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的中日制造业比较背后“炮弹”列举的各类产品类别,确实反应出一定的中日差距,我们从这11类产品的背后,可以看到造成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的一些原因,个人理解有以下的几个方面:一、经验的累积在列举的11类产品中,包括数码相机、摄像机、复印机、 电阻、电容、变压器、智能仿真机器人等类别,他们关键的通性 在于涉及稀有元素的感应器件的性能,而感应器件性能的关键在 于对“稀有元素”性能和规律的了解与应用,这些领域所涉及的不 是技术解决难点,而是是一个材料选择的配方与配比问题,是经 验积累的问题而在感应器件方面,日本的优势在于他的经验 打个比方,同样面对100种材料,已经对材料配方与配比进行过 长期、大量实验且得到许多经验的人和基本从零开始的人,做出 有效配方与配比的东西肯定是前者,后者追赶前者的问题仅仅在 于经验的快速累积日本至少在周总理那个时代,就开始了稀土应用的研究,当年小日本要买包钢的矿渣'周总理觉得小日本既然要买肯定里面 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就没卖,而那时,中国还基本没有对稀土的 硏究与开发因此,中国在这类产品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经验累积的差距,是时间的差距二、专利的控制西方建立的知识产权体系,目的就是维持其在工业领域的 优势地位。
从列举的11类产品来看,DVD、打印机、存储器、 扫描等许多家电、电子科技产品其实就是这类问题中国的崛起从49年算起至今也不过六十多年,起点是什么 样的基础大家都知道;而大规模的快速工业化也只是近三十多年 的事情,而西方的工业化进程已经是几百年的历史;这就形成客 观上中国是…个追赶着的角色;而在追赶的路上,有西方无数条 关卡(知识产权下的专利)对中国进行拦截,就如同土匪的“此 路是我开,要想打此过,留下买路财”道理一样,更为关键的是, 当中国追赶到某条路的关键关卡时,即使中国想买通路,“土匪 们”也不会卖,这就是所谓的“即使花天价的钱也买不来的技术”, 起到排他性的垄断与控制作用,举个代表性的例子:x86指令集, 这是进入包括Intel. AMD、微软领域的入门许可,没有获得使 用这个专利的资格,就根本无法进入到这些领域去设计与制造产 品,所以我们看到龙芯的路线被迫转向开放系统在这类关键专利控制的领域,如果其专利技术涉及的只是 实现其功能的一条路径,对应用市场没有形成专利垄断,那么中 国是可以通过避开其专利,开发建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来达到功能 上的追赶与超越,类似的例子在《大国重器》里有很多;但是在 相关专利涉及的产品,其专利在其产品的应用领域形成垄断性 质,这时就会存在一个兼容与习惯问题,操作系统是这方面的代 表。
所以列举这类产品能说明的只是表明中国追赶者的角色, 对这些西方控制的排他性专利,不是说你聪明就能进入的,解决 的办法在很多时候是出现技术颠覆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中国 没有必要再花主要精力在如何替代当今的西方排他性专利,中国 的主要目标是聚焦在“量子计算机”等下一代对当前体系具有颠 覆作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上,形成下一代技术的自主专利体系, 在这起跑基本公平的竞争下,才可以公平评判竞争者的优劣三、技术的积累制造业的关键是生产中的机床,而机床的发展与工业化发 展的深度及广度相关所谓深度,指的是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所 积累下来的技术积淀;所谓广度,指的是社会整体层面的技术水 平西方在深度与广度上的优势,來自他比中国早的工业化革 命,中国基本上是错过了第一次工业化革命,所以在这方面有差 距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当今的差距比之西方,在大部分的领域 已经不是代差,有些领域已经超越,随着中国整体层面的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中国必定会填平因后发带来的鸿沟,整体追 上并超越西方日本人在辩解其二战后的起飞时期的时候,常会说他们经过 二战后,国家与中国一样是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被美国给轰炸的 基本成为废墟,看似有些道理,但这都是歪理。
这就如同…个盖 过几百间房子的人,虽然他盖过的厉子被全部烧光了,但是让他 与一个从来没有盖过房子的人比赛盖房子,能说是公平的、是起 点i样的吗?看过“炮弹”列举的11类产品表单,我感觉日本人应该自己 猛抽自己的脸,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进入工业化的…个发达国 家,相比中国真正进入工业化不足百年的国家,还不川说中国对 其超越的领域,仅仅只能列出这区区11类有优势的产品,就足 以让日本人羞愧难当,更何况这11类产品中有许多是靠先行的 身份,利用专利保护强行排他而保留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