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的高三语文教学教案:《说“木叶”》

上传人:1520****498 文档编号:281920000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最新的高三语文教学教案:《说“木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三语文教学教案:《说“木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三语文教学教案:《说“木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三语文教学教案:《说“木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三语文教学教案:《说“木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最新的高三语文教学教案:《说“木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最新的高三语文教学教案:《说“木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教学教案:说“木叶”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会离这个目标不会太远。下面是XX小编为您推荐高三语文教学教案:说 木叶 。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真体味 木 、 树 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难点 阐发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 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

2、,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木叶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 木叶 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 轻薄桃花逐水流 ,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

3、文中,他对 木 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 树 与 木 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 树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 树: 饱满 味 木: 疏朗 场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 木 秋风叶落 2.以

4、木 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 木 就是 树 , :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 木 具有着 木头 、 木料 、 木板 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 叶 因此常被排斥到 木 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唐诗中的 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

5、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 碧玉 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 柳 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 参差 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 风流 婀娜 写柳体态轻盈,花飞似 雪 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

6、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

7、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 临风立马图 ,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 爱细腰,宫女多饿死 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 咏柳 诗一绝。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