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区冲突多极化趋势下构建合作治理机制实践维度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9.50KB
约19页
文档ID:284556167
社区冲突多极化趋势下构建合作治理机制实践维度_第1页
1/19

社区冲突多极化趋势下构建合作治理机制实践维度关键词 社区冲突社会风险 合作治理 公共事务导读: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城市社区冲突日益突 出,主要有物质利益冲突、权利冲突和文化冲突,呈现出冲 突主体多样、利益成为焦点、程度不断升级等特点有效防 范和化解社区矛盾,应着力推动社区合作治理,实现“三个 转变",即治理主体从政府“单兵作战”向多中心协同治理 转变,治理方式从行政单向管控向“三社联动”转变,冲突 应对从被动维稳处理冲突向主动防范风险转变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经济 成分、劳动就业、利益分配、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主体 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频发多变社区作 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冲突发生的前沿地 带近年来,我国社区冲突数量增多、程度增强,既阻碍了 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社区冲突,查找根源,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 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地进行防范和化解一、社会冲突理论与社区冲突的基本内涵冲突,是在存在着对立条件的情况下,系统各个部分的 对立目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抵触、矛盾或争议社会学对”冲突”的关注由来已久,一些著名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对社 会冲突进行了阐释。

马克思(Karl Marx)认为,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韦伯(Max Weber)强调,社会的流动程度 获得权力、声望与财富 的机会一一是产生冲突与紧张的重要变量齐美尔(Georg Simmel)认为,冲突的利益越是得到清晰表现,就越有可能通过妥协来实现群体的客观目标达伦多夫(RalfDahrendorf)强调社会冲突的客观必然性,揭示了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共识与压制的辩证关系科塞(Lewis A.Coser)指出,当冲突频繁且暴力程度减低时,冲突将提高系统内部弹性协调和外部环境适应能力特纳(Jonathan H.Turner)认为,资源稀缺是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1]社会冲突作为人类交往过程中的一种对立状况,是社会存在的基 本形式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因20世纪中期,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社区冲突成 为西方国家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1957年,美国学者科尔曼 (James S. Coleman)《社区冲突》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社 区冲突进入了社会学者的研究视野科尔曼认为,社区冲突 根源于经济、政治和价值观的冲突,导致社区冲突的各种事 件会互相强化,在冲突之初就必须制止这种恶性循环。

1960 年代,美国学者葛木森(W. A. Camson)研究了新英格兰18 个社区的54起争端,他把冲突分为积怨冲突和常规冲突两 类,其中,积怨冲突的特点是不择手段,政治控制转移、社 区整合程度低会导致更多的积怨冲突[2]其后,美国学者 桑德斯(Irwin T. Sanders)在其著作《社区论》中提出, 冲突不是社会固有的,而是社会不平等产生的必然结果,是 剧烈社会变迁的前奏;社区冲突的发生和三个因素有关,即 对立的关系、不同的权力分配、社区居民的激烈情绪;解决 冲突的关键不在于消除利益冲突的根源,而在于控制利益表 达的过程和结果[3]总的来讲,社区冲突是指在社区这个人口高度聚集的地 域空间中,以大多数社区成员或社区内部的社会群体、社会 组织为主体的,对整体或局部的社区生活能够产生一定影响 作用的抵触、差异、对立、排斥等矛盾现象[4]与一般意 义上的“冲突”相比较,社区冲突具有以下鲜明特征:第一, 冲突发生在“社区”这一区域性层次;第二,冲突参与主体 主要是社区居民或其他社区主体;第三,冲突主要针对社区 公共资源分配或者社区公共利益方面的问题,这是与人际冲 突的重要区别;第四,冲突表现为激烈的、显性化的及对抗 性的。

[5]二、我国城市社区冲突的类型和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单位包办了个人从生到死的全部生活, 社区只是单位的附属物或补充,社区冲突比较简单,主要是 单位成员与相关管理机构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后,伴随着 单位制解体和市场化推进,城市社区分化明显加快,形成了 错综复杂的矛盾缠结一)社区冲突的类型对于社区冲突,从不同的视角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按 照冲突主体不同,社区冲突可分为个体间冲突、个体与组织 (包括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等)间冲突、不同组 织间冲突按照冲突的强烈程度不同,社区冲突可分为低度 冲突、中度冲突、高度冲突按照冲突的诉求和内容不同, 社区冲突可分为社区物质利益冲突、社区权利冲突、社区文 化冲突1•社区物质利益冲突主要是指社区主体基于社区公共资源分配不平等或社 区公共利益引发的冲突一般发生在社区居民与地方政府、 街道、居委会以及社区内各相关组织之间,主要表现为两种 情形:一种是社区居民认为有关组织机构通过不正当途径占 用社区公共资源,或认为社区公共资源分配不公而引发不满 情绪;二是社区公共服务不到位,使得一些居民的基本需求 得不到应有的满足社区物质利益冲突,主要涉及产权归属、 环境卫生、社区经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见表1)。

2.社区权利冲突主要是指具有正当权利的主体之间,因政策法规对其权 利关系未作出明确规定所导致的权利边界模糊,或者由于实际权利行使与法定权利不符合,而引发的对立冲突状态从 某种意义上说,社区权利冲突的实质就是政治冲突主要有 两种情形:一是社区公共权力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社区 居委会与政府之间,实际上是基层政府的公共权力在运作过 程中与居委会这一社区居民利益共同体的公共权力之间,由 于权力边界模糊而导致的冲突二是社区公共权力与公民权 利的冲突主要表现为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权利冲 突,如某些社区居委会选举不规范或参与结构存在缺欠,导 致社区居民法定权利与实际行使不符合此外,还表现为物 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的冲突,由于物业共有资源代理权与业主 共有资源所有权权利边界不确定性而造成的[6] 3.社区文化冲突主要是指社区主体由于价值观念不同、行为规范失范造 成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社区冲突的产生文化冲 突意味着人的生存状态陷入了危机,进入了一个失望与希 望、痛苦与幸福、分裂与整合的困惑期[7]这种冲突在失 业下岗人员和失地进城农民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一方面, 他们失去了在旧体制中的位置,原来的所谓平等、稳定、依 赖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不再有效;另一方面,又未能在新 的秩序中找到自我定位,接受风险、竞争、效率等新的价值 观念和行为规范尚需时日。

这种矛盾冲突的心理状态,很容 易导致自我排斥和社会冲突社区文化冲突还表现在外来流 动人口身上,农民工常常陷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把自己定 位为"外地来的”,形成本群体一种内卷化的关系认同,成 为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双重边缘人二)社区冲突的特点作为转型期社会变迁所产生的结构性应力在城市基层 生活中的体现,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冲突呈现出一些新的特 点1. 冲突主体日益多样以前的社区冲突大多是家庭邻里纠纷,如今在许多涉及 公共利益的矛盾纠纷中,出现了个别居民对群体、群体对群 体、群体对组织的纠纷特别是在由旧城改造、征地拆迁、 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物业管理所引起的矛盾中表现得 最为明显仅仅一个“居民对施工工地”的纠纷,就可能涉 及施工单位、开发商、政府职能部门、公用事业单位乃至作 为土地批租和市政建设主管的政府本身这就意味着纠纷复 杂化,解决难度也增大[8]2. 利益问题成为焦点以前的社区冲突多是因为“咽不下一口气”,搀杂的感 情因素较多,通过思想工作和说服教育一般可以化解而现 在的社区冲突多是利益之争,当事人有明确的经济目的和具 体的经济赔偿或补偿要求,而且由于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利 益关系的复杂化,协调处理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

3.冲突程度不断升级随着利益关系的组织化和利益群体的出现,社会群体以 “共同利益"为话语纽带的集体行动不断增多,许多潜在矛 盾纠纷不断凸现出来,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日益频 繁如果处理不当,极易激化矛盾,使纠纷升级群体冲突、 集体上访、法律诉讼就是矛盾纠纷激化、升级的结果[9]三、我国城市社区冲突产生的缘由伴随着体制转轨、结构转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引 发城市社区冲突的因素呈现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一种冲 突往往由多种因素引起,而各种因素之间又相互交错互为因 果从大的方面讲,社区冲突产生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四个方 面:(一)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加剧了社区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中的社会阶层发生了较大变 化,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 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 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等十大社会阶 层[10]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社会同质性逐步 消解,异质性明显增加,一方面,使得追求同一性和超稳定 性的传统社会控制机制失去了基础;另一方面,使得不同社 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不断强化,利益的分化也日益加 剧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间不 可避免地产生相互竞争和冲突。

可以预见,在相当长一段时 间里,社区内各主体围绕不同利益问题而引发的冲突,将日 益增多和表面化,并构成一切社会矛盾的基础,成为引发社 区冲突的主要方面二) 社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相对短缺低效加剧 了社区冲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 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 人们对居住环境、生活品质有了新的要求然而与之相对应 的,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能 力,却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群众期盼如教育、卫生、文 化等社会事业投入相对不足,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及其资源 配置不尽如人意,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离广大居民的 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社区冲突,值得 我们高度关注三) 居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加剧了社区冲突一般来讲,有冲突的社会是正常的,没有冲突的社会是 不存在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化解冲突的机制,能不能给 社会提供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 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上存在着利益表达“困难 群体”一些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利益表达渠道基本上为经 济、政治与文化领域的各类精英控制了,普通群众特别是弱 势群体往往“集体失声”。

二是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遭遇 “体制性迟钝”主要表现在:整齐划一的科层制组织体系 缺乏弹性,无法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组织机构链条过长,部 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严重影响了机构效率;高度集中的权 力与严密而繁琐的规则体系,制约着机构和人员的创新,等 等[11]当群众利益诉求遭遇“体制性迟钝”,在整个社会 普遍缺乏权威、主动、快捷反映利益诉求渠道的情况下,制 造轰动效应、扩大社会影响容易成为利益群体表达诉求的首 选方式四)传统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失衡加剧了社区冲突从传统文化看,我国历来有“均贫富"、“等贵贱"、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民族心理,这种积淀已久的平均 主义思想与失控的利益差别出现了背离[12]由于社会地 位、劳动关系、就业方式以及收入水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 化,人们面对突然出现的贫富差距,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 时间过渡,不适应感、不公平感、不安全感、被剥夺感等非 理性心态悄然而生,自觉不自觉便产生浮躁焦虑、急功近利 等情绪化行为,日积月累,社区矛盾冲突便不可避免在“借 机发泄”、"表现欲和英雄情结”、“盲目从众”、“法不 责众”等文化心理的影响下,遇到偶然的导火索,矛盾更易 进一步激化而转变为群体性事件。

[13]四、我国城市社区冲突的合作治理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一是社会成员全面去组织化,社会管理的基层组织依托几近 丧失;二是改革开放带来利益分化,导致利益协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