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2讲课文档

就爱****影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45MB
约58页
文档ID:284307908
第六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2讲课文档_第1页
1/58

第六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第一页,共五十八页第六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第六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ppt课件课件第二页,共五十八页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第二节 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第三节 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第四节 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第五节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第三页,共五十八页何为政治政治成为了城邦公民参与的统治和管理活动政治政治是各种集团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集团或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所结成的特定关系 第四页,共五十八页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政治政治经济经济文化文化教教 育育 人口、人口、环境等环境等“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第五页,共五十八页一、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几种主张一、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几种主张“政教合一说政教合一说”“政教分离说政教分离说”“政教互助说政教互助说”三种主三种主张张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第六页,共五十八页1 1、从政治角度出发,政治就是教育从政治角度出发,政治就是教育 2 2、从教的角度出发,教育就是政治从教的角度出发,教育就是政治 “政教合一说政教合一说”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政教合一制度在中世纪时期拜占庭帝国、沙俄、阿拉伯帝国、印度、政教合一制度在中世纪时期拜占庭帝国、沙俄、阿拉伯帝国、印度、意大利等国家或地区实行过。

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加强自己意大利等国家或地区实行过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加强自己的政治统治,需要利用宗教;而宗教首领为了扩大影响、争夺势力,的政治统治,需要利用宗教;而宗教首领为了扩大影响、争夺势力,也需要与封建统治者的联合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也需要与封建统治者的联合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民间事务的准则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政教合一政教合一 第七页,共五十八页1 1、教育独立于政党之外教育独立于政党之外2 2、目的而言,教育和政治活动都在于影响人目的而言,教育和政治活动都在于影响人 3 3、背景:教育行政系统方面,、背景:教育行政系统方面,18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后,公共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参与教育活动和对教后,公共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参与教育活动和对教育的组织管理日益完善起来育的组织管理日益完善起来 “政教分离说政教分离说”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土耳其信仰伊斯兰教土耳其信仰伊斯兰教, 但但主张政教分离。

主张政教分离政教分离,是现代政治学的一项原则现代政治学的一项原则,源于欧洲摆脱宗教控制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并成为欧美政治学说主流观点欧洲社会的趋势是向世俗主义方向发展,从而渐渐远离基督教教育中的宗教礼仪和信念第八页,共五十八页1 1、政治影响教育政治影响教育 2 2、教育也影响政治教育也影响政治 “政教互助说政教互助说”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第九页,共五十八页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二、教育与政治的双向关系二、教育与政治的双向关系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第十页,共五十八页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谁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谁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第十一页,共五十八页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1 1、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2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 3、创新政治理论、创新政治理论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第十二页,共五十八页。

5 公共管理:国家政权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4 权力:争夺和运用权力的过程3 法学:用立法和执法最终实现统治的过程2 宗教神学:源于超自然的力量1 道德伦理:政治源于道德规范6 马克思: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属性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第十三页,共五十八页回顾历史造就统治人才学而优则仕培养目培养目标标儒家经典教育内教育内容容官吏和地主的子弟入学资入学资格格中国高等教育有很深的政治化基因官学由朝廷供给经费来经费来源源 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第十四页,共五十八页历史事实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 科举制度康乾盛世与文字狱战时党政教合一 文化大革命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第十五页,共五十八页总结中国政府和大学的关系呈 现出高度的控制性特征 政治选择决定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影响高等教育结果政府政策决定高等教育的兴衰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第十六页,共五十八页 政治对高等教育影响方面 高等教育对政治影响方面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第十七页,共五十八页。

政治对高等教育影响方面 欧美 认识论认识论传统我国政治论政治论哲学主导一 对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的探讨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布鲁贝克分析了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是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的“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另一种“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则认为,人们探索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直至“知识经济”大行其道时候,似乎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与后一种高等教育哲学第十八页,共五十八页政治对高等教育影响方面 国家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的政府管理模式 二、政治制度对高等 教育的影响 国家的政治价值观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第十九页,共五十八页政治对高等教育影响方面三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家庭社会阶层校际差异地域差异 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过程、结果 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仪器设备、教育教学 高校的空间布局、入学机会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第二十页,共五十八页政治对高等教育影响方面四 政治对高等教育控制手段方面高等教育政策1高等教育制度2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研究3高等教育立法4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分析5高校各种权力的研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治学分析66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八页。

高等教育对政治的影响方面3高等教育促进政治改革发展1高等教育政治社会化5 强调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4民族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6高等教育培养政治人才方面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高等教育与政治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方针一、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社会人和自然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社会人和自然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社会人和自然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社会人和自然人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八页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蔡元培 :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不可偏废的方针1912年民国政府: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27年国民政府 :中华民国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们生活,扶植社会生活,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1934年中央苏区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950年教育部 :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八页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1957年,毛泽东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八页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 1990年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2002年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结: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了几十年教育实践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提出的,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八页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结果的观念存在,是教育活动所希望获得的教育结果,主要反映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八页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逻辑概念:(一)教育目的的逻辑概念: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或者说是对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设想高等教育目的的逻辑概念:高等学校中对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设想巴黎大学的前身是巴黎大学的前身是索邦神学院,索邦神学院,1261年正式使用年正式使用“巴巴黎大学黎大学”一词。

一词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八页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二)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二)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目的的本质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期待性作为理想教育目的,是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结果,因而内含观念价值与期望值教育目的是主客观的统一教育目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上海美国教会办的圣约翰大学上海美国教会办的圣约翰大学第二十九页,共五十八页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2、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1955年5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发表了著名的迈瑙宣言中指出:“在相信科学是通向人类幸福之路的同时,也强高要看到科学在向人类提供自杀的手段哈佛大学1978年公共基础课方案规定,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语、数学、自然科学等五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3、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中各执一方,前者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