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建国初期科技政策的影响【有关政治方面论文设计绝对精】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8KB
约17页
文档ID:283243803
试论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建国初期科技政策的影响【有关政治方面论文设计绝对精】_第1页
1/17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试论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建国初期科技政策的影响【内容提要】本文首先阐明了传统政治文化的槪念,并论述了 “内圣外王”、“义 利之辨”、“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在此基础上, 作者从融合勻对立的视角分析了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第…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科技政策的影响等问题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科技政策【正文】1 •政治文化勻传统政治文化当代世界可以称之为是人类的文化世界,各种文化性的硏究方法和硏究领域不断 产生,如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这种现象揭示了人们对 当代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理解,以及对相关文化形态的深刻分析因此,人们对政 治现象的分析和对政治现象的理解,也不可避免地要把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 因索引入到学术范畴,这便是政治文化的硏究〔1〕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出自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客 观现实的思考与认识;二是过去时代政治文化的积淀和遗传因此,我们在对现 实政治文化进行分析和硏究的时候,不能抛开传统政治文化因素而就事论事,历 史是不能割断的回顾历史能使我们更清楚看到未来,从政治文化,尤其是从传 统政治文化这一新的角度反思中国“一•五”时期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的经验教 训,将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化决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物”的现代化'更有其 政治方面和思想观念上的现代化;更能使我们清醒的分辨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 华与糟粕,并能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丁中国当代的政治文化之中,使我国的科学 技术能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稳定有节地向前发展。

什么是传统政治文化呢?什么样的政治文化才能称得上是“传统”政治文化呢? 关于“传统”,有人称之为是由“为史沿传而来的”,也有人认为“过去的就是 传统的”,还有人认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就是传统的”这些说法的共同 点是:“传统是从过去开始的”这仅仅说对了一半,难道我们能够认为开始于 过去的就都是“传统”的吗?我们认为“传统”的意义并不仅仅如此所谓“传” 为承前启后,“统”为一以贯之,其最明显的标记是带特征性的前后一致性辩 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变是绝 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传统”不应该是一个静止的 观念,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深刻含义不仅在于它是“开始于过去”, 而且还应该是“融透于现在并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 传统政治文化应该是在过去的政治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对现在以至将来都有 深刻影响的政治文化它所具备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在社会机体组织及人的心理、 生理结构中有着强大生命力和潜在影响力,而且是业已积淀为人的普遍心理、生 理素质的因素时刻在规范、支配着人们未来的思想、行动,我们认为这才是“传 统政治文化”的真实内涵。

我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是一个很人的范畴,而传统政 治文化是其精华在我国从古至今的社会中,能够具备传统政治文化特征的,只 有孔子开创的儒家政治文化因为没有哪-种政治文化比儒家政治文化有着如此 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贯穿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而且对我们的现在乃至将 来都会发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文在论述传统政治文化时,是以儒家政治文化为 主的,它是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流和代表以孔子幵创的儒家政治文化,以儒家 思想为核心,其特征将伦理思想介入政治,使思想、道徳、文化、理想、信念融 于现实之中,并服务于政治体系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政治文化,在中国长久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通过各种 机制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和情感状态中,自觉或不 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构成我们民 族稳定的心理形式和民族性格这种政治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历 经数千年各种内扰外患而始终能够保存、延续、发扬光人,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政 治文化的主流,与其积极因素有很大关系它那种来源于氏族民主制的人道精神 和人格理想,那种重视现实,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那种乐观进取,舍我其谁的 实践精神,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都曾感染、教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使他们成为“中国人的脊梁”,这些思想在中国悠久历史上确实起到了进步作用, 是我们优秀的政治思想传统,并将为我们所继承。

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清醒地看 到这个政治文化的弱点和缺陷即对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维护,对血缘基础封建 等级的尊重,因循、保守、反对变革,不注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提高,满足于 在某种平均的贫困中,来唤起人们精神上或人格上的完善,以“文以载道”、“怨 而不怒”来要求艺术服从或服务于现实政治,强调人世现实勻实用,忽然,轻视 甚至反对科学的抽象思辨……,这些思想又都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 它不仅对我国古代、近代、甚至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仍然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硏究中国“一•五”时期科技政策的经验教训时,我们不能不从传统政治文 化方面进行思考,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把历史与现实 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揭示其内在原因2 •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与功能2.1 “内圣外王”一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圣外王”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它由两个命题组成,一是“内圣之学”, 主要是指圣人(或个体)的道德和学问修养;二是“内圣外王之道”,主要指对 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治理国家的规范,它实际是力代儒家的“治世”主张儒家认 为:“内圣之学”必然可以推进至“外王之道”,个人只要具备了高尙的道德修 养成为圣人,便具备了做圣王的条件;这样的圣人一旦成为“圣王”,社会就能 按其理想人格实现其理想政治。

强调把个人品德修养与国家政治统一起來,倡导“学而优则仕”,将人外在的道德规范(外王)与人内在的道德(内圣)自觉统 一起来,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因此,以“德”治天下, 使道德介入政治,并为政治服务,成为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这种“德治” 观念的含义即是:以道徳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并建立起一个人们普 遍遵守的,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道德规范的理想社会因此,“内圣外王” 构成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其中以“德治”取代“法制”便成为我国封建社 会政治制度的基本表现形式1949年以后,社会主义的中国仍然以“德”治天下,并赋予“德”以新的涵义, 即以共产主义道徳,理想,信念为基本道徳规范因此,政治发展成为中国当代 政治体系的核心,而政治发展,一是制度建设,二是观念建设,而且必须以观念 建设带动制度建设人们认为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有正确的行动方法, 只有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才能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的思想,才能巩固 社会主义制度,每个个体的内心道德必然成为外在于个人的政治规范,人们对此 坚信不移因此,中国历次的政治运动都是为此目标而努力奋斗,这对建立和发 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固然有促进作用,然而这种以世界观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 一个人政治思想的是与非,是超越当时人们思想境界范围的,其结果往往是握苗 助长,事与愿违,并没有完全调动知识分子投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

2.2 “义利之辩”一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矛盾“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学者关于道德和功利关系问题的争论义”指道德标 准,“禾『指物质利益或功利儒家思想中,“义利之辩”实际上是“公私之辩”,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从国家 角度来讲,要求国家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相统一,倡导和鼓励有益于社会安宁、 政治巩固的物质生产,以国家之“公利”服务于国家政权之“大义”二是从个 人角度来讲,要求人们物质活动服从于人的道德品格的修养,倡导“见利思义”, 鼓励不损害国家“公利”的个人“私利”活动不久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反对以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去谋“私利”,当“公”与“私”发生矛盾时, 儒家倡导一种奉献精神,即以牺牲“个人私利”而顾全国家“公利”,强调个人 对社会的依赖和整体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儒家理想政治的实现是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统一起来,即“义”与“利”的统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义与利,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平衡是相对 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即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并不能同步发展当人的自然 性与社会性发生矛盾时,儒家则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论语•颜渊》:“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因此,当义与利发生必然冲突时,儒家 宁舍“利”而不舍“义”所谓“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 舍生而取义也〔3〕儒家的这种义利统一实际上是对一种理想人格的描述, 现实生活中,外在的道徳规范必然与内在的物质要求发生矛盾,这种矛盾便构成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矛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耻于“利”,乐于奉献一直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949年以后,社会主义的中国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这种奉献精神,才在短短三 年内迅速恢复了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并将“一 •五”计划提前完成,为我国全 面进入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这种奉献精神与人 们的物质需要必然发生矛盾,当义利不能两全吋,人们往往宁舍“利”而保“义”, 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这里有了某种共识2.3 “天人合一”一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准则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根源于历史悠久的农业小生产,它 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准则天人合一”观点具有复杂的涵义,主要包括两层意义:一是指人是天地生成, 人的生活应当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的道德最高 原则合二为一。

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天人合一”,即以汉代董仲舒为代表 的汉儒自然本体论和以宋代程颖、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宋儒道德形而上学汉儒的自然本体“天人合一”与宋儒的道德形而上学“天人合一”尽管有诸多不 同,但其共同的基本观点是:都强调“人必须与’天’(无论是作为命定、主宰 的天,还是作为自然意义上的天)相认同、一致和协调,”同时也肯定人是自然 界的产物,人在天地间有着卓越位置,充满了对人深情赞美,《曾了•士孝》:“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尙书•大誓》:“人为万物之灵”而 且这里的“人”都是以群体意识出现的这是因为从远古而来的天人观念中,个 体的人不能离开群体而独立存在,只有保住整体,才有个体生存的可能,而且这 种整体意义上的人才能更有力,更能动地适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它强调个体 对群体的顺应与协调因此,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模式是一种深刻的群体 人本主义,它既不同于西方式的,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个体人本主义(即 完全脫离客观世界以展示人的主观世界),也不同于印度式的建立在主观唯心主 义基础上的纯然的“天人合一”(即物我两忘,把人溶于自然作为生命最高境界) 在中国的“天人合一”中,人始终是主要的,所谓“天道远,人道迩〔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5〕,当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发生冲突时,就应 该“敬鬼神而远之”〔6〕,因此,在中国,对人世的眷恋始终没有被对天国的 向往而取代,人的道德始终没有发展为西方式的神的宗教。

天地故生人”,然“无人则无以见天地没有人的客观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形成了儒 家以人为中心,天、地、人的整体结构和体系,展示了独特的“天人合一”思维 活动,虽然这其中有着某些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顺从的消极意义国将兴, 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因此,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天人合一”即是世 界观,艾是人们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准 则2.4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功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维系政治体系,二是指导政治 行为所谓维系政治体系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维系原有政治体系,使之不发生变化中 国封建社会两千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