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高中语文说课案例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85059632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高中语文说课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经典高中语文说课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经典高中语文说课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典高中语文说课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高中语文说课案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知教育教研部整理发布经典高中语文说课案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泪珠和珍珠,下面我将做以下分析:一、说教材(一)课文地位本课文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笫三单元中的内容。笫 三册高中语文以古代诗歌和古代、现当代散文为主,重在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 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中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占据了两个单元。本课所在的第三单 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训练语感,提升文 化品位和审美趣味。泪珠与珍珠选自琦君散文,是台湾作家琦君的名篇之一,是一篇 饱含文化意蕴、散发浓浓情韵的优美散文,在当代散文中很具代表性。学

2、好它,可以帮助学 生学会如何领悟散文中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境界,体会“形散神聚”的散文特征,以及掌握散 文写作以小见大和巧妙引用古诗文以增加表达效果的技巧,提高鉴赏评析散文的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琦君及其散文特点;品味作品中所引诗文的含义;能力目标: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提高散文阅读鉴赏能力;情意目标:感受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热爱生活,体验真情,做会感激、知感恩、富有 爱心的人。(三)教学的重点和焦点体味文中各种“泪”蕴含的丰富情感,领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二、说教法本文为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进行引导点拔即可,上课时,教师设计“初 读一研读一品读”三个阅读环节,逐步深入

3、地引导学生训练语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三、说学法(一)学生现状分析高二学生已具备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但当前学生对散文往往兴趣不高,如果用常规法 去讲读,势必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虽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散文阅读中 抓表层现象较易,推究本质却难;理清大致结构容易,明晰具体思路却难。教师可以利用高 中学生已有较多的知识积累和阅读经历,有较强的求知欲和主动性的特点,运用阅读规律和 方法,适当引导、点拔,完成阅读目标。(二)学习方法指导重点放在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品质的培养上。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在学生诵读和听 录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其自行理解课文大意、作者情感,品味优美词句,形成整体感

4、知。 然后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对课文具体内容、重要句段、结构层次、主题主旨等进行分析理解。 最后指导学生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对文章情韵、意蕴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和领悟。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前段时间播映了部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该剧画面唯美,情感缠绵,故事温婉柔美, 略带哀怨,犹如一篇情韵浓郁的抒情散文,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部作品就是根据台湾著名女 作家琦君所写的长篇橘子红了改编的。琦君的写作风格和橘子红了一样,总能以最 澄净安详的文字,于平常无奇中至理,在清淡朴实中见出秀美,就如这篇散文泪珠与珍珠, 用极为清新安静的文字表达了她内心的波涛汹涌,阐释了很深的人生哲学。利用学生熟悉和喜爱并有感悟的影视剧

5、导入,可以了解作家风格和作品特点,也容易激 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初读1. 先由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请学生各用一句话来概括听读这篇文章的 第一感受。学生一般更多的还是着眼于对琦君文章中泪珠的寓意和哲理的关注,故宜把学习 目标主要放在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上。2. 播放录咅,学生听读,纠正自己读咅断句的错误,并思考问题:本文写了各种各样 的泪,从哪些角度写的?能将其归类吗?教师点拨提示:按照文章写作的顺序來寻找,抓住关键词语。可以边读边分析。学生自读后明确:诗文中的泪(马区夫人、冰心、白居易、杜甫);亲身经历感悟的泪(乡 愁之泪、怜子之泪、生命的奋斗之泪);观音、基督徒的泪(不

6、为一己的慈悲之泪、为人类献 身的感恩之泪)。设计这一环节是基于以下考虑:教师在讲析前,让学生自行阅读,借助课文提示和教师 点拔,依照各自不同的心理规律和阅读时的个性心理体验,去揣摩、玩味和领会课文的内涵、 韵味,可以对课文做出没有外界干扰的属于学生个人特有的情感评价,从整体上捕捉课文特 色和意蕴,不至于把学生的悟性和情感淹没在教师冷冰冰的课文分析中。这样有利于学生阅 读品质的培养,既培养了学生诵读文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三)研读1. 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三类眼泪的写作顺序?可不可以颠倒顺序來写?说说理由。 不可以。这些眼泪的顺序安排有作者的深意。它们是以自己的心路历程

7、,以自己随着岁 月增长、阅历增加,对人生感悟的先后安排的,即先是少年不知愁到对泪的初解,再是备尝 忧患之余亲身经历对“泪,的深解,最后领悟观音、基督徒不为一己而为人类流泪的醍醐 灌顶的真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2 文中有三处写了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不同的含义和 作用。明确:在前面引入话题,虽然喜爱,但并不真正理解;在中间再次谈及,贯穿全文,说 明战胜苦难与忧患的韧性与意志;最后与开头相呼应,更深切地体会到我们应感恩这个世界。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 无论是乡愁的泪、怜子的泪,还是生命奋斗的艰辛之泪、不为一己悲欢

8、的慈悲与无私的泪, 它们都使我们的眼睛更清澈,因而也就使我们的心灵更明净与温厚,流泪并且多,说明经历 的事情多,流露出的情感自然深;饱经忧患意在说明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着更加深 刻的体会。3. 有人说,本文是一篇怀乡之作。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出理由。明确:有怀乡之情,但只是表现主题的一个材料而己,中心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温 馨平静的笔调阐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是什么使人变得温和、宽容、淳厚、善良? 是泪水,是饱经忧患。怎样的心灵才最真挚纯洁、最崇高?是善于感激、感恩的心。告诉人 们温厚善良的行动,崇高的道徳,高尚的心灵来自泪水,来自经历的磨难和忧患。研读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分析课

9、文的结构关系、主题形成和艺术手法运用等。研读是精 读、细读,解决的是对课文中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对主要教学冃标的达成。此阶段教师要做 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把握要点、突破难点。研读这一环 节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概括的阅读能力很有作用。(四)品读1.泪珠与珍珠的关系琦君曾有这样一段话:“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难的毅力 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明确:珍珠也是母贝最伤痛的泪水,那一丝流转的神秘光泽从不让人轻易窥见心思。珍 珠更是最艰辛岁月的结晶,历经磨难所以稀有,并且以高雅纯洁印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10、。文章 以“泪珠与珍珠,为题,显示作者构思的奥妙所在。作者在文中写种种不同“类型的泪 水,丰富了泪水的内涵,正是这种种泪水化作了一粒粒珍珠,二者不但形似,而且神似。(1) 泪水是人间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理解了泪水,便能理解生活,真切领悟人生真谛, 这份收获如同珍珠一样贵重。(2) 经过一次对泪水的感悟,自己洞识生活的能力便增进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给人 启示的泪珠如同珍珠一样宝贵。(3) 文末谈到的观音泪以及基督徒的感激Z泪并非为自我而流,而是为仁爱而流,为大 众而流,为真诚而流,所以它犹如珍珠一样的珍贵。(4) 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2. 学习本文,在散文写作上对你

11、有何启迪?学习本文,我们首先应该学习的是作者巧妙地运用自己广聘的学识,把古今中外的小说、 散文、古诗、词、现代诗、故事等,熔于一炉,巧用诗文营造出一个柔和温馨的艺术境界, 达到了动人心魄的表达效果。其次是学习作者善于筛选自己亲身经历的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体 验,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为线索,将不同层血的材料精心贯穿起来,来表达自己 感悟到的一个深邃的人生哲理。再次,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在课文中,一句话、一首诗、 一个故事、一滴眼泪都能引起作者的遐思,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品读环节主要培养的是对文章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和对作品主旨、作者观点的 评析能力。“阅读不能停留在理解上,而要养成鉴赏的

12、习惯与能力。”(夏丐尊语)品读阶段是 阅读教学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它的要点是对文章技巧和情韵的领悟。此时学生对课文的认 识已上升到理性层面,知觉的整合作用在具体性上恢复了其生动性与丰富性,在初读阶段混 沌、腰胧的一切,到此己变得清晰、真切、生动,原来比较模糊的感受,此时也将体会得更 准确深刻。这样在认知、操作基础上来完成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的培养,便水到渠成。五、说板书设计板书按照课文标题、内容、作者心路历程、主题和艺术手法的顺序从左到右进行竖版设计, 脉络清晰,一目了然。说课教师第XX号【专家点评】本说课教案设计的主要优点在于:依据散文特点和阅读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 渐进地进行阅读,要点清楚,层次清晰,符合学生阅读实际,同时又有针对性地结合现代文 阅读考查耍点,注重突出现代文阅读的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坏节,简洁实用,有 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