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汕头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解析

上传人:宜*** 文档编号:285134774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8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汕头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2022年高考汕头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2022年高考汕头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2022年高考汕头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2022年高考汕头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汕头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汕头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解析(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汕头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出游从容”,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

2、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论断不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但庄子说“我知之漆上也”。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正因“我”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这是诗意的目光、审美的目光。惠子中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

3、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我”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也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

4、”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濠梁上的快乐,是非“对象化”的境界,这一思想在后世中国美学中得到了丰富。(摘编自朱良志游鱼之乐会通物我)材料二: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债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也是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正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

5、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说山鸣谷应,但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而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既然

6、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那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首先,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其次,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

7、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城诗说:“宁可食无内,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鱼乐之辩中,惠子的问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是因为人与鱼别而为二,二者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惠子的问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过于绝对,脱离了原文中“若从理性角度看”、“从科学角度看”、“从逻辑上看”等前提限制。)B庄子“知鱼之乐”是因为他凿通人与鱼之间的界限,与鱼会通合一、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纯粹的体验境界。C“物化”打

8、破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让人摆脱“对象化”对自在生命的束缚。D欣赏往往含有创造性,即使对同一物象不同人所见也未必相同,因为个人情趣会影响所见之物呈现的形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个人都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以已度人”、感知外物,所以,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的。【“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的”过于绝对,推断无据】B庄子的“游鱼之乐”与云飞泉跃、山鸣谷应,都打破了自我与对象的界限,将个人的主观经验转移到对象上。C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

9、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推断不当,原文为“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即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移情作用),不一定就能产生美感体验】D美感经验旨在陶冶性情,人在与物的往复回流过程中,往往能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受到美的意象的浸润。【“美感经验旨在陶冶性情”不符文意,原文为“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可见陶冶性情并不是美感经验的目的。】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移情作用”的一项是(3分)A唐代诗人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满目疮痍的景象后,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B清代画家石涛曾描绘自己的创作过程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

10、山川。”C唐代诗人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后,返归洛阳修心养性,写下“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D宋代沈括在高度赞扬王维所画的“雪中芭蕉”时,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的观点。【沈括该观点强调的是书画创作应当得意而忘形,重意而轻形,不属于“移情作用”的范畴。】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4材料一首先由“庄子游鱼之乐”提出了“会通万物”的美学思维,然后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否定了鱼乐之辩中庄子的观点,最后阐明了游鱼之乐是一种“会通合一”、“物化”的纯粹体验境界。5苏轼点评文与可的竹画:“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t然【形容身心俱遣物我两忘的神态。】遗其身

11、。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文与可竹画“无穷出清新”的原因。(6分)5文与可竹画能“无穷出清新”是因为他作画时达到一种“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的创作境界界,即以诗意的眼光来作画,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创作时消除物我之间的界限,达到会通物我(或“物化”)的纯粹体验境界,从而,摆脱“对象化”的束缚,展现生命的自在。(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宝贵的一餐杜鹏程夜里四点多钟光景,周大勇带领战士们顺着一条山沟前行,回到了我旅司令部驻地。他们顾不上休息,又主动争取了掩护搞粮食的任务。周大勇乐得不行。他走到河槽,想找支

12、部委员和干部们,把上级的决定告诉他们。黑暗罩着世界,湿润的空气在夜空流动。河边一堆堆黄蒿、苦艾和马兰草微微摇摆着。战士们有的背靠背挤在一块儿睡着;有的就躺在那全是鹅卵石的河边拉鼾声,萤火虫在战士们头边飞蹿。周大勇摸摸一个战士的衣服,衣服是潮湿的。他想叫起干部和支部委员们,可是又想让他们多睡一会儿。他在心里说,我在河边来回走一百步,再叫醒他们。可是走完一百多步,他决定再走一百步。突然有人喊:“冲呀!冲呀!”战士们习惯成自然地抓起枪,一骨碌爬起来,互相问:“什么事情嘛?”“把敌人捞住了?”“问我干什么?我又不是司令员。”“发什么火!你吃了火药啦?”周大勇喊:“同志们,谁说梦话惊动了大家?”宁金山边

13、揉前额边说:“谁,谁?我梦见了打仗他妈的,我头上碰了个大疙瘩。睡,睡,咱们再睡。”有的人嘟嘟哝哝地咒骂宁金山;有的人咕咕地笑:“宁金山头上碰的疙瘩,一定比地雷还大!”周大勇找来马全有、李江国、马长胜等人,把任务告诉了他们,大伙就分头给战士们传达。濛濛雨又下起来了,村子里的鸡叫了。河岸上有军人和担架队的老乡在过来过去地走。紧张的生活随着紧张的日子又开始了。陈旅长找了旅司令部的四科长来,劈头就说:“明天,啊!今天,今天司令部人员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四科长笔直地站在那里,兴冲冲地说:“老乡们给我们搞来一筐子土豆,四个南瓜,一斗谷糠。另外,旅党委有通知,十分没得办法,可以宰杀牲口充饥。到今天为止,除

14、了驮炮骡子,全旅的牲口已经宰杀了很多。骑兵通信员差不多都变成步兵通信员了!我们司令部的同志们总算凑合着宰了一匹老马,已经煮熟了,七一,你放心,今天保证同志们吃上一顿饭。当然,吃饱吃不饱,那可不敢夸口噢。”陈旅长手一挥,说:“马上开饭!饭可不是给司令部的人员吃,是给河滩坐的第一连的战士们吃。”四科长倒抽了一口冷气,忽眨着左眼,说:“七一,分粮食也好,分什么也好,旅供给部总是先战士后干部,先战斗部队后机关。当然,旅党委会规定的这原则没错。可是司令部的同志们也是苦到家了!昨天整天他们是没有闻过饭的味道。啊!这,你并不是”陈旅长脸色突然变了。他说:“我了解,因为我也没得东西吃,同志!”四科长急得前言不

15、搭后语地说:“七一,不是我你看晚上煮肉,炊事员肚子饿得咕咕叫,可是他们连一口也舍不得吃!我看”陈旅长严厉的眼光,直逼得四科长想钻到地缝去,不容分辩地命令:“开饭!立刻!”四科长迟迟疑疑地看了看旅长,又看自己的胸脯,狠了狠心,说:“好!”一大行军锅的稀饭糠、土豆、南瓜和各种各样的野菜搅起来煮成的饭。饭锅旁边放了一筐子马肉。肉和饭的那股香味呀,直往人鼻子里冲。哪怕你离它一百公尺远,也能闻到喷香味。周大勇喝了一碗稀饭,分到了四两来肉。肉,他一口也吃不下去。昨天晚上,他吃了首长们半个土豆(他把两个半分给几个战士了)。谁知道首长们有多少个钟点米面屑没沾口啦?他想找块纸把肉包起来给首长们送去,可是衣服透湿

16、,哪里会有块完整的纸!低头一看,破衬衣吊下来一片,他“哧”的一撕,用布包着肉。他看见陈旅长和旅政治委员并肩站在河边的高地上,就躲躲闪闪溜进旅首长住的窑洞。他把肉放在灶火台上,乐得正要往外蹦,有人一声喊住他:“搞什么鬼?回来!”听这口气,喊叫的人定是位首长。周天勇的心嘟嘟跳,脑子还没有转过弯,就迅速地扭转身,立正站直了。嘿!仔细一看,原来是陈旅长的大个子警卫员,坐在灶火角,满不在乎地摸着下巴。周大勇松了口气,说:“老资格,你这个死家伙吓了我一跳!”警卫员挤眉弄眼像是抓住谁的短头了,问:“你干啥?”周大勇说:“我们全连战士给首长们送来点肉。喂,大个子!首长们要问起你,你一口咬定说是炊事员同志送来的。你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