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话与整合 高校写作教学的现实选择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919872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对话与整合 高校写作教学的现实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对话与整合 高校写作教学的现实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对话与整合 高校写作教学的现实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对话与整合 高校写作教学的现实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对话与整合 高校写作教学的现实选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对话与整合:高校写作教学的现实选择论文关键词:对话整合写作教学论文摘要:在对话和整合的理论框架下,树立跨学科的“大写作教学观”,积 极整合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创设自主学习的有效机制,可以促使写作学科 地位的迅速确立,真正实现高校写作教学的教育目标。一、对话:写作教学动力的内在生成机制对话作为一种原则,往往与民主、平等、包容、坦诚联系在一起;对话作为 一种策略,往往与共同在场、主动介入、积极参与联系在一起。作为概念的“对 话”最先是由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来的,巴西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 将其引入教育界,提出“对话式教学”,对传统的主流教育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也极大地推动了课堂教学

2、改革,给教学注入生机。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 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着广 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 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 格。我们不妨把“对话”引入到当前的高校写作教学中,颠覆传统写作教学的理 论灌输和机械讲授,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和“与学生对话”,使原本沉闷的写 作课堂充满生机。传统的写作教学,过分追求知识本位,单一的理论灌输代替了实践技能的培 养。理论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有时还会成为实践活动的羁绊,于是产 生了理论和实践的二律背反。教师

3、的课堂讲授其内容空洞陈旧、其方法、形式千 篇一律,但却又极度重视学期末的终极性评价,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和可能性在 无形之中被扼杀。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的教学过程,现代教学过程 则是教授与学习相统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多元化、高密度的交往过程,其 间充盈着“多种多样、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情境与交流关系”。“教学的重要本 质就是一系列沟通,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 言教学。没有沟通与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写作教师在讲授具体内容之前,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写作水平测试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了解他们 的习需求,然后以此为依据,结合写作的学科特点,制定

4、科学合理的写作教学计 划,并能实施“重实践、轻理论”的写作课堂教学,努力营造以表现自我主客观 世界为核心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将会极大地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性。学生们在感知人生和社会时,必会将自己的价值判断赋予给写作客体,并因 此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将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思考与见解诉诸文字,形成蕴涵 着他们独特思想和真挚情感的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表现其各自的观 念,展示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期待与教师形成新一轮的对话。教师应在 充分理解和认同的前提下,和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并就文章中暴露出来的不足 和缺点交换意见和看法。学生的文章在得到教师的肯定性评价后,会萌发一种自 我价值

5、的认同意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必将激发他 们更大的写作热情,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学习写作、进行写作训练。从这个意义上 讲,对话是写作教学内在动力的生成机制。在实现了 “教师”和“学生”及其“文 本”的三重对话之后,学生的写作潜力将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被动学习的 局面将会得到极大改观。按照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文本”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交流信息和思想的桥梁。 只有借助于“文本”,作者和读者的对话关系才得以达成。“文本”具体到我们的 写作教学就是指学生的习作,它们是对话教学进行的桥梁和凭借,也是对话得以 进行的意义生成点,没有它们就不能称之为对话教学。因此,在教学评价手段上,教师

6、应打破传统的学期末考试或考查的终极评价, 尽快建立一种更加开放、科学和多极的过程性评价体系。高校写作教师包括中学 语文教师都不可对学生的习作简单地冠以“主题鲜明”、“条理清楚”和“语言生 动”等干篇一律的模糊性评语,应在以肯定性或表扬性评价为主的大前提下,客 观指出习作的某些不足和缺点,要求他们予以改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习作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学生 写作的功利性动机,也是直接动力之一。写作教学应该能够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 以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帮助体验他们成功的快乐。因此,每次习作完成 后,教师还可以找出有代表性的习作,请作者谈自己的构思

7、、设想或写作过程, 与其他学生一起分析得失。教师也可以把同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同时 担当写作者和评价者,这就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有机对话,而 且同学们在相互学习中会受益。同时,作为学生习作(文本)读者的教师,要从构成文章要素的思想内涵和表 现形式等方面全方位感知和理解文本肯定学生对社会、人生的体察与感悟。在学 期初,教师可以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 进步。对于学生习作中的不足和缺憾,教师可以在对话的机制下,与其进行交流 和磋商,适时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其增强写作修养,提高写作能力。在对话理论的观照下,高校写作教师应自觉地转变教学理念

8、。倡导学生通过 自主学习和探究获得“自由”的发展,并能在写作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根据 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能动 性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写作教学,以更好地实施对话教学,切实提高写作课堂教 学质量。二、整合:构建新型写作教学机制,实现写作学科持续发展笔者所讲的“整合”,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重新组合,实现高校写作教学和中 小学作文教学在内容上的有机衔接,以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写作教学结构体 系,真正体现写作的学科本位。高校写作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不受课时局限和课堂界限,将写作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渗透到 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9、,牢固树立跨学科的大写作观念。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 一种理想的沟通机制和无限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达到优化整体教学效果的目的。 中学作文教学和高校写作教学在内容上的部分重复,是老师疲于教、学生懒于学 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作文教 学内容日益完善、科学,且形成目标定位准确、注重能力培养的基础写作体系。 然而我们的高校写作教学尽管研究者众多,理论建树颇丰,但始终没有建立起科 学合理的教学体系。高校写作教材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分离,缺乏应有的可教性。 高校写作教师疏于学习和研究中小学语文课本里面的作文教学相关内容,对中小 学的作文教学实践缺乏整体性的思考,凭借已有

10、或业已形成的经验确立我们的教 学目标和内容,势必无法建立起合理的教学结构。因此,在高校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首先对教学内容予以整合,舍弃写作过程理沦、基本技能训练和文体方 面重复的内容,并使之进步优化。美国学者E D小赫尔斯明确指出:“写作在大中学校的学科中应有自己的地 位,它不是另一个学科的某一部分,而本身就是实践性知识的一派分脉所以, 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思想及内容应是写作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类课程的标杆。 因此,高校写作教学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着力编写操作性强的训练教材, 使之能充分发挥理论对写作实践的指导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日 益普及,电脑写作和网络文学写作已经进

11、入高校写作教学的研究视野。因此,高 校写作教学要在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整合电脑写作和网络文学写作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字化时代新型写作行为的各种写作技能,并能自 觉和熟练运用。当前流行的博客写作和QQ空间写作为学生实现写作价值提供了无 限可能,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书写自己的独特性灵以及对生活的认知。文本的发表 是传统价值认同的主要方式或手段,文本质量还未能达到在报刊等纸质媒介公开 发表的程度时,借助于网络发表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而且由于网络固有 的诸多优势,会使得文本信息的评价和反馈所形成的交流与对话会变得更加简捷、 直观和顺畅。因此,在教学中,高校写作教师应该恰到好处地

12、利用网络丰富的资 源优势,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写作技能在网络写作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因为写作学科所固有的边缘性和综合性,使得写作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 和实践操作,而是各种学科知识的交汇与融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在知道“教 什么”的基础上了解“怎么教”的基本问题。在开设写作基础课程的同时,还可 以适当增设一些与写作密切相关的其他课程,如诗歌创作与鉴赏、小说艺术论、 散文美学和写作思维学等。通过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建立庞大的写作教学结 构体系。在实施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堂教学自觉延伸到课外。从大写作教学 的角度看,丰富多彩、内涵深厚的现实生活才是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充分发挥 高校文学社团、

13、校刊、校报和校园广播的作用,自觉将它们作为写作训练的园地。 正如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校写作教师要牢固树立“大写作 “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和描写生活,在无限丰 富与精彩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写作,不断增强感知和表现生活的能力。综上所述,高校写作课程应在高等教育目标的指引下从专业教育的前提出发,在 高校课程体系中迅速确立自己的地位。写作教师应在对话和整合的理论指导下, 积极探究提高写作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写作教学从内容到手段的全面 改革,切实改变写作基础教育“补习班”的尴尬处境,为写作学科赢得生存和发 展的广阔空间。【参考文献】1 保罗费,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 (3).3 克林伯格.社会主义学校(学派)的教学指导性与主动性M.德国科学出 版社,1962.4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沈艺虹.人本主义教育:当前高校写作教学的思路J 漳州师范学院学 报,2002 (2).6 宋影萍.高校写作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工会论坛,2004 (4).7 刘锡庆.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8 陈文高.高校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