侵略中国的列强,一生不愿用外国货,不穿洋服 他非常节俭,夏天只备一件夏布衣衫,挂在墙上,与两个儿子共穿 尽管如此,但他从不赤膊会客 有一次,新台门周藕琴来访,正逢大热天,他正好赤膊在家,匆忙之中一时间找不到长衫,正好天井里晒着一件皮袍,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披在身上 藕琴见此,马上猜到了几分,连忙口中称热脱掉了长衫,想让老先生把皮袍脱下。
寿镜吾却坚持不脱,连说:“赤膊见客荒唐!赤膊见客荒唐!周藕琴见此只好赶紧告辞 他学问渊博,厌恶功名 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自二十岁同治八年,即1869年中了秀才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应试,而是一生坐馆授徒 不但如此,他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参加科举考试和当官 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菜都叫人给送去 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 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骂了好长一个时期 大概吴越是山水鱼米之乡,读书人家里假设有些小的产业,不至于过不去、非要去当官不可 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乱,寿老先生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是深恶痛绝的,认为乱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 在当时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是可贵的,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 这对于他的学生,如后来成为反封建的猛士的鲁迅先生,大概不会没有影响吧!二、鲁迅一生对寿镜吾先生十分敬重三味书屋只收学生八个,而且非常严格,要经熟人介绍,寿先生上门目测,同意了,才可以来读书,并且学生要自带桌椅。
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求学生涯是非常珍惜、充满好感的,学习十分用功,因此成绩非常优异 寿先生很看重鲁迅,而鲁迅在寿先生的辛勤教诲下,古典文学知识越来越扎实,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 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是一生中满怀敬意关系亲密 鲁迅说:“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自1897年离开三味书屋后,鲁迅“和他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寿镜吾亲送陈年米至周家周建人 鲁迅去南京、东京等地求学后,每次回绍兴时,都会去拜见寿镜吾先生 即使是1906年鲁迅奉母命回家与朱安完婚,在绍兴只逗留了四天,鲁迅还是抽空去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镜吾先生 寿镜吾的孙子寿宁先生曾回忆:“鲁迅每年春节前,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我祖父写拜年信,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 1926年鲁迅写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寿镜吾还健在,但已是77岁的暮年老人了 因此,鲁迅不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三味书屋生活的痛苦,更不可能挖苦一位当时还在世的他一生都非常敬重的恩师。
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丝毫没有批判寿先生之意从情感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后两局部的情感是一致的 过去我们常常将本文的主题理解成是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揭示与批判,认为在文中深刻地揭示、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孩子身心开展的束缚与迫害 在这样的视野中,文中写的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被认为是有意进行的童趣和枯燥两种不同生活的比照,快乐和痛苦两种不同情感的比照 其实,这是对作品严重错误的解读 一切文学皆人学 分析作品,我们首先要研究和所处的环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当时鲁迅已经46岁 而此时年轻的女学生许广平走进了她的生活,两人不久就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面对这种感情,鲁迅曾一度不安,但不久还是坠入热恋的爱河 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往的分析和解读中,恰恰无视了这一个关键的地方,那就是,他又有一个特殊的隐含读者当时正与鲁迅热恋的许广平 联系鲁迅当时生活背景,我们不难分析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给自己挚爱的女人许广平看的,是一个男人写给自己恋人的絮语,是46岁的鲁迅清理自己的人生历程、消除内心苦闷的一种情感释放与心灵慰籍的文字。
文中的表达情感是统一的,无论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都是以一种愉快与诗意的语调,表达自己小时侯读书生涯的趣事,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欢快、温馨的情感,而非我们过去理解的文中有两种情感快乐与痛苦 所以,了解了当时鲁迅的写作背景,所谓“两种情感说的错误解读也就不攻自破了,那种认为作品对寿镜吾先生的批判之说也就更站不脚了 从内容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寿镜吾先生是持肯定态度的 鲁迅在文中写道“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就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对照课文,先生的和蔼方正,屋后的梅园,寿先生“不常用戒尺,“不常有罚跪的规那么,连孔子的牌位也没有,这都让人想起那个儒家的“仁字,先生以呤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宣称,仁爱的远近是以心灵为前提,掬水月在手,只要心存爱意,便能“仁至义现 这些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宽厚和蔼和开明和鲁迅对他的尊敬,又何来批判寿先生之意?寿先生的言行这情景总令我想到现在的教师,板着面孔,高举心理“大棒,让学生背诵教材上一些垃圾和稻草之文,让学生背书的唯一理由是“应付考试,而无视自己和学生的修身,这一点,和寿先生相比,不知要差多少。
现代的一些教师虽手中已无戒尺,但体罚学生的手段不知要高明于寿先生几倍,体罚学生的程度不知要高于寿先生几何?文中更令人感慨的是寿镜吾与学生一同读书的情景:“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低下去了,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引文中的声浪号表声音起伏,持续不断“噫、“嗬指念书时加在句尾用来加强感情的声音,意思是:拿着铁如意,指挥比划,潇洒自如 用金杯喝酒,痛快淋漓,喝得很多而未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寿镜吾先生自甘淡泊的情感 他如醉如痴的情态是那么投入 从内容上看,诵读而入醉的不是什么所谓情致高雅的正宗诗文,倒是那种充满狂放情致的近代诗赋 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寿镜吾先生潜心从事蒙学教育,远离官场仕途,自甘淡泊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清白品格 一个被我们现代人认为满脑子“纲常礼教的人,在面对知识时,却能放弃尊者的架子,与学生一同沉醉在知识的美好中,这与我们现在提倡与学生共同面对知识,共享人类文化,共为教肓成败负责,强调学生学和教师教的过程,都必须表达为师生人格的互动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所以想起被误读的寿镜吾先生,又是我们深感愧疚 因为我深感:我们现代许多教师根本不如被我们长期批判的这一位“封建老朽!让我再次重温三味书屋门上那幅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6/6 6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