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惑中思考•成长——从《七律•长征》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南宁市江南区石柱岭小学 农美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的我们为学生解疑答惑我们的困惑又由谁来 解答呢?领导?专家?教授?教研员?我想,同一个问题,由不同年龄、不同阅历、 不同研究领域的人会给岀不同的答案而不同层次、不同教龄的我们能接受的程度也 不尽相同所以,当遇到疑惑时,我们也许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就拿《七律•长征》 这篇课文來说,困惑的问题可不少呢?困惑一:选择什么内容?《七律•长征》全诗只有56个字,还有可选的吗?内容之少,没有可选的了 如果是《地震中的父与子》,全文共24个自然段,我们可以选择父亲的语言或者动作 或者神态去品味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如果是《开国大典》,全文共15个自然段,1000 多字,主要写了四个方而: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大典盛况;阅兵式盛况;群众 游行我们可以选择“大典盛况”这个部分重点学习从而达到“学习场面描写的方 法”这一教学FI的而《七律•长征》这一课内容这么少,全诗只有56个字,已经 不存在什么可选性,必须全部在一节课内上完可当我再细读这首诗,发现其背后有 不少隐藏着的内容内容一、告知文章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文体,所以, 有必要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 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同时,既是一首富有代 表性的现代七言律诗,就必须上出诗的韵味来内容二、了解背景知识这一首七律正是伟人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取得胜利 的前夕写就的,诗中描绘了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顽强战斗的长征过程,歌颂了红军战 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课对于现在的孩子来 说,应该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纵观这个单元之前的语文教材,少有与长征有关的故 事内容,所以,不单是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更要在 课上对长征的背景资料巧妙地贯穿在课文的学习中内容三、交代作者情况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毛泽东诗词大都气势 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这首七律,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 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 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 所在!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通过其诗观其人,解其意。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正是本单元的重点所在.内容四、理解课文内容纵观全诗,首联以直口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令瓦, 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岀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颈联、 尾联则圉绕首联中的“只等闲”而展开,写了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四渡金沙 江”,“大渡河上飞夺泸定桥”,“翻越千里皑皑口雪的岷山”等具体事情诗歌最后以 “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 胜利内容五、通过朗读体会思想感情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艰险、壮观的场 面,朗读时总体感情基调应是昂扬、激越、奔放、气势恢弘的引导学生读好这首诗, 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困惑二:怎么重构内容?是否把文章体裁、背景知识、作者情况、理解课文内容堆砌起来,设计一个一个 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就是完成了课堂教学呢?在众多的内容和问题中,至IJ底 哪一个最重要?本课可以圉绕哪一点而展开?结合教参和个人理解,我认为“只等闲” 是诗眼,也是可以展开整课教学的点五岭逶迤”对于红军来说一一只等闲,“乌蒙 磅礴”对于红军來说一一只等闲,“巧渡金沙江”对于红军來说一一只等闲,“大渡河 上的铁索桥”对于红军来说一一只等闲,“翻越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对于红军来说 ——只等闲。
在老师一次一次的叩问中,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也就明白了“只等闲” 的内涵,为学生打下了读好这首诗的情感基础困惑三:怎么运用内容?新课标指岀: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学会 运用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归宿如果说,要让学生一课一得,那么在这节课上,学生 学到了什么?抓住“只等闲”展开教学,理解了诗意,体会了思想,读岀了情感,这 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吗?根据目前课改的精神,好像还没有达到让学生锻炼了一种能 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所以,有必要再对首联进行深挖怎么挖?我的想法 是,将目光瞄准“红军”一词诗人写诗的目的,编者编文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要赞 颂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吗?写“长征”这一事件达到了 这样的目的红军在革命时期的其他事件呢?是否也能达到赞颂红军的目的?比如: 抗美援朝,成立新中国等是否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首联的句式来写一写红军不怕 抗美难,枪林弹雨只等闲 “红军不怕建国难,从零开头只等闲我认为这样的拓 展要是能在课堂上实施,不仅能达到赞颂红军的目的,还让学生运用句式迁移使用, 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困惑会不断地出现,然后不断地被我们所解答。
再出 现,再解答……长此以往,一个个问号就会逐渐被感叹号取代,而我们思考的结果也 将会在真实的课堂中得到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