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氮环保知识概念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5059701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氮环保知识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低氮环保知识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低氮环保知识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低氮环保知识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低氮环保知识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低氮环保知识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氮环保知识概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低氮环保知识概念一、低氮燃烧的必要性减少NOx排放是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需要近年来的监测数据表明,典型特 征污染物PM2.5出现较大超标比例和区域性长时间严重超标情况,改善环境空 气质量面临巨大挑战。国内外研究和治理经验表明,控制区域性PM2.5污染是 一项难度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 才能有效缓解区域PM2. 5污染。PM2. 5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粒子两部分,以北京为例,二次粒子比例较 高,特别是重污染时段PM2.5中二次粒子比例较常规时段明显增加。有观测数 据表明,重污染发生时PM2. 5与NOx的环境质量浓度变化呈现强相关、同步变 化的特征。NO

2、x是PM2.5的重要前体物,在形成过程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反应生成的 NO3-是二次粒子的重要化学组分;二是通过光解链式反应生成03-,增加大气氧 化性,提供将SOx、NOx氧化生成S042-和N03-的氧化剂。美国加州利用CAMQ 模型模拟削减一次排放的NOx对PM2.5的影响,结果是毎减少1吨NOx排放 可减少约0. 13吨PM2.5。北京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二次粒子是目前PM2.5的 主要贡献者,且比2000年有明显上升,主要成分为水溶性离子(占53%)、地壳 元素(占22%)、有机质(占20%)和元素碳(占3%),其他未知元素约占2% ,且 N03-/S042-比例关系呈现增加趋势。水溶性

3、离子中以S042-、N03-和NH4+为主, 三者之和(SNA)占PM2. 5的比例平均近50%, SNA的浓度贡献是造成PM2. 5污 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NOx排放是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二、低氮燃烧机理及技术研究1、甲烷- -空气燃烧过程氮化学基本原理燃烧理论将NOx的生成分为热力型NOx (Thermal NOx)、快速型NOx (Prompt NOx)和燃料型N0x(Fuel NOx)。天然气中含氮量较低,因此,燃料型NOx不是 其主要的控制类型。热力型NOx是指燃烧用空气中的N2在高温下氧化生成 NOx。关于热力型NOx的生成机理一般采用捷里道维奇机理:当温度低于15

4、00C 时,热力NOx的生成量很少;高于1500C时,温度每升高100C,反应速度将 增大67倍。在实际燃烧过程中,由于燃烧室内的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如果 有局部高温区,则在这些区域会生成较多的NOx,它可能会对整个燃烧室内的 NOx生成起关键性的作用。快速型NOx在碳氢燃料燃烧且富燃料的情况下,反 应区会快速生成NOxo在实际的燃烧过程中各种因素是单独变化的,许多参数均 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即使是最简单的气体燃料的燃烧,也要经历燃料和空气相混 合,燃烧产生烟气,直到最后离开炉膛。炉膛的温度、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程度、 烟气在炉内停留时间等这些对NOx排放有较大影响的参数均处于不断的变化之 中。燃料

5、和空气混合物进入炉膛后,由于受到周围高温烟气的对流和辐射加热, 混合物气流温度很快上升。当达到着火温度时,燃料开始燃烧,这时温度急剧上 升到近于绝热温度水平。同时,由于烟气与周围介质间的对流和辐射换热,温度 逐渐降低,直到与周围介质温度相同,也即烟气边冷却边流过整个炉膛。由此可 见,炉内的火焰温度分布实际上是不均匀的。通常,离燃烧器出口一定距离处的 温度最高,在其前后的温度都较低,即存在局部高温区。由于该区的温度要比炉 内平均温度水平高得多,因此它对NOx生成量有很大的影响:温度越高,NOx生 成量越多。因此,在炉膛中,为了抑制NOx的生成,除了降低炉内平均温度外, 还必须设法使炉内温度分布均

6、匀,避免局部高温。2、国内外燃气锅炉NOx控制技术现状现有低NOx燃烧技术主要围绕如何降低燃烧温度,减少热力型NOx生成开 展的,主要技术包括分级燃烧、预混燃烧、烟气再循环、多孔介质催化燃烧和无 焰燃烧。(1) 燃料分级燃烧或空气分级燃烧热力型NOx生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燃烧温度。燃烧温度在当量比为1的情 况下达到最高,在贫燃或者富燃的情况下进行燃烧,燃烧温度会下降很多。运用 该原理开发出了分级燃烧技术。空气分级燃烧第一级是富燃料燃烧,在第二级加 入过量空气,为贫燃燃烧,两级之间加入空气冷却以保证燃烧温度不至于太高。燃料分级燃烧与空气分级燃烧止好相反,第一级为燃料稀相燃烧,而在第二级加 入燃料使

7、得当量比达到要求的数值。这两种方法最终将会使整个系统的过量空气 系数保持一个定值,为目前工业用户普遍采用的低氮燃烧控制技术。(2) 预混金属纤维表面燃烧技术预混金属纤维表面燃烧是指在混合物点燃之前燃料与氧化剂在分子层面上 完全混合。对于控制NOx的生成,这项技术的优点是可以通过当量比的完全控 制实现对燃烧温度的控制,从而降低热力型NOx生成速率,在有些情况下,预 混燃烧和部分预混可比非预混燃烧减少85%90%的NOx生成。另夕卜,完全预混还可以减少因过量空气系数不均匀性所导致的对NOx生成控制的降低。但是, 预混金属纤维表面燃烧技术在安全性控制上仍存在未解决的技术难点:一是预 混气体由于金属纤

8、维孔堵塞会导致回火爆燃;二是过高的过量空气系数会导致排 烟损失的增加,降低了锅炉热效率。(3) 外部烟气再循环和内部烟气再循环技术燃烧温度的降低可以通过在火焰区域加入烟气来实现,加入的烟气吸热从而 降低了燃烧温度。通过将烟气的燃烧产物加入到燃烧区域内,不仅降低了燃烧温 度,减少了 NOx生成;同时加入的烟气降低了氧气的分压,这将减弱氧气与氮气 生成热力型NOx的过程,从而减少NOx的生成。根据应用原理的不同,烟气再 循环有两种应用方式,分别为外部烟气再循环与内部烟气再循环。对于外部烟气再循环技术来说,烟气从锅炉的出口通过一个外部管道,重新 加入到炉膛内。根据研究,外部烟气再循环可以减少70%的

9、NOx生成。外循环 比例对NOx控制效果也有较大影响,随着外循环比例的增加NOx降低幅度也更 加明显,但循环风机电耗也将增加。对于内部烟气再循环,烟气回流到燃烧区域主要通过燃烧器的气体动力学。 内部烟气再循环主要通过高速喷射火焰的卷吸作用或者旋流燃烧器使得气流产 生旋转达到循环效果。通过运用一个旋流器或者切向气流进口来生成一个有切向 速度的气流,旋转过程即产生了涡流。涡流的强度可以用一个无量纲数旋流度S 表示。当旋流度超过0.6,气流中将会产生足够的径向和轴向压力梯度,这会导 致气流反转,在火焰中心产生一个环形的再循环区域。中心再循环区域的高温气 体将回到燃烧器喉部,这确保了对冷的未燃烧气体的

10、点火,同时通过降低火焰温 度和降低氧气分压减少NOx生成。目前民用锅炉基本适用釆用烟气循环的方式。内循环特点:炉膛尺寸要求小、热效率高、设备成本比较贵。外循环特点:设备成本较低、品牌选择范围大、对炉膛尺寸要求较大。(4) 多孔介质催化燃烧降低火焰温度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尽可能快和多的加强火焰对外的传热。在燃 烧器内增加了多孔介质(P1M),使得燃烧反应发生在多孔介质内,这样从燃烧器 到周围环境的辐射和对流换热就被加强了。实验表明,使用P1M燃烧器的燃烧 温度低于1600K, NOx生成量在5-20ppm左右。P1M燃烧器还可以在燃烧器入 口处添加催化剂,这样燃料分子和氧化剂分子就以一个比较低的活化

11、能在催化剂 表面进行反应。这样反应温度和比于同类的燃烧要更低。由于反应过程只在催化 剂表面进行,不会产生NOx,这样催化燃烧的NOx生成可以降至lppm。催化燃 烧的缺点就是必须保证活性表面在一个比较低的温度下不被氧化或蒸发,且催化 剂造价相对较高,难以得到工业化应用。(5)无焰燃烧传统的火焰燃烧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其主要特点包括:燃料与氧化 剂在高温下反应,温度越高越有助于火焰的稳定;火焰面可视(甲烷燃烧的火焰 一般为蓝色,有碳烟产生时为黄色);大多数燃料在很薄的火焰层内完成燃烧, 但是燃烧反应会在下游的不可见的区域内完成。为了建立一个火焰,燃料与氧化剂之比必须在可燃极限之内,同时需要点

12、火 装置。一般情况下,火焰在点燃以后一般自己充当点火器,对来流进行点火。这 就需要足够高的火焰温度来达到最小点火能量,但是高的火焰温度会使得NOx 生成增加。经研究,在炉内温度为1000C,空气预热到650C的情况下,燃料在无焰 的情况下燃烧,一氧化碳低于lppm, NOx接近于零排放。为了稳定火焰,可视的燃烧过程需要在燃烧后产生很强的烟气回流;对于无 焰燃烧,烟气回流发生在燃烧之前,甚至可能在燃烧器当中,这样再循环的烟气 加热了预混的燃料,降低了炉膛温度,扩大了反应区域。无焰燃烧火焰分布均匀,燃烧温度低,同时径基生成少,这使得NOx产生 更少。无焰燃烧需要以下条件:分别射入高动量的空气和燃料流;大量内部 的或者外部的高温燃烧产物循环;热量的快速移除,以保证炉膛内各处均未达 到绝热火焰温度。无焰燃烧不需要传统的稳燃装置或条件(比如强涡)。通常使用 在特殊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