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5专题学习总结纲举目张一目了然网络•构建区归纳整合纵跨横连知识•总结区线索归纳一、美苏“冷战”的形成及演变1. 美苏“冷战”的形成(1) 缘起:二战后期,美苏根据白身战略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建立起雅尔塔体制, 奠定了冷战的基础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霸主,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 强国,为冷战提供了客观的条件2) 形成:①冷战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②政治上对抗:冷战的全面 开始——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9月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 情报局③经济上对抗: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④军事上对峙:1949年北 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北约);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华约)—标志着以美国和苏联为首 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2. “冷战”的发展:美苏争霸中三个阶段的较量(1)第一阶段的佼量①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②重大事件: 乩“和解” —1959年的赫氏访美与戴维营会谈;美国艾森豪威尔的两手政策b.争夺—— 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最具代表性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 危机。
2) 第二阶段的较量①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尼克松主义的外交方针和勃列日涅夫的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70年代外交政策的首位),也有对抗苏联力争军事优势的积极进攻战略②重大事件: a. “缓和” :1972年尼克松访苏(缓和的高潮)和1975年欧安会的召开;b.对抗:1979年苏 联入侵阿富汗——苏联霸权政策的顶峰;美国提出武力遏苏的“卡特主义”和里根的“星球 大战计划”,美苏关系紧张3) 第三阶段的较量①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吋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②重大事件:乩“缓和”:苏联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收缩力量,不干涉东欧和与西方缓和);b.1987年与里根签署 《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双方进入"第二次缓和”期3.冷战的结束:1991年12月21 S,苏联完全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二、人类对和平的追求(1) 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在制裁侵略、维护和平方面发挥了秩极的作用2) 1比界各阶层人民采取各种形式反对战争,争取和平他们召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举行 反战运动,推动人类的和平进程3) 热爱和平的科学家也积极致力于人类和平事业1955年的《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表达 了科学家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4) 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斗争也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 和平综合归纳1. 重要历史概念(1) 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立的以美苏为中心的匡际政治格局其实质是美苏 划分欧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表明美苏两国占据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丧失了在世界政 治中的中心地位,为战后世界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打下了基础2) 冷战:1947〜1991年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除 直接交战外,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对抗状态3) 柏林墙:原名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民主共和 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而阻隔东西柏林Z间 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标志1989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4) 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二战后,冷战兴起,威胁人民的和平生活一些国际组织和著名人 士发起召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反对侵略和战争政策,要求无条件禁止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 性武器第一次大会于1949年4月20日至25日在巴黎和布拉格同吋进行大会通过了《世 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告世界人民书》等多项文件,极大地推动了和平运动的发展。
2 .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异同(1) 相同点: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反映了世界人民维护和平的心声②都是普遍性的国 际组织③其宗旨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④都曾为大国所控制或操纵2) 不同点:①国联强调大会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因而前者在运行机 制上有很大弊端,后者更具有现实合理性与权威性②国联把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排除 在外,而美国也未参加;联合国则是美苏两个大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后者更具有普遍性 和强制力③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实则是大国瓜分殖民地的“外衣”;而《联合国宪章》主 张尊重各国人氏的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④在作用方面,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 世界发展上作用有限,并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而联合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 在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上发挥了重大作用⑤国联由于未能制止侵略而威望急剧下降,终 因毫无作为而消亡;联合国由于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作月重大,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普 遍性、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方法•探究区 熟练方法事半功倍【例题】(2014-山东高考)如图一、二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徳国局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1945年的德国 图二1948年的德国(1)分别说明图一、二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⑵概括指出图二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题思路1本题以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 阅读、提取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注意第一幅图的时I'可1945年 根据二战中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协议,美、英、法、苏四大国在二战后对徳国实行了分区占领第二幅图时间是1948年二战后美苏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形成冷战局面,后来 美、英、法三国所占地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在苏联占区成立民主德国第(2)问,影响 从造成德国分裂、加剧世界紧张、冷战加剧等角度概括答案(1)图一: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 英、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图二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 区对峙2)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影响类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题型特征1(1) 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 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 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 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解题技巧]1. 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政治影响,主耍是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 于社会的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2) 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 理论及经济的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 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是否增强了国力、是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的 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3) 思想文化影响,主耍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 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冋答4) 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国际政 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方血回答2. 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 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发展趋势等)。
3. 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1) 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2) 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血思考注:①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 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②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 影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