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高中女生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女中部沈阳市同泽女子中学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于1928年 创办的学校,为辽沈地区的历史名校,2003年恢复女中建制, 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女子省级重点髙中女性教育在当代中国教 育中熟悉而又陌生,可借鉴的教育教学经验不多,现阶段我国的 女生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还是教学手段 仍停留在原有传统方式,没有最大地满足女生各种素质发展的需 要,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不能得到张扬和释放,这将影响和制约高 中女学生的培养,不利于女学生的发展,已经不能够适应培养现 代女性的需要我校从2006年9月开始建构高中女生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的实践研究,这些年来我们全方面了解女校学生基本情况,认真 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我校循序渐进通过收集资料、制定方案、 成立课题组,然后制定研究方案及细则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定期 集中教师整理分析,反思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及出现的问 题编辑各学科女生教学方法课题集、教师案例集、教师论文集 等作为女校,我们十分清楚女生的特点和需要学校在对学生 的调查中发现:女校学生在学习中有顽强的意志,有刻苦的精神, 她们正确认识男女有别,是体力有别而智力无别、能力无别;性 格有别而精神无别、价值无别。
在学习过程中她们充分发掘潜能, 提升价值,自由地、自然地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们更 希望女中是一个充满了欢声笑语、和谐互助的学校;是一个专门 为女生发展设计的学校;是一个能让女生更独立、大方的学校; 是一个修身养性、开放自由的学校;是一个最大限度满足女生需 要、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学校在2010年9月份,学校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论为:高中阶段,女学生进入青春期,性别特征凸显,在 智力与非智力两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与不足我校又在智力和非智力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智力方面女生长于形象思维、求同思维,思维具有直观性、情绪性, 但逻辑性不强,解决问题重细节轻整体;语言流畅、运用词汇丰 富、叙述描写细腻,对文科类学科感兴趣,爱好文学艺术;多偏 重于机械记忆,短时记忆较优;多关注身边事,对时势政治关注 不多,创造意识和处事韬略较弱•非智力方面女生性格多文静、羞涩、不张扬,处事较为内敛;情感丰富, 但羞于表达,沟通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缺乏自信 心和顽强的坚持精神;进入高中阶段后,随着身体发育的加快, 女生的自卑感表现更加明显;多关注眼前的人和事,对未来设计 和预见的能力较弱。
从2010年 9月的新学期 开始,大力开展 校本教研,积极 探索适合女生 特点的教学方 法首先我们在 全校所有科目教学中实现授课方式的根本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认为,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灌输,更多的是给学生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只有让女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才能了解学情,才能更好 地实施因材施教和因性施教所以我们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的发挥 作为评价教师授课优劣的一个重要条件首先在语文、外语、数 学三个主要学科开始,试验实行分组合作,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总结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女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习惯 的养成,促进了女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也让女生学会了主动 迎接挑战,不再被动服从其次针对女性教学,我们发现必须要 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整合,对教学方法进 行有效创新通过一段时 间的摸索我校 开始实施“ 一分 二论三问四研 五测六需”的六 部课堂教学模 式,“分”是将 课堂分成两部 分,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论”是强化学生小组讨论的作用, 体现团队学习的乐趣,实现共进成长;“问”是学生要主动提出 问题;“研”是提出的问题要自己研究解决;“测”是教师要经常 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效果,坚持每堂必测;“需”是掌握学生 的学习需要,通过师生共进小组的方式坚持按需培养模式的贯彻 实施。
在教学中同时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实施教学策略:•语文、英语、历史学科的自主创新式教学策略:创设情境一主体探究一点拨解疑一师生总结一反思提高,重 点是师生总结,以培养女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整体性•数学、物理、化学合作优化式教学策略:情境导入一自主学习一合作交流一质疑解难一相互测评,关 键环节是质疑解难,以培养女生的意志力和沟通能力•政治、地理、生物学科的探究反馈式教学策略:提出问题一回归教材一讨论交流一体验思考一习题探究,关 键环节是体验思考,以培养女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和信心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案例(教师李刚)时间:2010年对象:高二(5)班—、问题的提出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宰,''教师讲,学生 听”已成为经典而古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 服从的客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在限定的预定的轨道上运 行,数学教学仅剩下传授知识的这一功能,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进步,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已不再适合当前新课程标准对 数学科的要求面对新的要求、新的局面,特别是女生这样的群 体,数学教师应调整好自己的位置,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同学 们还记得等差数列的定义吗?(学生很快回答了等差数列的 定义)下面接着昨天的等差数列习题课的内容继续进行训练: 等 差 数 列 {«„} 中, 已 知 q + 禺 + • •・ + a。
160,+ Q” + • • • + 坷560 ,求如的值延续上节课的训练思维体系“等差数列中,第一思路, 差找d ”,可以很快引导学生去两式相减得到 20d + 20d+・・・ + 20d = 400,即d = l找到公差以后走''等差数列中, 第二思路,和换和”,由第一个等式和的形式出发去换和,换 成最简单的形式的和,即两项的和教师:“和换和”,怎么换?才能使操作更具有延续性? 合理性?学生:让每两项的和都相等就好了?教师:那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配对”怎么配最合适? 使得配完之后的每对值都相等?连续的提问促动了学生的思维,而问题的答案也正是上 节课主要训练的内容,所以,一下子就激发到了学生思维的 深处,引起了学生间的共鸣学生:前后两项一对,第二项和倒数第二项一 对, 如此进行下去,一共10对和,且每对和的值都相等这样,由第一个等式得(a,+a20)-10 = 160 ,即«,+«20=16 ,于 是aw +aH =16 o再由a1() =ait-d ,可得到au-^~ 0这一切的运算 乙显得很顺理成章当学生还停留在对这道题的回味之中时, 我又不失时机地提问教师:对于此题中两个已知的等式都是和的形式,就让你们选择以下,你们更喜欢哪一个?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第一个”。
教师:为什么?你们选择总得有个理由哇?还没等我创设完情境,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抢答上了 “序号小呗! ”顺势就进行新的定义:在数列匕}中,“,+“2+…+ a”叫做数 列{%}的前斤和,记作S”教师:在新的定义之下,上道题中的和坷+冬+…+如叫做 什么?学生:前20项和教师:那夠+22 +…+40又怎样用数列的前比和S”表不?学生:前40项的和还没等我吱声,就有其他同学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学生:前40项的和减去前20项的和,即S40-S20教师:等差数列仏}的前项和S” =q+d2+・・・ + d“又可以写成 什么更简单形式?学生:前后两项一对,第二项和倒数第二项一 对, 如此进行下去,一共兰对的和,且每对和的值都相等教师:很好!这样得到等差数列的前〃项公式 为追求公式的严密性,下面就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的推导这个问题来继续说明就这样,教师按平时的教学方法,非常顺利的讲完了这节课 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探索和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 和公式,掌握该公式的使用方法于是,在提高部分讲了下面这个问题:教师:设问:1+2+3+…+100=?学生A:1+2+3+•••+100二(1+100) + (2+99) + (3+98) +•••+ (50+51)=101X50=5050o教师:上面的计算结果是等差数列1, 2, 3, 100,…前100项的和,那么,对于一个一般的等差数列匕},其前n项 和Sn = «,+«2 + --+a„能否用上面的方法求S”?学生 B: S”=(坷+°2)+ ( «2 + an-\ + an_2 ) +•••(从特殊到一般)。
如此设计的问题情境,思维自然,直观,因而可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思维情境,与教师一同思考教师:5 + an =a2 + a”_i= a} + an_2 =…是否成立?学生C:在等差数列{a”}中,有性质:若 m + rt^ p + q(m,rt, p,qe N*),贝 Q a,”+a” = a”+ 勺所以上面等式成立教师:按照上面的配对方式,可分多少组?如何确定?学生D:当"为偶数时,S„ = 5 ;%"" O当比为奇数时,比-1为偶数,乞小:“助―1)+%Z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分多少组上,在教师的引导下 继续思考:教师:上述两种情况能否统一?这是一个已转化为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问题: 当斤为奇数时,4汁1是q与色的等差中项,因此有an+i =勺:・T V 2所以,当为奇数时,S” = G +色)助-1) + °旦=⑷+ a%2 2 2综上:S =⑷+①"斤(7?G N+) O2学生在欣喜品味胜利成果之时,教师继续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从上述公式的结构看,它象我们所熟悉的哪个数学公式?学生A:很象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师: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求得的?模仿此方法,是否也 可以求得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这样,为学生创设了又一个思考平台。
学生:将两个全等的梯形,如图1放置:可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图1图2为向等差数列过渡,教师继续引导:对于如图2堆放的钢管, 怎样快速地查清根数?落实到一般等差数列上如何?学生模仿求钢管数的求法,不难获得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学生:设S” =坷+色+43 +・•• +陽,又 S”=a“+%+a“_2 + ・・+】 将两式相加得:2,=(再+色)+ (2+色_])+(3 + an-2 ) + …+( )” 2在上面的过程中,教师设置了依次递进的步骤:梯形面积公 式的求法是求图2中钢管数的铺垫;而图2中钢管数的求法是求 差数列前"项和的方法教师最后布置任务:将公式S,严色評“分别用q与公差〃或 用a”与公差d表示,为后面应用奠定了基础二、对案例的反思这样的设置,启发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进入并始终处在一 种数学情境之中,处于教师所激发形成的“思维场”中,体验思 维的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的是导演,学生是一 群具有创造才能的发现者,在由教师所创设的符合学生思维水平 的一个个环节中完成思维过程这样的施教,既有一定的深度, 又有力度,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使教师的''教” 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学”。
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对知识a*■•1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观念的渗透难点的点 拨,而在 于怎样理 解材料,怎样解决 问题,即调整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并非悖弃过去教学中的一切,而是有选择的灵活调整过去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今这一目标 更加突出,如在髙中数学的教学中“椭圆的定义”处理,对于 2d与IFEI的关系有三种,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边实验、 一边探索、最后总结从前教师只会单枪匹马在讲台前大施演讲 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