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课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学科教育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914155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德育课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学科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德育课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学科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德育课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学科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德育课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学科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德育课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学科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德育课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学科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德育课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 立,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不仅在我 国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而且也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 的共同趋势。重视和研究德育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便成为当前摆脱德育 困境和加强德育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关键词】:德育课;教学;情感综观我国学校教育视野中尤其是中学的德育工作,却并不尽如人 意。在不少的学校里,德育课被划入不受欢迎之列,教师授课索然无 味,学生听课味同嚼蜡,教与学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即将德育课 片面地理解为灌输和说教课,认为学生只要记住和掌握了教科书中的 观点和理论,自

2、然就可以转化为一定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教 学中既不注重研究学生的情感心理,更不会投之以积极的情感,只有干巴巴的说教。这样,尴尬局面的产生就势所必然。一、加强德育课教学中的情感投入,由心理决定我们知道,认识活动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之一,人类之所以能够雄 踞于地球的一切生物之上,就在于人类不仅是适应环境,更重要的是 能够认识自然和自己本身,认识赖以生存的社会,并在这些认识的基 础上能动地改造自然环境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需 要。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人对客观事物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而是总产生着肯定的或否定的态 度。凡是符合个人需要的事物就引起人肯

3、定的态度,不符合个人需要 的事物就引起人否定的态度。这种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 生的态度体验,就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是源于人的认识的,有什么 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然而,人的情感一经产生就具有相 对的独立性,对人的认识活动就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 是积极的,有时也会是消极的。一般来说,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认识 过程的积极性,促进、增强学习效率,消极的情感则可能降低人认识 的积极性,消弱、减低学习效率。可见,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 既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加强德育课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也是德育课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

4、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思 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 德、政治思想,使一定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的活动。思想品德包括政治态度、人生态度和道德品质等,任何一种 思想品德,都包含着认知性成分、情感性成分和行为性成分。以思想 品德的核心道德品质为例,就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习惯等四个要素构成的。二、加强德育课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是老师与学生相互的学生的学习情感总是在教师的教学情感感染下逐渐萌发,进而进发 出对教师的爱以及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为此,师生之间必须首先建 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古人讲“亲其师而信其道”

5、。在师生之间建立 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下,从教师那里获得的信息,就特别容易为学生 所接受,并赋于它以一种特殊的意义。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老师感情越好,就越爱听他的课,反之,受 老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会不理睬或抗拒老师的要求,在学习上会出现 “破罐破摔”的现象。可见,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难于建立 良好的工作关系。教育过程必须在幸福、欢乐的感情交往中展开。教 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同时应以情感为着眼 点,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我们 教育和教学的质量。 上一页12下一页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情感总是 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

6、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起着综合 的作用,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情感的情境性更为强烈。所以,有经验的 教师,在教学和教育实践中十分注意创设适宜的情境,激起相应的情 绪体验,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 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他们的感知和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跃 状态,从而保证学生自觉地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并较好地掌 握一些有相当难度的理论观点。善于把握学生情感,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理解、信 任结合起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影响只有以学生自身的活 动为中介,才能纳入到学生的主观世界中去。

7、因此,教师必须爱护、 尊重和信任学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起 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需要非常 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如果一 个人对粗暴习以为常,只对强有力的语言、喊叫和强制才有所反 映,那就根本谈不上自我教育。实质上,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对人的 信任,是使个人的荣誉和尊严起作用”。他认为,学生对自己越是尊 重,那么,对教师有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 导,就越听得进去,否则,他对教师的教导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因此,他强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爱护 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对学生又要

8、严格要求。教育是从提出要求开始 的。没有要求也就没有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出于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出于对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高度信任。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明确、具体、 适度、可行,一经提出,便不能朝令夕改或姑息迁就。对学生存在的 缺点错误,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忱帮助,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杜 绝热讽冷嘲、揶揄挖苦等伤害学生感情的做法。正如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呵能地尊重一个人。”利用情感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前面我们说过,德育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而且要诉诸学生的情感、意 志,使之产生相应的信念和行为。在德育课教学中强调情感的作用, 不仅是为了强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以 引导他们用健康的情感摆脱低级趣味,逐步建立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 情操,并趋向稳定。为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正当需要,并尽可能地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情 感体验,以达到我们德育课的归宿和根本目的。上一页12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