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采薇》的艺术表现浅析《诗经•采薇》的艺术表现【摘 耍】《诗经》包括的内容涉及史诗、赞颂、怨刺、婚恋、 农事和征役等多方而,从不同侧而向后人展示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和时 代风韵《诗经》中抒写兵役之苦的征役诗占一定分量,《小雅•采薇》 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由于历史的久远,社会背景的巨大悬殊, 加之古今语言的变化,今天读者在阅读和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本文 以《诗经・采薇》为例,从意境之美、图画之美和音乐之美三个方面 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征役诗的特点关键词】诗经;采薇;征役;艺术表现中国是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耍想更好地了解中国,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1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因此,学好《诗经》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诗经》作为我国诗歌传统的源头,其丰富的思想性和高妙的艺 术手法,决定了它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自传世以来,历 代诗评家对它深刻的思想和多彩的艺术手法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但因 历史的久远,语言的发展变化,学习先秦文学有其一定的难度本文 主要通过对《诗经》中征役诗《小雅・采薇》的分析,为广大文学爱 好者提供一个参考,以便更好地进行先秦文学的学习。
一、意境之美我国的文学讲究情景交融,强调艺术形彖,而诗歌将这一特点展 现得淋漓尽致《诗经》作为早期诗歌的代表,已能体现此特点,如《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 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则是典型《诗集传•葛覃》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即比 喻,比喻有暗喻(隐喻)、借喻、博喻(复喻)等兴者,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 也录自《困学纪闻》)“赋” “比” “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 手法表达技巧灵活恰当的运用也是诗歌成功的关键,以下将诗中情 景结合与“赋” “比” “兴”的巧妙融合进行解析本诗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的是士卒离家后在外面的所见 所闻所感,即诗的前五章;第二部分描写的是士卒踏上归家之路的所 思所想所感,即诗的第六章笫一部分出现的事物有薇、路(通“辂”)、四牧、象弭和鱼服等 “薇”,一种野菜,茎叶可食;“路”,一种高大的马车;“四牧”,指 驾车的四匹雄马;“象弭”,用象牙做装饰的弓;“鱼服”,用鱼皮制成 的箭袋诗中对薇的描写很细致,分别有薇的“作止”、“柔止”、“刚 止”三种变化,从“作”(野豌豆嫩芽长出地面)、“柔”(野豌豆长出 嫩叶)、“刚”(野豌豆苗已长出坚硬的茎)了解其表层意思为薇菜已 长成,实则铺叙时间的流逝,上卒离家许久。
随着“薇”的慢慢成长, 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感情,为士卒远离家乡和亲人,为了保卫国家的牺 牲精神而歌唱,这是“兴”的体维常之华”中常即棠棣,华是花, 以棠棣花之绚烂美丽,暗喻高大的将帅之车从“戎车既驾,四牡业 业”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体现了当时的军威赫赫和军容的整肃, 同时铺叙出威武的阵容和高昂的上气战争的胜利除统领的英明谋略, 精良的武器装备,还需要战士强壮的体格,从诗中事物描写可知,统 领作战指挥到位,作战武器优良,因而达到“一月三捷”的战果靡 室靡家,捡猊之故不遑启居,捡猊之故”连连的战争,士卒拼死的 抗战,“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可知当时严峻的现实状况,但他们依 旧坚持到战争的结束,铺叙上卒们深深的爱国热情离家千里,抛家 舍业只为国家的安定,心里是多么盼望早点结束战争,早点回家与亲 人团圆,这或许也是他们内心最强大的精神支柱,诗中“曰归曰归, 岁亦莫(暮)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上” 即是士卒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读完之后,心中顿生悲凉笫二部分出现的事物有杨柳、雪杨柳”诗人征战离家时,想 象柳枝随风飘动;“雨雪”诗人归家时,大雪纷飞笫六章只有两个 事物,也只有短短的四句诗,却是诗的最大亮点,是本诗借景抒情最 突出的地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征人回想当年从军离乡 之时,正值杨柳飘拂,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的吋候春天本是和亲人其 乐融融在一起感受春天气息的大好时节,可是,他却不得不离开家乡 和亲人,为国家远赴边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似乎意味着这次离别 亦或是永别此刻,路边的“杨柳”似乎也变得通人性般随风摇曳着 柔枝,也想与征人握手或拥抱,祈望他能多停留一会儿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是说,战争终于结束了,士卒走在回家的路上,此吋是冬 季的大雪纷飞,回家的路是那么长,雪花毫无停歇的下着,像是知道 士卒心中的哀痛与离愁,大自然只是用它特有的方式在诠释着士卒此 时此刻的心理状况如果说无限的哀痛与离愁用一个字概括,那便 是一一悲,悲不仅仅来自生理的“载渴载饥”,悲更来自心理的“糜 室糜家”、“不遑启居”这些悲纠结于身心,也让我们有种从外至里 透心悲凉的感觉,让我们切身体会士卒的悲是由内心到身体,身体再 反射内心,婉转抒发哀愁的方式,凄恻感人,意境优美二、图画之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根据客观事物,或撰写的文字,就自己 的心理感受,展开联想创设出特定的画面,画面再经画笔的勾勒呈现 出一幅幅牛动的图画下面将就《小雅•采薇》中展现的事物与感情 来构思图画。
《釆薇》全诗六章,共192个字,在理解章节意思之后,可根据 时代背景,特定事物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可将每 一章都构思为一幅生动的图画笫一幅图:画卷中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草木皆穿绿衣,花 儿竞相绽放,微风吹过,小小的薇菜也迎着风轻轻摆动,画卷中只有 一个身穿战服,表情凝重而乂略显温馨的士卒,让我们不难看出,他 已经无可自拔地陷入对家乡与亲人的无比思念中,他脑中或许浮现了 曾经与家人一起时那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可远方敌人的旗帜依稀可现第二幅图:薇菜长出鲜嫩的小苗,又是一年的春季,画面中依旧 是那个士卒,但面容显见沧桑,那儿道深深的皱纹与清晰的伤痕,特 别是手上绷带与血迹告诉我们,这一年的战事很激烈,他离家依旧很 远,家人的状况不知,但思念的心却始终未变看罢,心中伤感之情 油然而生 第三幅图: 遍地绿绿的薇菜使破败凄凉的战场增添了些许牛:气,但细看可知薇菜 已经开始变老,吋光飞逝,除了战争仍然持续,除了士卒更加沧桑、 憔悴,伤痕的分布更加密集,敌人的旗帜依旧在远方飘摇,但士卒的 眼睛一直朝着家的方向凝望笫四幅图:画中不在仅有薇菜,还有棠棣花与之作伴,巍峨的马 车与威猛的雄马已整装待发,这是为即将开战做准备,马腿上的泥土 是明亮的土黄色,这意味着上i次出兵也就在不久以前,交战是如此 的频繁,一个月会有儿次与敌人的正面交锋,不可估计。
笫五幅图:精良的战车,雄壮的战马,威武的大将军,士卒们以 战车做掩护正在向前挺进,士卒手中的弓箭由象牙镶饰,箭袋由鱼皮 制成,戒备如此森严,士卒们的表情严肃认真,不敢有丝毫懈怠,可 预见敌人的袭击将会很猛烈,图画中所体现的军中势气,似乎也喻示 着战事将以胜利告终笫六幅图:战争结束了,士卒踏着厚厚的积雪走在回家的路上, 可士卒却没展现本该有的愉悦表情,他们在回忆春季与家人离别时的 依依不舍吗?连柳枝都在摆动,也许只为传达不想士卒的离开呀!经 历九死一生后,终于踏上归家之路,但吋隔这么久,家人会是何种境 况呢?会不会是“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 谷,井上生旅葵”的场景?他们是否一切安好呢?加之在这大雪纷飞 的冬季,没有薇菜充饥,脚步沉重缓慢,心中负载着所有的痛与累一首诗歌能让人通过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图画,能让读者似乎身临 其境,达到感同身受般的效果,魔力便体现在方法技巧上而《采薇》 中多用迭字迭句,极富音乐美的艺术效果三、音乐之美《诗经》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原是乐歌,依《风》、《雅》、 《颂》分类编排正所谓风雅兴寄,弦歌鼓舞《毛诗序》说:“风, 风(讽)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雅者,正也,言王 政之所由废也…颂,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如根据《诗经•秦风・兼葭》改编,由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至今广 为传唱,由此可见,《诗经・小雅・采薇》也能带来一首别具一格的 旋律每首歌的歌词都很简短,但却能很好的述说一个故事,这其中的 魅力便是谱曲者在领悟歌词者的意思之后,能给这首词以正确、恰当 的曲调《兼葭》表现的是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能如愿的惆怅心情 因而在听在水一方时,伴随着缓慢的节拍和邓丽君所演唱出的忧伤之 情,在邓丽君甜美嗓音的衬托下,更能体味诗人的忧郁之情《釆薇》 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辛和浓郁的思乡之情,同吋也表现出士卒为国 戍边的爱国情怀电影《画皮》中的釆薇是根据《诗经•采薇》而改 编,周迅独有的低沉而沙哑的嗓音,加之曲调的悠远绵长,仔细聆听 时似乎都能感受到演唱者欲哭还休的状态,很好的展现了丄卒内心的 悲凉之情乐器是音乐创作不可或缺,甚至是歌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据 考究《诗经》305篇中出现了多种乐器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 乐史稿》中考证了二十九种乐器,后朱孟庭在杨荫浏先生的基础上排 除同名因素,提出了二十八种分类之说中国的乐器按八种不同材料,来制造各种不同的乐器。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八种材料为金、 石、土、革、丝、木、匏、竹乐器因材料不同,所发音色也不同, 即“八音”《古今律厉考记载》:金声舂容失之则重 土声函胡失之则下 丝声纤微失之则细 匏声丛聚失之则长石声温润失之则轻 竹声清越失之则高 革声隆大失之则洪 木声无余失之则短为了还原歌曲本來的意境,不失真实情感下,两首歌都未用很多 现代乐器来演绎,在水一方以古筝为主,采薇以琵琶为主真正的诗歌首先应是来自劳动人民,《诗经》以鲜明的事实证明 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本文以《诗经・采薇》为例,从意境之 美、图画之美和音乐之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采薇》的艺术表现 手法作出了一定评价首先,意境之美即情景交融,《采薇》通过将 情与景的有机融合将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次,图画之美即通 过展开联想创设出特定的画面,《釆薇》中通过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生 动的画面最后,音乐之美即文字与旋律的完美结合,《采薇》作为《诗经》的典型代表亦很好的突出了这一特点《诗经•釆薇》的艺 术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动人之处,它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学 的发展,特别是引领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的大趋势参考文献:[1]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29 页[2]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30 页[2]刘松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中国文联出版社18页[2]刘松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中国文联出版社24页。