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的高中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上传人:痞** 文档编号:281914397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最新的高中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兰亭集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中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兰亭集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中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兰亭集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中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兰亭集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中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兰亭集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最新的高中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兰亭集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最新的高中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兰亭集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兰亭集序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下面是XX小编为您推荐高中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一、教学目的 一、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二、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二、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一、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1课时。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

2、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 修禊 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 巳 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3、。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 永和九年 修模事也 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 乐 ,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 悲 ,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

4、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赏析课文 1、 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

5、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 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 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 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 此地有崇山峻岭 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 是日地 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

6、,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 悟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归隐山林, 放浪形骸 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 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 曾不知老之将至 。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

7、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 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 胜景不常,胜筵难再 ,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 终期于尽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 死亡 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 死亡 的思考,作者在对 死亡 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 若合

8、一契 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 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 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总结全文。作者的 悲 ,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 一生死生,齐彭殇 ,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 兼济天下 ,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

9、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 每览昔者兴感之由 ,我 悲 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 悲 后人, 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 ,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 悲 不同于上一段的 痛 ,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 千古同悲 ,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

10、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 ,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延伸相关资料 1.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发了一

11、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1) 文章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 夫人之相与 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 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

12、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 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 详情请看语文学习2022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 2. 晋书 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 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

13、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3.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 死生 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 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4.王羲之兰亭诗(其三)及前人评点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谭元春: 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 二语,真是通识所发,非一意孤高绝俗之流。(古诗归) 钟惺:七贤胸中恐逊此原委。(古诗归) 陈祚明:旷达之旨,射洪古诗中多此等语,易流宋人。(

14、采菽堂古诗选) 沈德潜:不独序佳,诗亦清超越俗, 寓目理自陈 , 适我无非新 ,非学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诗源) 牟愿相:王逸少传诗不多,其兰亭一篇,如苏仙高屋,翘视群儿小澥(草堂杂论诗 (摘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 张玉谷读了上面的兰亭诗(其三)后这样与兰亭集序作比较阅读:即序中 仰观宇宙 数句意。 寓目理陈 ,贴视说, 群籁 、 适我 贴听说。只渌水滨,略带兰亭,绝不粘滞,诗境清越。 【延伸阅读】 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 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 仰视碧天际 对应序中 仰现宇宙之大 天朗气清 。诗中 俯瞰泳水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