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

上传人:柏** 文档编号:285394728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最新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最新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2最新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2最新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2最新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最新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最新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8篇 在平日的学习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知识点总结】 本节是植物激素调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这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所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问题。主要有四个重要实验,分别是由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完成的。我们需要注意每

2、个重要实验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对照思路,达尔文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的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詹森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进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温特并没有把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到1934年科学家才最终确认了这种物质就是吲哚乙酸。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均为幼

3、嫩且生长旺盛的部位;根尖和成熟叶片合成生长素极少。在这些部位,通过一系列过程将色氨酸转化成生长素。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极少。 生长素的运输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即极性运输;在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在芽尖、根尖等不成熟组织的尖端,生长素的运输也会受到外界因素(如地球引力、单侧光、离心力)的作用下发生横向运输,如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考点分析】 本节是植物激素调节重点

4、考查的部分,在平时测试和高考中都会占有一定的比例。从能力要求上看,往往考查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往往搭载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都很常见。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知识点误区】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其合成不需要光,横向运输是在尖端完成的,但发生作用的部位在尖端的下面一段。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而琼脂对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无阻碍作用。感光部位在尖端,只有单侧光照射尖端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若无尖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不对称放置,也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2 一、群落演替的定义 群落演替是

5、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二、群落演替的原因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群落内部环境变化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人类的活动。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生演替 (1)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2)过程: 旱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 (3)特点:演

6、替缓慢。 2、次生演替 (1)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3)特点:演替快速。 特别提醒: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四、群落演替的特征 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

7、总量增加。 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稳定性增强。 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短,生态位变窄。 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3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

8、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4 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

9、近百年来呈“J”型;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 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

10、目前不清楚 多样性价值 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 的保护。 易地保护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保护措施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5 细

11、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12、 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

13、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分享6 1、种群有哪些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什么是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哪些? 、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

14、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 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 、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 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4、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如:1983年,我国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 是预测种群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