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介绍材料人物轶事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己,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 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 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Z,录为弟子,遂为通儒王冕夜读王冕七八岁吋,父亲叫他在出境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 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 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 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 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 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千里马相传,他的父母,单生王冕一人,爱他如掌上明珠,他周岁就会说话,三岁能对答自 如,到五六岁,认识能力要比一般儿童高,八岁开始入学,成绩优良,宗族大为惊奇,视为 神童,宾客也称赞他为“千里马”。
借灯读书王冕小的时候,求知欲很旺盛,好奇心也很强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牛,他把 牛放在草地上,自己就溜到私塾里去听村童读书,傍晚冋来时,发现牛不见了,被他父亲狠 狠地打了一顿可是他并不因此而罢,过了几天,他又到庙里坐在菩萨的膝上,借长明灯读 书认字《儒林外史》一开始描写王冕放牛的故事,也可能是根据这件事写的不过查考有 关他的传记资料,王冕并不曾替别家放牛,也并不是幼年丧父吴敬梓把王冕写成幼年丧父, 从十岁上雇给人家放牛,经过这样的加工,使王冕作为一个农民艺术家形象就更加突出,性 格也更鲜明,所以王冕的故事流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自学成材据《儒林外史》所说,王冕的学问艺术好像都没有师承,是个自学成材的人其实王 冕的老师有据可证的有两位:一是王艮,一是韩性王艮诸暨县人,字止善,尚气节,读书 务明理,学以致用止斋”是王艮归林后所筑“止止斋”的简称王冕诗集中仅两题称人 为“先生”,其中之一是《悼止斋王先生》其中用“夫何能见紫芝眉”、“回首春风说 向谁”等句,上句是用汉惠帝为太子时师事“商山四皓”的故事;下句更表明他曾从学于王还有位老师是安阳韩姓全祖望的《参军王先生宛传》云:“王晁……贫家儿,窃喜 读书,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视先生如视性《宋元学 案》卷六十四)《明史》王冕传也有类似记载包费在1935年12月《大公报》所刊《王 冕事迹考证》一文中对此提出过怀疑他说:“王冕是不是韩性的学生呢?如果真是韩性的 学生,而且在韩性死后,同学视他如视性,这当然是王冕小史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 因此我觉得这事还须存疑其实,韩性是王毘的老师是可以相信的《竹斋诗集》虽无记 述韩性的诗文,但旧抄本后附有韩性的《竹斋记》另外刘将孙《养吾斋集》卷二十一也记 载了韩性为王冕作的《竹斋记》,其中说道:“暨阳王元章以竹名斋,求记于余余家抵暨 阳不百里而未尝一至其处,不知所以记……”王冕于是取出自己画的一张前蔽着数间毛竹的 茅屋的图给韩性看,还指着画说:“是所谓竹斋而求子之记者也,可记以不? ”子,为古代 对男子的尊称,也可以特称老师从《明史》列传、全祖望文及《竹斋记》,可以确定韩性 也是王冕的老师不信神鬼青年时期的王冕,不信神鬼明朝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二载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王 冕家与一神庙相近,他灶下缺柴,就砍了神像当柴烧然隔壁一邻居却敬神惟谨,遇到王冕 毁掉神像,他马上就刻木修补,如此者凡三四次可是王冕家人一年到头倒也平安无事,那 户补像的人家呢,反而祸不单行。
一日,补像者召巫降神,并且责问说:“王冕屡次毁神, 为何神不归罪于他,而我每次补神,为何神不保佑我? ”弄得那个巫人十分尴尬,一时无话 可答,乃发怒说:“你不设像,他怎么能够烧它? ”从此这个人就不再补像了,庙也逐渐废 毁,后來传为笑话研究兵法早年的王冕,不像一般人印彖中那样悠闲恬静,倒是个一度热衷于功名事业的人他 曾专心研究孙吴兵法,学习击剑,有澄清天下Z志,常拿伊尹、吕尚、诸葛亮比喻自己,想 做一帝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元蒙贵族统治歧视汉族知识分子的残酷现实教育了他,他的这一 幻想很快就破灭了他参加过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冋来后,满怀愤郁,就把所有的文章烧 毁掉,表示永绝仕途的决心正如他在《自感》中所说的:“长大怀刚肠,明学循良图石 画决自必,不以迂腐拘愿秉忠义心,致君尚唐虞欲使天下民,还淳洗嚣虚声诗勒金石, 以显父母誉此志竟萧条,衣冠混泥涂蹭蹬三十秋,靡靡如蠹鱼归耕无寸田,归牧无尺 刍羁逆泛萍梗,望云空叹吁游历生涯后来,他积攥了些钱,到杭州作了第一次旅游,几天的泛舟西湖和凭吊古迹,使他饱 览了春tl杭州的风光有一天,他看见了回族人,牵着花驴儿,在杭州到处招摇撞骗,说什么花驴儿能解人 意,且懂回族语言。
当时江南洪涝成灾,人民忍饥挨饿,而花驴儿倒是啖粟如故,贪官污吏, 掷金争睹王冕见此怪事,气得“归來十日不食饭,扼腕攒眉泪如雨”这是他对元朝统治 确立色目人的优越地位的强烈抗议在杭州游历时,他凭吊了他所仰慕的林和靖墓当时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加发掘南来 诸帝后陵墓,孤山林和靖某也被殃及,然墓中别无他物,仅得到一条白玉簪王冕对此事深 有感触,因而写出“生前不系黄金带,身后空余白玉簪”(《闲居录》)的诗句王冕还曾出游南京、九江口及七里滋等地,遍历潇湘、洞庭、太湖、庐山、天都、太 行、潜岳、门云等地有一次,大雪天赤着脚走到潜岳峰上,四面一望,大叫说:“遍天地 间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欲做仙人飞去!”(《芝园后集》卷十)他简直把自己整个的 身心融化到自然界中他曾说:“我昔曾穿谢公屐,散策曾寻谢公迹我为爱竹足不闲, 十年走遍江南山由此可见他游兴之大和足迹之广远了游历中,“遇奇才侠客,谈古豪 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玉壶冰》)从交游中,结识了许多僧人,如明上人、上 道人、大上人、五台长老、云屋僧、山阴道士、噩长老、恢长老、钦上人等等,和他们谈禅 说法,并曾用“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汝法时,法法何曾法”的偈语,来阐述画理。
王冕曾一度北游据《儒林外史》说,他二十岁时北游,原因是为危素向他求画,他 不肯应酬,因此危素生了气但就他的诗和在燕京的事迹加以推究,他的北游似不在二十岁 时,北游的原因也不是为危素,而有其他重大意义根据张辰《王冕传》记载:王冕“至正 戊子南归”这次壮游,开始于戊子前一年元顺帝至正七年丁亥(1347),王冕三十九岁,他 从杭州古塘乘运河船北上,过嘉兴、松江、镇江,到南京小住,又回到镇江,渡江到扬州, 经徐州、兖州、济州直到大都(北京),并曾往来于居庸关、古北口Z间,观察边塞诸险要, 又出长城直至开平有一天,他在大都南城,登高望远,顿觉心旷神怡,但他想起美好河山 却在元朝的统治下,不由义愤填膺,痛斥引狼入室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其《南城怀古》之 一写道:“口上高楼望大荒,西山东海气茫茫契丹踪迹埋荒草,女直烟花隔短墙礼乐可 知新制度,山河谁问旧封赠?书生慷慨何多恨,恨杀当年石敬塘这次数千里壮游,扩大了眼界,开拓了胸襟,他的诗画更是不同凡俗,他的爱国思想 也更加强烈喜爱画画在北京时,元朝大官僚蒙古泰不花很爱王冕的画,常差遣儿个粗夯小厮,动不动大呼 小吆,闹得王冕不得安宁后来不得已进了泰不花的馆舍,做了食客,泰不花想用他为谋士, 却被他严辞拒绝。
他笑着说:“尚书先生不要见怪,你太不聪明,再过几年,此地就成为孤 兔出没的场所了!何必做官呢? ” (《明史•文苑传》、《曝书亭集》卷六十四)这时候,他的画誉越来越大,地主官僚都争趋馆下,求他画梅花竹石,一时縑素山积, 他泼墨挥毫,千花万蕊,俄顷即成徐显《稗史集传》)人格高洁翰林学士危素,王冕不认识他危素住在钟楼街,王冕倒也知道有一天,危素骑马 经过王冕处,王冕行了一个礼请他坐下,但未询姓名,忽然问:“住在钟楼街的是你吗? ” 危素说:“正是王冕就不与他搭话了危素走了以后,有人问他此人是谁,他笑着说: “此人必是危太仆,我曾读过他的文章,看去有诡气,现在看他举止,果然如此!”(朱彝 尊《王冕传》)后來危素降明,妄自尊大,被明太祖贬谪和州,幽恨而死传说,有一次,朱元璋在 东间侧室,危素在帘外走过,履声咯咯,太祖问:“是谁? ”他回答说:“老臣危素太 祖不悦道:“我还以为是文天祥呢!还是你啊! ”于是,次日传旨,令危素赴余阙庙烧香, 故意羞辱他由此看来,王冕倒是有先见之明呢危素是江西金溪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故意把危素改为王冕同乡人,写危素 回到故乡來,县官和乡绅们如何巴结他,但他想同王冕一见而不可得。
拿危素來陪衬王冕, 一方面显出王冕人格高洁,另方血表示作者对那些卑躬屈节的人物的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