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同课异构”的意义(精选)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910972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同课异构”的意义(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同课异构”的意义(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同课异构”的意义(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同课异构”的意义(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同课异构”的意义(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同课异构”的意义(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同课异构”的意义(精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同课异构”的意义西乡县杨河镇中心学校 李延桥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9日第5版发表的文章“同课异构”的三次 实践的作者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小学陈惠芳老师通过自己的实践提出了 “同 课异构不仅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有利于构筑校本研究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 活动,而且它应该在资源共享的同吋,关注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倾向于一 种力量的感召,这样才能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这里她不仅表述对课例比 较研究的认同,更进一步提出了这样的活动对教师成长的作用。我们认为:“同课异构”是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它为教师展示课堂教 学能力,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总结教研成果,搭建了一 个很好的平

2、台。对于“同课异构”的意义,人们有很多共识。马静老师在“异”出精彩 一文中谈到:像这种精彩纷呈,各展所长的课在我们的“同课异构”活动 中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这些课,真正体现了 “同中存异,异中求同”。每一次看 课,每一次评课以及每一次课后的研讨都让我们学到更多。每一位老师都想尽 办法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在与各位老师的在交流 研讨中,我发现了自身教学上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 能很好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上,缺乏理论的高度更需要在平时要多方面的去学习 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通过这些活动,我在教学上得到了一 次大地磨练,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时也看

3、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会借鉴别 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王燕老师在微博中也谈到:“同课异构”通过不同老师探讨教学的差异性、 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冋溯与提升,提高了教学 效果。在这项活动中,我看到了各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自己对课程的 深刻把握,并将知识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 神通”。在这些课堂中,个人亲身体会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 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 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 堂最优化的思考。我想,我们在

4、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优势就在于 以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作为听课者的教 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活动不仅将听 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数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 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从整体上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教研水平, 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每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每一位有心人都会有所收获,对“同课异 构”意义,各有体会。笔者从收集来的资料中粗略的归纳出下列几点:一、“同课异构”为教师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李林红老师在浅谈“同课异构”的意义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心理学家皮亚

5、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 眼睛看科学。”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把我们的感受告诉学生,不 如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 自己的活动体验中能更快捷地走向成熟。也许是“同题”的缘故,我们认为教 师课前探究活动的预设和活动的展开应该是差不多的。但在多次参加“同题异构”听课活动后,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师在活动的预设和活动的展开上有很大的 不同。有些教师所设计的活动远比其他“同题”教师要多得多,课堂容量之大, 让学主完全陶醉在活动之中,学习热情很高。案例: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第一位教师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 成学过的图形时,让学生分

6、组讨论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怎么转化?学生热烈的 讨论并进行试验,每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第二位教师在问到平行四边形可转 化成什么图形,怎么转化时,让学生先看书,再演示。第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开 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多,活动之后,学生交流的多,教师讲得少,活 动设计比第二位教师要多,课堂容量大,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第二位教师 引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看得多,主动参与活动少,听得多, 交流少,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沉闷。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也看到第一位教师开展学生学习活动之多、学习积极性之高,让人振奋,使我不得不谈这样一个话题:活动多的课题,教师最担心的是课堂时间不够。应该如何解决?在“同题

7、异构”活动中,我们会发现不同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成功解决的教学策略往往是优化、整合探究过程,优化问题的设计,采用学生探究和教师探究相结合等。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规律需要不断提炼、总结和提升,同课异构有助于在变化的环境下更好地认识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一 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 同课异构确实可以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 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二、“同课异构”可以让教师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李林红老师在浅谈“同课异构”的意义中还谈到:“同课异构”活动中,上课教师所创设的不同情境,是活动的一个“亮点”, 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有许多教学情境,既朴实又

8、实效,让听课的教师感 到耳目一新。仔细品味,精彩的引课情境,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相反,不成功的引课,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引课 情境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案例:二位教师在上长方体的认识时,第一位教师让学生拿出做好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直接问学生,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学生回答后, 教师接着说:“大家猜猜,我手上的这个马铃薯切几刀可成为一个长方体? ”学 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了,纷纷进行猜想。接着教师切一刀,指着切面说,这是一 个面,又切一刀,指着两个面相交的线说,这是棱,再切一刀,产生了顶点。 通过直观的演示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了 “面、棱、顶点”的含义

9、。第二位教 师先采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也能 够进行分类,而且分类后学生也能说出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二位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虽然都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事例,但取 得的教学效果却不同。第一位采用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猜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且用马 铃薯演示的方式引出“面、棱、顶点”,很自然的引入新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 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来。第二位教师虽然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区分了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也贴近学生的生活,但过于平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情境创设是一门艺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 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

10、的知识岀发,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科学教学情景应该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适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创设 的情景必须与所学的科学知识贴切,要有利于所学知识建构。好的引课情境具 有趣味性、奇特性、挑战性、问题性、目的性。三、同课异构”可以激发教师在“求异”中创新。李雪梅老师在与名师、课改新秀同课异构的体会中谈到“同中求异, 上出特色”:教学怀念母亲一课,在开课导入的环节上,我着实动了一些脑 筋,浏览了很多来自网络的教学设计,也看了本校教师的设计,我发现很多设 计都以“情”导入,有的以著名的诗游子吟导入,有的以歌颂母亲的名句 导入我想,经常这样以名句、诗句导入固然好,可以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11、彰显语言文字的魅力,可是长此以往,学生会不会丧失兴趣呢?今天我所面对 的学生是在幸福中成长的一代,他们能不能体会来自父母亲的爱呢?从平时习 作看,学生很难从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到爱,他们已经习惯性地享受爱了。为了 给学生创设“母爱”的氛围,让学生尽快从情感上与课文产生共鸣,并对学生 进行情感教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我们都爱自己的母亲(讲 述我班几位学生的母亲的爱:一位患有轻微精神病的母亲攥着几张皱皱巴巴的 毛票,站在学校大门口给孩子送午餐钱,孩子接过钱转身离去,母亲还站在那 儿痴痴地望着,望着),同学们有没

12、有想过,一旦失去了母亲,会是什么滋 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现代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怀念母亲。在我讲述 本班几位同学的母亲的爱时,我发现大家听得特别认真,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小 事的确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在后边教学中,学生很快便进入到课文,与作者在 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同中求异,让我的教学趋向“有效性”,在“求异”的过程中,我提高了 口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四. “同课异构”可以促进教师钻研教材,帮助参与研讨的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关于这一点,李晓莉老师在两位老师教学“同”与“异”比较与分析中写到她听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体会:李雪梅老师她采用的方法是从检查学生预习入手,先听同学们课前收集的 资料,师

13、再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为了让学生史直观地了解李大钊,播放影音 资料。这个视频资料非常详实地记载了李大钊辉煌的一生,对于认识李大钊既 形象乂深刻,起到了重要作用。随即出示第一段,交流从中了解到的信息,交 流中理解被难日,比较永远与去掉永远,借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导感情 朗读,深化情感。从这个环节中看出李雪梅老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很 重视,平时经常做,因此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展示 了自己预习的情况,收集资料的能力,受到了肯定,效果很好。这样设计,激 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老师抛出了学生难理解的词,如“被难日、宪兵、 军阀”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师巧妙地借

14、助图片,利用文中的句子体会了宪兵 的野蛮,军阀的残暴,更激起了学生对军阀反动派的憎恨。同时对了解文中人 物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在第三个环节,理清顺序,主要讲什么中,李雪梅老 师执教这部分吋,先提出按时间顺序找出表示时间的词,学生很快找到,在这 些时间段中分别讲了什么事,指导学生分段,加上小标题,学生既学会了分段 的方法,又学会了归纳小标题,浅显易懂,更好地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并融入课堂,使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真正得以拓展。两位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我真 正感受到语文教学艺术的美魅力,知道了同样一篇课文原来可以解读得这般深 刻,上得如此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