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论文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910952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论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肉淡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吋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 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史料较丰富,但曲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冇些问题只能作概括 叙述。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耍补充相关的史料。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这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11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 判断的逻辑方法,以及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 能力。下面就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做一些粗浅的分析。一、史料要“适时”所谓适吋是指补充史料要抓住吋机,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随心

2、所欲,想到 哪说到哪,应从教材本身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分析:这些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 吋间,为什么做出来的,可靠性如何?通过在课堂上思考探究,集体讨论,课后查阅 资料等手段,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 正确深刻的见解主张。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冇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 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 应用史料吋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补吋则补。(1) 是在学生易产生“错觉”之处及时补充。例如:在学到“虎门销烟”这个 问题吋,有些学生误认为销烟就是烧烟。对此,我借助于学生已观看了屯影虎门 销烟让学生冋忆“虎门销烟”的场景

3、,使学生明白了销烟是用“盐卤加石灰” 的方法将鸦片销毁的,而并非用火烧掉。因为烧过的鸦片埋入地下,如果将泥十.挖 起来熬煎,仍可获十分之二、三的残膏余沥。而盐卤加石灰的销烟方法,能将鸦片 彻底销毁。(2) 是在探究重大史实、借助于史料和创设历史再现的场景时补充。教师利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展现,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如学习“二战”历史吋,搜集“战争狂 人”希特勒在战场上的冇关史料,引导学生讨论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作用。一 些学生认为: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希特勒是“战争狂人”,没有他,德国就 不会建立纳粹党和法西斯专政,

4、就不会形成欧洲战争发源地,也不会爆发“二战”; 一部分学生马上反驳“:二战能否爆发,要从当吋历史背景中去考虑凡尔赛条 约引起德国民族复仇心理,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英法的纵容政 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战“迟早要爆发。”通过史料使情景再现和课堂辩论, 学生统一了认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没冇希特勒“二战”也会爆 发。(3) 是在重大史实的疑、难点之处联系现实适吋补充。如:在学习“日木法西 斯的投降”吋,课本只提供了一幅有关签定投降书的图片和几行说明的文字,对日 木的法西斯侵略教训只字未提。为此,我让学生搜集今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日木政 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有关材

5、料。对此,学生往往会想了解“靖国神社”究竟是 什么?这些日木政要为什么要冒天下Z大不讳,多次到那里去行“神道教Z大 礼”?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明口:从明治维新以后到“二 战”结束,入祀“靖国神社”的亡灵,几乎全是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军人。尤其是 “二战”中那些在亚洲各国奸淫、掠夺、嗜杀成性的刽了手门的幽灵,也被供奉 在这里。那么,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对此应采取什么态度?教 师可激励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并通过展示资料讨论问题,得出认识:“靖国神社”是 日木政府以宗教祭祀为形式,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参拜“靖国神 社”实际上是美化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是

6、对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公然 挑衅,我们对此当然要表示坚决反对,同吋要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容忍日木军国 主义死灰复燃,重蹈丿力史覆辙。现实牛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不胜枚举,而这些问 题不仅是新教材所要求的也是学生所关切的。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选取,不仅大大 提高了学牛的求知欲望,而且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实就是 很好的史料,联系现实使学生获得认识现实的启迪,他们才能切身感受学习丿力史的 意义,激发学史探史的兴趣。二、史料要“适量”所谓适量,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精造史料。现行初中历史教育知识 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处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对教材内容有所取 舍;同时,

7、对个别问题尤其是重点还需适当补充史料加以分析说明。这就要求教师 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过多,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 担,另一方面有可能喧宾夺主,出现下课铃一响只好“草草收兵”,教学任务无法完 成的状况。因此,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筛选有效的信息。三、史料要“适度”所谓适度,是指在选择史料时,要依据初中学生的现自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难易适中,通俗易懂,如果对初一学生补充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史料, 对他们来说,将是“食而不知其味”。同吋联系史料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比较 重大并耳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 系。因此,不必要求每节历史课都要有联系史料。如果为追求形式主义的“联系 史料”,而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的问题或事件,会造成画蛇 添足。这样做,反而把丿力史教学庸俗化了,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的 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景,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激励了学生的主动 学习精神,由此产生了积极思维的气势;通过补充史料,加强历史事件的联系,使学 生全面的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使学 牛初步学会自主研究历史的能力,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体 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