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文化要义》心得体会1600字 读《中国文化要义》心得体会阅读本书前了解到,作者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和国学大师代表,对于这样一位处于中国特殊转型期的文化大家,能站在公正的角度用公平而深刻的见解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找出差异根源,实属不易读完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即是作者全片围绕的道德与宗教之间的区别以及中国同西方社会在信奉不同文化宗旨之后衍生出的理性与理智的区别,进而指出中国之所以科技不兴盛、社会不发达的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相比较于西方,一直处于一种伦理社会,理性战胜了理智,没有意欲向前的冲劲,亦且没有反转向后的抑欲倾向,更多的只是安于现状、知足而乐我将从中西文化差异产生原因、由此而导致的结果、进而得出结论三方面来总结我的心得体会一、中西文化差异产生原因作者在书中指出中西社会构造的差异始于宗法制度消亡之后,而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西洋以宗教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后此两方社会构造演化不同,悉决于此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表现为:中国社会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个人本位,阶级对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
而西方确由宗教严格的约束着人的意志与行为,理智的指引着人们不断探求真理、务实己任,在法律出现后,这种宗教化的理智国度内,集团生活更加明显二、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思路决定出路”,在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具有极强度的个性,包括独自创发、延绵不断、极强的同化能力和影响能力等等,但其最重要的个性却是“文化早熟”,这也正是秦汉之后两千余年不复有改变与进步的原因 文化早熟意味着中国文化内部具有高度的妥当性和调和性,这在中西文化不曾遭遇之前毫无问题,中西文明各美其美,无论历史再走过几百年、几千年,在中国亦不会产生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和法治纵然历史长河绵延数千年,如今西方社会无论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早已遥遥领先,国人既已了然于心,也仿效其做法,却仍旧为时已晚、“悔不当初”这既说明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科技问题,更是由文化引起的“出路”问题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出路”,这已经无法殊途同归,却似乎“分道扬镳”,差距越拉越大作者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分析比较,我的感悟有两点:一是指出中国缺乏的正是西方人所擅长的集体生活,西方过的是一种集团化的生活,由理智主宰生活;而中国还是一家人一家人的各自过活,极端理性。
二是作者研究过佛学,敏锐指出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西方从以基督教做中心,而中国信奉的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极高明而道中庸在中国,理性因圣人的劝诫而早启,进而构成了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故其优缺点亦十分明显优点:中国社会特见稳定而持久由于理性早启,人们特重修身,一切力是对内用之,此即向上之心强对他人则不与之争,求相安无事,此即相与之情厚此结果即中国成一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此社会一经形成,在中国两千余年历史中特见稳定而持久其显例,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我们只闻为一姓之兴亡,而不闻天下之兴亡,即便有外族入侵成功,我亦以极大的文化包容力将之融化,而社会基层仍按中国社会风俗有条不紊地运行,故而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一治一乱的稳定而持久的局面缺点:中国之科学技术长期停滞因为中国人思想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其精力用于理智少,故其无精力去思考如何推理、假设这些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为其精力主要用于向内而与外无争,故其克服改造自然能力长期不见长,而其自然科学亦不见发达因其与他人力求相安无事,彼此隔绝,无法形成一团体社会,故应致力团体的法律制度等社会科学亦不见发达三、总结通过本书我清楚了我国道德代替宗教的现实,也分析了缺乏宗教而单靠道德约束的弊病。
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重申了中国文化之十四特点,几乎每条都与西方对比,探讨出其中细微差别,由此凸显中国文化之独特不殊大概为寻求其一生所执着追问的问题,中国自己的问题,发现民族的历史,以及与西方比较得来的差异,由此发现我们民族的优良性和不足之处,不仅给后代提供改革参考的方向,更是让无数人了解到自己是在怎样一个文化传统下生长起来的人,又带着怎样的民族烙印第二篇:读《中国师德手册》心得体会 1100字以德树行风 用爱暖校园———学习《中国师德手册》心得体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习了《中国师德手册》使我深刻体会到师德的核心和灵魂教师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感自豪,在此,我谈几点自己的读书体会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要为人师表,“言为人师,行为师表”教师要培育出对社会有用且正直的学生,首先自己要行得正、坐得端,尤其是心要放正一个教师如果本身居心不良,整天算计他人,他是根本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的就算勉强为人师,也是一个极不合格的教师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因此,教师应为人宽厚正直,处世廉洁自律,恪守诚信,并把严于律己落实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只有这样,我们才算一名合格的人们教师,一名值得学生乃社会尊重的教师。
二、鞠躬尽瘁、诲人不倦要爱岗敬业,身为一名教师,应具有较好的师德修养,而这一修养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爱岗敬业的精神不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个民族,甘于寂寞的人越多,这个时代的进步就越快,这个民族的发展就越迅速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更离不开广大默默奉献的教职员工,离不开他们无比崇高的爱岗敬业的精神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人和引路人特别是后进生,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佳,被老师、同学、甚至自己最亲密的人—父母公认为“差生“,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这时需要我们老师用爱去影响他,使他重拾信心和勇气,实现埋藏在心底的美好愿望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师德的直接体现,是做好教师的关键三、无私奉献、兢兢业业要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
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教育是一门科学,育人成才是一种精雕细刻的艺术,在工作中只有讲究科学、创新、艺术,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来我要争取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多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善于总结,使自己的班务工作水平尽快提高+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