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教学中的“护短”艺术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919922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护短”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护短”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护短”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护短”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护短”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护短”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教育教学中的“护短”艺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教育教学中的“护短艺术”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王勤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 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难收到 应有的效果,教师的情感起到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师爱是情感的具体 体现,犹如阳光、雨露和春风。因而教师对学主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 之以情”,要以情达理,顺理入情。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 师应处处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时候宽容所引起的道德 震荡比惩罚更强烈。”对于学生优点和长处的,我们提倡教师要多用表扬,但 是,对于他们的小错误、

2、小缺点,如果我们能够灵活而巧妙地运用“护短艺 术”进行“和风细雨”般地处理,而不是动不动就“暴风骤雨”地训责,那 么,我们就能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就一定能够架起师生之 间畅通而和谐的桥梁。一、“护短艺术”的概念及适用对象什么是“护短” ?这里的“护短”,指的是针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不给 予直接的揭露和批评。能够灵活而巧妙地运用“护短”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 行教育的行为,称为“护短艺术”。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是学生。学生是有思 想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学主在活动中又总是各具特色而又处 于不断成长、不断变化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

3、 中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学生所犯的这些错误作岀必要的惩罚是教育 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是总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 而是采取“和风细雨”式的批评方式,适当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护短”, 也许效果会好得多。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 肯定。”说得通俗一点,那就是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青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快 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尤其怕在同学面前“丢 面子”。如果教师在这个吋候对学生所犯错误-味地进行批评、讥笑、讽刺、 甚至挖苦和打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自尊,失去自信,最后可能导致 学生人格的丧失,那样的结果是不堪

4、设想的。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客观地看 待学生的错误,并于错误中找到可肯定的一面,进行适当地“护短”,对学生 进行劝慰、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找回了自尊,充满了自信,从而 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护短艺术”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对于那些“问题学生”,非常有 效。“问题学生”长期处在不被家长、教师和同学认可的状态中,内心非常 渴望得到他们的肯定。有吋候他们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目的就是想引起教师 的注意。如果教师对这些学生不采取歧视态度,而是认真分析他们的问题所 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在同学面前给他留面子,也许这个学生就会获 得很大的转变。二、巧用“护短”艺术的途径和方法:言语和行动教师在工作过

5、程中对学生巧用“护短艺术”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热爱学 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属于教育爱的范畴。这种爱不同于父母子女之爱,兄 弟手足之爱,亲朋好友之爱,她体现着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寄予的希望,是 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情感的结晶,是一种无私的合乎理智的具有伟大社会 意义的情感。这种爱要通过教师的劳动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出来。教育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种亲切感和理解感,许多教师的心始终都 依恋着学生,总是怀着体贴爱护的心情去观察和认识学生的言行,即使是对 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也能够从积极的发展的角度去理解。教师总是对学牛寄予殷切的期望,对学生在任何方面的点滴进步都感到由衷地高兴,始终相信学 生是可以教育的,即使

6、对于那些各方面暂时还比较落后的学生也不轻言放弄。有了上述这种爱做基础,教师对学生“护短”就不难实行了。教师可用语言对学生的行为巧妙地进行护短。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温暖亲切的话语往往能 对学牛的心灵产牛很大的触动。由于年龄等方面的原因,儿童和青少年学纶 对于这-点是特别敏感的。美好的语言可以直接当面说给学生听,也可通过他人间接转给学生听。有一位男生,由于违纪等原因,转入我班学习,进班两个月还是未能进 入状态,每天上课无精打采,缺乏朝气,有吋还会在课堂上睡觉甚至说话。他 抱着“破罐了破摔”的想法,整天混日子过,和同学关系也没有处好,可以 说在科任老师和同学的眼中,这个男生是

7、到了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地步。 作为该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我在一天上课时表扬了一批周记写得较好的同 学(包括这位男生):“你看XX同学,尽管语文基础不是很好,周记写得却 很不错,这就说明写作能力是可以练出来的,希望你们课后找该同学取取经, 让他传授点经验”。我讲的话并不确切,这个男生写的周记并不是很好,但通 过这次表扬后,我惊喜地发现,我的“护短”成功了,这位同学不仅喜欢上 了语文,对于其他科目,他也开始认真学习了,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后 来,在期末考试中,他考了全班前十名,而且不再有违纪现象了。教师通过鼓励的话语,帮助这位学半树立了信心,让他找到自己的闪光 Z处,从而扬起了自信的风帆,走出

8、了失败的阴影,从而振作起来了。通过他人间接转达的话也可收到同样的效果。一天,一位学生家长找到我,无奈地诉说他的女儿如何地不听话、爱打 扮、脾气乂不好、还丢三落四。我对这个同学的情况很了解,但是我并没有 接着家长的话继续去否定这个孩子,而是跟家长分析,尽管这个孩子有很多 的缺点,但她也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她关心同学,对老师也很有礼貌,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等等,家长听了我的话很高兴,回家就把这些话转达 给了女儿听,这个女同学听了父母转达过来的话以后很感动,没想到口己在 老师眼中有如此多的优点,连平时和同学吵架也被老师看成了是“打抱不平”。 找到自信以后,这位同学一改过去懒散的习惯,针对自己的缺点

9、和不足,进 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改正,慢慢地走上了正轨。试想,如果作为老师,也对该学生加以否定,后果将会是把学生越推越 远,那就更谈不上教育了。教师也可用口身的行动对学生进行“护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 唤醒、激励、鼓舞。”有些教师不一定有多么专深的学问,口才也平平,但他 们对待学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没有一点装腔作势, 没有一点居高临下,完全敞开心扉,表里如一,用博大的胸襟呵护着学生敏 感而脆弱的心灵,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学牛上课因疲劳而趴在桌上时,教师及时地来到他身边,鼓励地拍拍他 的肩膀会比大声呵斥更有效;学生进教室时衣服未

10、能扣好,教师及时伸手去 帮他整理衣服,细微的动作总能让学生感动并铭记于心。“他人很好,记得有一次晚上自习的吋候,他走到我旁边,看到我头发 上有纸屑,帮我拿下來了,当时非常的感动,那吋我才知到(道)老班是特 别特别好。”这是我的一位学生留在百度贴吧上的一段话,其实当时这位学生 正在睡觉,我正好看到他头上有一个很小的纸屑,就帮他拿下来了,他也醒 了,面对我的举动,他感到由衷的羞愧,从此以后,我没有再看到他上课睡 觉了,而且,他在学习上变得主动多了,最终在高考中考出了自己的最佳水 平。面对学生的种种缺点,教师不能一味地去批评和指责,适当的时候为他 稍稍遮掩一下,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

11、效果。三、巧用“护短”艺术的原则:严慈相济,宽严有度。对学生采用“护短艺术”并不等于一味地迁就学生,混淆是非。“护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教师对学生只是一味尊重、宽容、民主,可能会 导致学生越发肆无忌惮,变木加厉,甚至觉得教师人善可欺。因此,进行“护短”是有原则的,那就是严慈相济,宽严有度。爱与严 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教师的严格必须以爱为基础,不能让它变成那种让学 半感到害怕,敬而远之的“严厉”。另一方面,严格乂必须对爱有所限制,它 要求教师不能完全感情用事,不能对学生溺爱和放纵。从木质上说,严格要 求本身就是种对学生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无比深沉的爱。四、巧用“护短艺术”的意义作为教育工作

12、者,教师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就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让 学纶健康快乐地成长。有-种说法是:一流的教师教人,二流的教师教书, 三流的教师既不会教人,也不会教书。也就是说想成为一个既能教书乂能育 人的教师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用爱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学习与革命的作者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在他们的书中曾引用 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了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 纶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 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接受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 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他就学会了头脑平静地去面对生活。灵活而巧妙地运用“护短艺术”,多给学生以褒奖和表扬,让学生生活在 一种被人接受、被人认可、被人关爱的环境中,对于“问题学生”给予一点 宽容和鼓励,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用爱心来调动学生的情 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与学才能够真正在和 谐的氛围中进行,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