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范例

上传人:1824****985 文档编号:283211904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范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范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年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范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年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范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年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范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范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范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 道德经强调要敬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反了自然规律,必定会受到惩处。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日才被大家相识。教化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化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下面由我来给大家共享,欢迎大家参阅。 道德经心得1 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才智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宝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宝却越来

2、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峻。“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剧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意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非常渺小,力气非常微弱,人生非常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退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

3、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孤独。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干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4、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纷繁芜杂,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响彻云霄,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珍贵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欲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峻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道德经心得2 信任许多人都听过“道可道,特别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这些才智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顺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

5、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历史上也曾有许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其实,老子提倡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特别好的跑步文化,间或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得精致小礼物。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熬炼的人来说是须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假如要追求速度,那更须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

6、,就像一般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困难,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过流程,许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略微困难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读后感随着工作娴熟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须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当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简单理解,老子提倡的“无为”,是“为”

7、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实力的状态。 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记,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许多思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 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

8、恶,怜悯、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简单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化。 道德与教化 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困难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实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化,教化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相识更清晰,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

9、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推断道德的标准是不准确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溢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心情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心情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歼灭心情,而是要把坏心情转化为好的心情。 心情也分为个人心情与社会心情,在群体压力下个人心情可能会受到社会心情的影响,假如完全放弃个人心情而遵从社会心情,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

10、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怜悯,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假如当自己陷入逆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赐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 道德经心得3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验,才感到哪份如-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许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

11、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就似乎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全部,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打算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打算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 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它告知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坚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胜利,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宝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途,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将来不行琢磨变数,那份能经过自我不断奋斗而产生的变更。 诸多经典,若是每一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识,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

12、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道德经心得4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才智。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缄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好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好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白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和善的人:公道自由人心,和善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巧语花言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醇厚和善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说明

13、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和善的人,忠厚醇厚,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慧的人:脑袋聪慧的人学问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慧就是资本。学问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慧,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慧不如内心聪慧。睿智高于聪慧。与其聪慧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慧。而明就告知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晰自己想要什么,清晰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慧使人深刻。做个聪慧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

14、。赐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赐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意感越多。读书笔记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暖和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欢乐就好 宁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妙,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心得5 我们始终在找寻适合中国的现代社会人

15、际关系,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探讨出最完备的的社会人文构造了,只是没多少人去钻研罢了。 题记 老子在道德经留下了很多治理国家的方法,或许有些人认为老子有愚民主义的方向,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而是老子毕生摸索出了完备的社会模型。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善用一些生活中常见,而又不会引起争议的事物来引喻一种看法或表达一种道理,犹如天、地、人、万物。老子谈水,不谈水对人或万物的帮助,而独辟新径地谈论起了水的“不争”,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事物,就算有东西拦住了它,它会从它的周边流去,而不会与事物本身相争持;它不论最终通往何处,哪里有路它就会往哪里去,或许通往地狱,亦或许一去不返,但它依旧义无反顾。文末有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忧。”因为你什么也不去争,自然什么也不会失去,这里的不争绝非不思进了,而是擅长谦让,在同等机会下让利于他人,或自知不如而退让。其实到最终,你依旧会得利,因为不争,所以多了很多挚友,就有了更多得利的机会,正是“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试问,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