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lil****ar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50KB
约5页
文档ID:283923710
关于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_第1页
1/5

关于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一个儿童在学校中能否积极地学习,获得优良成绩,首先与他是否具有正确的、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密切的联系学习动机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内外学者对此多有研究 关键词:儿童、学习动机一、 概念: (一)学习:指的是个体在获得知识或技能时,发生的信息加工、意义提取、理解或掌握方面的提高 (二)动机(motivation):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重力量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功能  (三)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既可能是受外部力量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内部力量的驱使正因为这样,人们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往往各执一端,从而形成了各种学派的学习动机理论,分别强调不同的侧面二、国外学习动机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学习动机研究主要受行为主义影响,大多将个体看成是受外部环境控制、无主观能动性的机械个体,注重探讨促使个体产生活动的外部原因,如探讨表扬责备、成功与失败、结果的期望、合作与竞争、奖励与惩罚等因素对个体动机行为的影响。

这些研究由于忽视个体主观能动性一面,难免带有机械论色彩,也无法解释个体复杂的学习动机行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关注个体认知因素在学习动机形成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的主流此后,随着自我效能、归因、自我价值感、成就目标等学习动机理论的提出,社会认知取向的学习动机研究成为国外这一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具体观点如下: (一)20世纪30年代默里对成就动机有所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40~50年代,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麦克莱兰的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选择阿特金森将麦克莱兰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期望—价值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奥苏伯尔1969)在其《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

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且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为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二)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他的模型结构意味着的按顺序满足需要,只有低层次的 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更遑论为对行为的动机作用这个理论将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结合起来考虑对行为的推动作用,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但忽略了人们本身的兴趣、好奇心等在学习中的始动作用,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一定都是由外部动机所激发和引起的三)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四)四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Bandura,1977,1986,1995)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而形成的对下一强化的期待五)自我价值理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Covington,1992)提出的该理论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从学习动机的负面着眼,试图探讨“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的问题这一思路对动机理论的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对学校教学实际的应用也有参考价值卡文顿研究发现,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需求,只有个体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他才能接受自我,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三、国内学习动机的研究有研究者用文献分析方法考察1994-2002年国内学习动机的研究状况,结果显示,国内学习动机文献数量总体来看不断增长,刊登学习动机内容的文章也呈多样化趋势,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初露端倪,说明了学习动机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当代学习动机理论主要集中在自我价值、自我效能、成功动机、合作、竞争、归因和期望———价值理论框架下的研究如欧阳华认为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认知的归因动机理论、自我价值感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依据。

王振宏和刘萍探讨了自尊、自我效能、自我概念理论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徐土根和何桦提出应将学习动机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二)学习动机与学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有的研究则发现,成就动机强的被试较之成就动机弱的被试更能坚持学习,学习更有成效台湾学者余安邦(1994)关于在外界诱因的情况下,学生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差异性研究,得出了无显著差异的结论刘加霞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的7、8、10、11四个年级的398名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关系及两者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习动机除对学业成绩有直接影响外,还通过影响学习策略从而间接影响学业成绩 (三)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张亚玲和郭德俊的研究表明[6]:实验组教师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影响,并形成了成就型动机但是,深层型动机并未形成显著的差异,实验组同学对所学内容的内在兴趣没有显著的提高说明在教学过程中的策略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改进了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而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上的措施是不够的。

但是,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学习策略运用水平高,就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成就动机水平四)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杨国枢(1973)发现,成就动机与真实自我概念、理想自我概念、父母眼中的自我及老师或同学眼中的自我皆呈显著的正相关刘晓明(1991)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发现:自我概念(指对自己及自己能力的认知)高者成就动机强,自我概念低者成就动机弱;高自我概念者学习成绩好,低自我概念者与成绩差无关;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学业成绩的好坏关系不大中学生持积极自我态度者,成就动机高,持消极的自我态度者,成就动机低五)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研究张春兴(1976)认为小学生成就动机无性别差异周国韬(1993)认为中学女生的成就动机高于男生周爱保、金生弘(1997)发现:在中学,男生和高年级学生比女生和低年级学生具有更为强烈的避免失败动机等等六)对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刘惠军等认为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内部动机和胜任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不同班级、不同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8]教师的高自主支持能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内部动机和较强的学习胜任感。

培养教师高自主支持的激励风格,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以及增强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促进作用 四、研究的反思 国内学习动机研究的有所不足,虽然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论文不少,但成果不多,大部分研究着重于国外的动机理论,没有本土化的理论国外学生与中国学生在学习目标和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用国外的学习动机理论来研究国内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行不通的,所以有必要整合已有动机理论,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学习动机理论其次,近几年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思辨上,尽管有些学者做了实证研究,也仅仅是相关研究,而相关关系不等同于因果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学生的学习动机至今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的原因之一今后的研究应注重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相配合,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干预研究再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有一种逐步减弱而功利化学习动机又逐步增强的倾向虽然功利性的学习动机能在特定的情景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它很难成为持久的学习动力,也难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对学习动机的功利化进行研究显得很重要,然而现在在这方面的研究远远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