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教多学”的好处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913559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少教多学”的好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少教多学”的好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少教多学”的好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少教多学”的好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少教多学”的好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少教多学”的好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少教多学”的好处“少教多学”并不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 美纽斯(1592-1670)在大教学论里就批判了当时学校的种种弊 端,认为它们是儿童才智的屠宰场,只知道死记硬背,传授的全是一 些无用的知识,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违背了自然的秩序。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 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 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从此以后,三百多年来,在第一线教书的教师,或专事研究教育 的学者、专家一直在苦苦地思索,孜孜地追求,希望有朝一日能把夸 美纽斯的理想变成现实。一般人都认为教和学成正比例,学生要多学

2、,教师就须多教。然 而事实却是那样地无情,教师辛辛苦苦地教了,学生非但没有照单全 收,反而七折八扌II,所得无儿。原来“少教多学”并不只是一个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也并不只 是对某一门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已,它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教育体 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有位研究教育的专家认为,教育的木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 而生命的提升得依靠生命本身。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潜能无限, 并能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因此,这位专家提出要设计一种以学 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他把这种体系叫做“生本教育”。“生木教育”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 教育”。生木教育强调儿童是教育的真止主体,是学习的真

3、正主人。 生木教育所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 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木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顺 应人的天性,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 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所以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 的教育。在生木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的课程、教材、教法,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和管理方法等等均需因国情、地区或学校性质之 不同进行改革。经过在100多所学校、历时五年多的实验,这位专家 发现学生学得积极、欢快、高质、高效。实验班的学生在知识的广度 和深度、思维的敏捷和活跃方

4、面,在搜集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获 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水准方面,都大大地超过了对比班或平行班。学生 所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们的自信心、成功感及与人交往、 与人合作的能力,也都令人惊喜。实验与研究的初步成果表明,生本教育反映了教育的本体本质和 生命木质,体现了教育的根木立场和教育的根木规律,使教育从复杂 回归到简单和自然。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 定教,进而不教而教。生木教育论者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 感悟,认为感悟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结果;所有的学 习最终归结为感悟。“读和做,缓说破。”用这种方法去促使儿童的 感悟。生木教育的方法主要是

5、强调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 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 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基本思路是:早认字、大阅读、大感受, 以阅读为中心,推动听、说、读、写。“意义识字、推进阅读、以读 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全面提高”。让学生尽早进 入阅读的原因是,阅读可以使儿童建立意义世界。在意义世界中,儿 童同有生命的知识打交道,将能极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原有的 知识,使学习成为自觉学习。止是这种能进入意义世界的吸引力,使 儿童克服认字的枯燥感,从而积极参与大量识字的活动。此外,生本教育对学校的管理,对

6、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家长的地 位与作用,对考试的评价等,也都作了精辟的阐述。看来,“少教多学”并不能只要求某一门学科例如语文科单枪匹 马、孤立地进行,学校所开设的主要课程,例如数学、英语等也都应 当实行“少教多学”。而无论哪一门课程实行“少教多学”,都需要 其他条件的配合。当前基础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传授性或接受性课程占 据了太多的份量,而儿童缺少时间、空间,也没有精力去进行自己能 体会意义的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成为一句空话。为此,需 要大力压缩授予性或接受性的课程,腾出时间、空间,并保证学书生 的精力,使之投入对他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即所谓“小立课程,大作 功夫”,这是教学改革能

7、否达到一个新水平的关键,也是一个艰难的 过程。传统的课程是从简约走向繁杂的。从现象上看,它首先表现为 混淆基础知识的概念,盲目地扩大“双基”。比如,某小学一年级语 文试卷中有这样的题目:写出比“日”字多一笔的字。这类问题似乎 建立了知识间的某种“联系”,有一点“训练意义”,且对“日字的 加深认识或有帮助,然而它并不是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而是基础知 识的某种变异体。由于它的任意性,有极强的衍生能力,很快会造成 形成的组合数字,造成课程的“生态灾难”。事实上,它对学习和加 深儿童认识“日”字,意义不大,儿童完全不必依赖这类训练方式, 而是借助于直接阅读。比如,“日出江花红胜火” “白日依山尽”等

8、等,就可更为透彻地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但问题在于,今天在基础教育中,多年来现实教育中不断制造和 大量积累的这些无用之物,几乎成了灾难,中小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 基础知识(例如上面所说的直接掌握的“日”字)之外,还要大量应 付恒河沙数的附加知识和附加题目。类似地,习俗的教学评价不断 地推岀这样的题冃,为了能“打下扎实的基础”,把“基础知识”扩 张为它的变异体,使之庞杂繁复,基础教育的内容有如长满杂草,导 致师生穷于应付,根木不可能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此外, 还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例如,低估儿童的学习天性和学习潜能,忽视 儿童可以自主地学习,仅仅强调形式评价等等熟知的原因,都使得课 程庞大,

9、教多学少。显然,教育体系的改革要求对课程进行改革,其方向,就是朱熹 所说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 可能地精简,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获得 透彻的知识,相关的悟感(如语感、数感等),和学科的探索进取的勇气,即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实施“教少学多”“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可能性既由于 原有课程有着删削的空间,也由于儿童拥有的学习潜能和品质。儿童拥有学习的天性,潜能和先天的学习框架一一例如乔姆斯基所述及的 关于人类语言学习的框架,以及皮亚杰的“三种结构”的学习框架等 等,这样,儿童就可以通过他们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去获取反映了人 类

10、高深智慧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认字到了一定的时候,进度忽然 加快了,有不少老师还没有教的字他们自己就认识了;又如,在数学 学习中,学生忽然知道了老师和课木都没有提及的方法;在语言学习中,比如学普通话,学生学习用普通话说出若干词语之后,忽然能用普通话说出全部词语了。这种举一反三,见微知著提升的过程,同牛 顿看到了苹果,却悟到了万有引力的过程是类似的,都是依靠某种力量,从而超越了面对的事物,而获得认识的提升。这给我们启示:之所以可以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是系统功能在起 作用。在系统中,总有一个最小独立子系统,rh这个最小独立系,可以得到或生成整个系统。可以作这样的比喻:这就像一个班级,班主任只要掌握一个由组长组成的独立完全系就行了,通过各个小组长, 就可以把信息通传到全班。一个语言体系也是这样,在其中必然有一 个最小独立完全系,在中文里,汉字就构成了这样的独立完全系。在一个人学习某种语言时,他实际上是在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这一语 言系统的最小完全系,是由他自己的语言活动中的一个有限系统逐步 发展而成的,比如,他最想要表达而可以表达的东西,就是他当前的 有限语言系统。这个有限系统日益扩展,有一天,依靠它可以完全表 达主体想表达的意思了,它就成为整个语言系统的最小独立完全系了, 借此,主体不需要外力帮助,就具有自行发展全部该种语言的可能性。乌苏市红星八校2014年8月2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