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城明代功名坊建筑探略 牌坊建筑历史悠久,从春秋、汉代的“衡门",唐代的“乌头门",宋代的“里坊门”,至元明清、民国 时期的牌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1)早期牌坊的功能有限,只是起到指示性、引导性或标 志性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传承手法已呈现多样性,牌坊就是 人们采用的一种有效的传承工具之一封建统治者利用牌坊的影响力,人力宣传科举制及建 立功名坊,褒奖和纪念科举人才,继而扩展到建立寿坊、贞节坊、慕志坊等建筑,遂渐形成了一 个牌坊建筑系列在漳州城晶立着三朋明代功名坊,具中国保单位“尚书”坊和“三世宰贰"坊,坐落在国家 级历史文化街区最繁华的香港路北端街道上,两者之间相距28米左右,南北向并列跨街构筑; 省级文保单位“澹泊宁静''坊,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蓝出镇西坑村口,建筑雄伟壮观当地政府在 上述区域内建坊意义重人,不仅突显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让行人翘首仰望以显示高贵荣耀, 而且具有宣扬科举入丄,“诗书礼仪”等意含这三座功名坊建筑,是漳州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 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明代功名坊建筑建筑规模及建筑艺术鬲于其他类型牌坊,口功名坊蕴 含人量的传统文化信息,是研究漳州区域性的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历史背景与功名坊建筑调查漳州城为漳州府治所在地,始建于唐贞元二年(786年),旧时隶属龙溪县治管辖(现改为 龙海市)明代是漳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时人称Z“地无旷土,人无 遗力”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在海澄月港开设“洋市”,“准贩东西洋”,“商贾糟粟往来如 织”,广州潮惠各港和外洋商船来漳贸易络绎不绝据有关资料记载,明万历年间,每年进出月 港的大海船达200多艘,漳州地区生产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等远销东南亚,刀港成为福建四人 商港之一(2)外销商品的激增,生产方式突破家庭副业的格局,出现了作坊和工场,社会经济出 现繁荣,“商贾云集,甲第连云二漳州呈现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带动下,文化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各县官办儒学、 社学、书院成为这个时期教育的主力军,民间私学遍及各地据统计,漳州历史上有邺山书院、 岁江巧院等100多所自唐元和|一年⑻6年)龙溪县周匡扬第一个进士及第后肋朝历代文 人辈出截至清代,漳州府治所在地的龙溪县进士及第401人,状元1人,举人591人漳州地 区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宋代著名的理学家陈淳,明代苦名的历史学家张燮、苦名的教育学家黄 道周,清代著名的数学家、水利专家圧亨阳等杰出代表人物。
他们的史迹和成果,己成为漳州 古代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明成化四年(1468年),诏安第一个登科举人许潜首开南诏建坊先河Z后,立坊Z风逐 渐在漳州地区兴起据清乾隆版《漳州府志规制》记载,漳州历史上共建402廉牌坊,至今尚 存的古牌坊建筑遗存约有47座,是目前福建省保存古代牌坊建筑最多的地区仅龙溪县境内, 在历史上建造了 202座牌坊,其中功名坊就有149座,经田野调查获悉冃前尚存各类古牌坊 约8朋,漳州城内保存4炖,以功名坊居多功名坊建筑,与地方教冇、科举等存在着密切的联 系,建筑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大,HP蕴含了人量传统文化信息,雕刻艺术也明显高于其他类别 的牌坊,是漳州地区有形的历史文化珍贵遗产,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尚书”坊,座落在香港路北端双门顶,是一座精美的仿木石构建筑,与“三世宰贰”坊 并列跨街构筑,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当地政府奏报明朝廷,为林士章设立的(图一)林士 章,字徳斐,漳浦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殿试探花,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万历二 十八年(1600年)逝世,亨年77岁(3)该坊坐北朝南,三间十二柱五楼,屋面歇山式,仿木石构建 筑明间面阔4.38米,次间面阔1.58米冲柱边宽58x57厘米,柱脚四方形,升至1.62米起呈讹 角状,边柱边宽28x27厘米,柱脚四方形,升至1.35米起呈讹角状。
通高11米为稳定石坊, 设计者在中柱和边柱前后各添逍一根戯柱,支撑边楼屋面构件此坊构筑雄伟,结构复杂,构件厚重字匾正反面阴刻行楷“尚护“探花”四个大字尚 书”是他的官职;背血题刻“探花",表示他的科举名次楷书题识稳健,书体行笔有力,入木三分, 堪称书法梢品叙事匾正反血竖行阴刻楷书“赐进丄及笫、资政大夫、南京礼部尚书、前礼 部左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两京国子监祭泗林士章"四十九 个字概述了林士章科举及第和累官的过程2(三世宰贰沏,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父蒋玉山、 祖父蒋相而立(图二)蒋孟育,字道力,龙溪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选庶吉士任南 京吏部右侍郎,他以亲老归养,与张燮、郑怀魁、林茂桂、王志远、高克正、阴澳飞等漳州“七 才子”,结眩云诗社”于漳州芝山⑷石坊坐北朝南,十二柱三间五楼,屋而歇山式明间而阔4.39米,右次间面阔1.69米,左 次I'可而阔1.23米,中林边宽58x57厘米,四方形林,升至1.38米起呈讹角状,边柱边宽27x27丿里 米,升至1.38米起呈讹角状在中柱和边柱的前后各设置-•根小俄柱,顶端支撑边楼屋面构件, 俄柱升至1.60米起呈抹角状。
石坊进深1.94米,通高11米字KiEifil浅阴刻楷帖“三世宰试”, 意为一家三代任官或封赠至侍郎:背面题刻“两京历憶为在“两京”(北京与南京)当官时间长, 经历多叙事爲竖行阴刻行楷,部份字迹因石质风化严重,而无法辩认匾全文“诰赠通义大 夫南京吏部右侍郎祖蒋玉山,诰赠通义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口□,诰赠口仕□□口口□□口蒋相,南京 吏部右侍郎蒋孟#,□□□□□□□□通议大夫□□□□=蒋孟育一家祖孙三代,才华出众,官位显赫3•漳州市龙文区蓝III镇西坑村旁有一座高大雄伟的功名坊一一“澹泊宁静”坊,明崇祯 九年(1636年)为纪念林钎而建(图三)林钎,龙溪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炳辰科殿试第一 甲第三名,任翰林院编修、国了监祭酒、吏部侍郎、东阁人学士,入阁参与商讨军国人事,一生 廉洁奉公,不立门户崇祯帝御书“澹泊宁静^小正和平”(5),褒奖乙匾额左边青石板落款“提 督福建学政、布政便司、右参议兼按察司佥事、门生陶承谟''二十四个字,右边青石板落款“署 龙溪县事、南靖县知县、门生昊士颜”十五个字平板坊止反面阴刻楷沪大明崇祯岁次内了 孟冬毂口立”十三个字叙事匾前后阴刻楷书“为万历丙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 编修肓。
起居注慕修实录,经展书、官历南京国了监司业、左春坊中允谕徳、国了监祭酒詹 事、经讲官加俸一级礼部右侍郎、掌翰林院事教习庶吉士、实录副总裁、礼部左侍郎、兼东 阁大学士、奉勒同知、经事实录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林轩立S共一百一十八字该篇 详细地记载林轩科考入仕累官过程,是研究林轩一牛•廉洁奉公的思想品德的重要依据之一该坊坐东北朝西南,十二柱三间五楼,屋面歇山式,仿木石构建筑明间面阔4.38米,次间 而阔1.98米,进深2.60米中柱边宽60x60厘米,四方形柱脚,升至1.81米起呈讹角状,边柱边 宽28.5x28.5厘米,四方形柱脚,升至1.80米起呈抹介状,脊通高9.04米石坊建筑体和构件硕 大,易受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设计者为稳定石坊,使之传世百年,乃至千年而不毁, 故在中柱和边柱的前后,各添置一根俄柱,以支撑边楼屋血构件,同时为构筑次楼小坊亭创造 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