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的高一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上传人:1588****170 文档编号:281921305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最新的高一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一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一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一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一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最新的高一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最新的高一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高一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 三 一八惨案 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 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歌颂 虽殒身不恤 的 中国女子的勇毅 。下面是xx小编一起看看有关高一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 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

2、 等词语的含义。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3.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

3、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 二

4、、重点讲析 介绍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畅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清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

5、继中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三一八 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此后在死地 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 诱杀 青年的 禽兽 行为,揭穿 流言家 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三、设疑讨论 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提问:从文章的题目看, 记念 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 刘和珍君 是本文叙述的主体。同学们,你们以前一定写过不少此类文章,你们一般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呢? 学生回答:一般是通过叙事来凸现人物形象,另外还要交代事件的缘由和结果。

6、 (放录音,让学生带着自己已往的经验,采用边听边勾画、做标记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体思路) 学生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板书:记叙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提问: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板书:交代写作缘由 提问: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 板书:教训意义 教训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 三一八 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 记念 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板书:总体思路 四、典题

7、拓展 板书:局部思路 1.分析第一部分(一、二节)的思路 (1)学生齐渎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必要 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 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

8、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 非人的世界 也 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板书:奠烈士 醒庸人 (2)学生讨论:从写作的缘由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 明确: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段政府诬指为 暴徒 的遇害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出了 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 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 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 维持着这似人非

9、人的世界 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表现了作者的爱憎之情,体现了由爱到憎的逻辑思路。 板书:思路顺序 爱 逻 憎 辑 2.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节)的思路 指名3位同学分别朗读三、四、五节,读完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二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怎样理解三、四、五节内容之间的联系? 明确: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作者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她遇难的经过。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第三节侧重写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即她在女师大学生运动中的出色表现。鲁迅先生写与刘和珍

10、的关系,谦虚地自称为 苟活到现在的我 ;在写向刘和珍致哀时,又用了 奉献 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烈士的高度赞颂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着作者写刘和珍在学生运动中和平时的表现,反复写到她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 暴徒 ?为下文刘和珍惨遭枪杀作了铺垫。 正因为刘和珍君的出色表现,刘和珍君的 温和 微笑 使鲁迅先生 不料 也不信 ,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会 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但面对血淋淋的残杀,无耻的诬蔑和卑鄙恶劣的流言蜚语,鲁迅先生不能不感到: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极度的愤怒使鲁迅先生发出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

11、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的呼喊。由此,鲁迅先生在第五小节中怀着悲愤的心情追叙了刘和珍等无端遇害的具体经过,赞扬烈士临难沉着、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进一步声讨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书: 追述生前事迹 生前 时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间 3.分析第三部分(六、七节)的思路 (学生齐读两遍) 提问:这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痛心地指出爱国青年的牺牲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非人的世界 依旧太平 。并以 煤的形成 作比喻,深刻阐明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 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 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

12、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 吃人 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然后将笔锋一转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了她们 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 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鼓励 真的猛士 要奋然而前行。可见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板书: 提问:如何体会作者的匠心? 明确:从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作无渭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 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他在l 926年就提出 血战 的思路,即暴力革命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确实是远见卓识。思路从写否定的一面又转向写肯定的一面,篇未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